梁山伯与祝英台

2019-11-19 21:04:3606:35 2160
声音简介
梁山与祝英台

从前,浙江有个祝家庄。祝家庄主人的女儿叫祝英台。祝英台活泼好动,虽是女儿身,却有一颗男儿心。这天,她突发奇想,要女扮男装去杭州的书院上学。这真是愁坏了年老的祝员外和祝夫人。祝家二老好说歹说,祝英台都不肯改变主意,最终两人经不起祝英台的撒娇哀求只能答应她这个大胆的要求。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穿着男装,丫鬟扮成书童带着书箱,两人辞别祝家二老,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路上,祝英台遇到了才华横溢、相貌英俊的梁山伯。祝英台一打听,发现梁山伯也要前往杭州的万松书院上学,便邀他同行。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十分投缘,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是在书院里能和梁山伯同住一间寝室,那该多好啊!”祝英台时不时想着。说来也巧,老师真把他们安排到了同一间寝室。祝英台真是又兴奋又担忧。她兴奋的是可以天天和梁山伯一起学习和生活;担忧的是,自己到底是女儿身,要是被发现了可就麻烦了。不过,乐观又心细的祝英台很快就放下心中的不安了:“我平时多注意点,不露出破绽就行了。”于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祝英台都把书箱放在自己和梁山伯中间,书箱上放着一碗水。她对梁山伯说:“梁兄,我们比比谁睡觉老实,不会乱动把水打翻。”憨厚老实的梁山伯一点儿都没多想,反而觉得很好玩,就照办了。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三年来,祝英台和梁山伯形影不离。学习上,他们一起论诗说文,相互激励;生活中,他们彼此照顾,情同手足。同寝三年,粗心大意的梁山伯竟完全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一次,梁山伯一时兴起,居然拉着祝英台双膝跪地,与她结拜成了兄弟。那时,祝英台对梁山伯早已产生爱慕之心,梁山伯也对祝英台倾慕不已。

这天,师母把一封家书交到了祝英台的手中。祝英台拆开一看,原来是母亲病重,催她快快回祝家庄。祝英台心里焦急万分,却又舍不得与梁山伯分开,只好含着泪把心事告诉了慈祥的师母,并把自己随身带的白玉扇坠放到师母手中,恳求师母说:“我走后,请您一定把真相告诉梁兄,把这个扇坠也一并交给他吧。师母您多保重!”师母答应了。

数日后,梁山伯从师母那儿得知真相,便毅然辞学前往祝家庄提亲。可是,他来晚了一步,祝英台要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了。听闻消息,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局面后,梁山伯伤心至极,得病猝死。

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传到祝英台耳中,祝英台悲痛万分,不吃不喝,昼夜不眠。婚礼前一天,她偷偷来到梁山伯的坟前,痛哭一场。忽然,天地间飞沙走石,狂风骤起,雷声大作,“轰”的一声,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了。祝英台想都不想,纵身一跃,跳进了坟墓里。

紧接着,又是“轰”的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顿时,风消云散,雨过天睛,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

by:城南的鱼

梁山伯与祝英台

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音乐节选

by:长风雷洛_b4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张恨水《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8月开始动笔,1954年1月1日开始于香港《大公报》连载。美丽少女祝英台假扮男妆。来到寒山寺。遇到梁山伯,同窗三载,...

by:新意绵绵

梁山伯与祝英台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by:这辈子的情义忘不掉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经由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该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

by:楓葉壹張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

by:奥陶济

梁山伯与祝英台演义

内容简介:《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

by:扶摇吟雪

梁山伯与祝英台公版书

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

by:颜回一样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3年傅全香与范瑞娟等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电影。

by:江南越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