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不安全感怎么办?

2019-12-11 18:04:5201:42 3325
声音简介

本期内容 

1.  “夸大自体”让我们把对方想得很完美。

2.  当发现另一半并不如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完美怎么办?

3.  结婚前我们应该要展示优秀的自己还是暴露不完美的自己呢?



爱自己才不断累积心理能量,活出淡定喜悦。


你好,我是周小宽,很开心你来听我的心理课。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想和对的人结婚?那你得结个心理学的婚。


你准备好和你另一半的原生家庭或者潜意识共度余生了吗?我必须要说,阿兰.德波顿的文章《为什么你会和错的人结婚》,是婚恋文的经典。这个哲学家和小说家,参透了心理学中人性的真实。这篇文章也给了我很多灵感。 正如他所说,未来的婚姻不应该是完全理性的——看双方条件,也不应该是完全感性的——见到你我就觉得你独一无二想和你共度余生,而应该是一个心理学的婚姻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各自被潜意识控制的部分,我们需要认清彼此身上那些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创伤、内心里迫切需要被填满的洞,原生家庭在我们的人格、思维、习惯甚至呼吸中刻下的印记。然后我们应该认真地就像在教堂回答牧师的提问那样,问问彼此:“你确定要和这样一个我生活,并且可以面对和接受我潜意识里所不能改变和控制的种种吗?” 慎重思考,再做出回答。 


尽管就如同在牧师那里的宣誓其实很多人都不会在婚姻中兑现一样,这种回答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成熟地经营出幸福的关系。但是,这种问题的提出和思考以及回答,就足以彻底改变,你对关系的认知、理解、期待。当然,你的关系故事也将会被改写。


我们之所以在关系里如此痛苦,是因为我们对关系有太多的认知误区


有一些真的很幼稚——“他和我结婚就应该令我幸福”“他承诺过,就应该做到”。


有一些则有点想当然——“男人就应该做饭给女人吃啊,我爸就是这样,你为什么不能?”


“女人就是应该做家务,要不然就不是女人”。


还有一些看上去令人心碎——“他其实从没爱过我”“他就是爱他妈妈更多,我什么都不是只是生育机器”


“他变了,他得到了就变了,我只是他的猎物”。


 我们在关系里死去活来,是因为我们给关系赋予了太多神奇之处,是因为我们将伴侣当成了理想中的那个人。 在心理学里用“夸大自体”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理想化。


有人会说,我明明是将他理想化了,怎么叫夸大自体呢?道理很简单——如此理想完美的他和你在一起,这立刻就会带给你一种,你很特别你很优秀你很完美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在关系中一直玩的自我满足的把戏,也叫做自恋。你将对方夸大,其实是为了满足潜意识里被夸大的自己。 



我有个好朋友L,结婚前觉得老公特别完美,尤其是言出必行极为令她敬重。“我觉得他做出了承诺,就一定会做到。”


结婚后,一再被现实打脸,“我发现在有的事情上,他的承诺也是骗人的,比如说好不喝酒可还是喝,说好不借给别人钱还是借。”


我跟L说,所有的承诺都能做到,也许是一个人的理想,但是真能一直这样的人,其实很少。


在婚后生活里,她看到了,她的老公也做不到“凡承诺都能做到”。她体验到了深深的失望,也经历了强烈的愤怒。这是因为,老公曾经的“能做到”,符合那个她夸大的自体。她想象中的夸大自体投射到老公身上,让老公在这一点上,变得完美。等发现老公其实做不到,她就受伤了,夸大自体幻灭了,他没有她想象得那么好,她的自恋也就受伤了。 


自恋是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自恋,但是也为此付出代价。


当你将另一半理想化,他被投射了你的夸大自体后,你的自恋得到了满足,你的潜意识就会感觉“我也好极了”。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我看你很美,实际你并不那么美,但是这样只能看见你很美的我,就会觉得自己也很棒。这不是双赢吗? 


恋爱的开始,这种自恋游戏,让大家都活在一种近乎“嗑药”的开心里,整个世界都是极好的。然后——你们距离越来越近,天天见面,讨论琐事,甚至走进了婚姻,成为父母,开始构建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这一切让自恋的幻象迅速崩盘。 或早或晚。 


自恋破灭了,理想幻灭了,不是他变坏了。而是他慢慢不得不呈现出真实。你慢慢不得不开始看见真实。


阿兰.德波顿说,「我们最好在婚姻开始之前,甚至是一段可能走向婚姻的关系开始之前,就先问问对方,你能否忍受,我的那些也许难以令人相处的,可能给你带来糟糕感觉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提议太棒了。这就是心理学婚姻的认知基础。这个提议本身就是对自恋幻想的反击——让大家快一点从很嗨的“嗑药游戏”里回到现实中,看清楚我是谁,看清楚你是谁。多做自我暴露。早点暴露,大家还可以来得及选择,或者进行心理建设,后期的落差就会没有那么大。 


可是,这个提议虽好,做到却极之困难。 我的好朋友L,她气呼呼地对我说,那为什么他没有一开始就承认其实自己也不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他一开始为什么要营造一个他特别重视承诺的人设呢?


我想,答案是,因为我们是凡人啊。渺小又懦弱啊。

我们也希望自己真的很棒,我们害怕不够好就失去关系啊,我们不是刻意去欺骗,而是也骗过了自己啊。要不然,为什么我们还要刻意去认识和拥抱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呢?因为不去鼓足勇气,我们做不到啊。 


要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很难搞的,其实有很多问题的;

认识到自己有什么缺点和毛病是别人也许很难忍受的;


认识到自己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好相处,认识到自己也许充满了控制、攻击性,或者隐形攻击,或者有表达障碍、安全感缺失、或者用讨好付出绑架别人等等问题;


这种直面自己的真实,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成熟而强大的体现。


一个人面对“不好”的前提是,完成了对自己这部分的接纳,如果他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这些问题,他打死也不会承认和看见自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装不知道,他是真不觉得。 所以,在结婚前,彼此自我暴露,这只是一种想象。因为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有勇气看见那个并非无所不能的自我其实是被夸大的被美化的,要真实到如此的地步,已经是大大的成长。 


别泄气,下面转入积极篇章。 虽然我们很可能做不到在婚前袒露彼此,真的结一个心理学的婚,做不到完全了解自己潜意识,和对方潜意识控制不了的部分,但不代表我们的觉察毫无意义。


觉察永远都有意义。 当我们觉察到我们彼此都没有那么多勇气去看到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因而我们都不能一开始呈现出那样的自己,而在后来让对方的幻想破灭了,那么,我们应该彼此道歉,而不是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去拼命指责对方。


这一来,就大不同了。


一个被妻子一天十几次电话困扰的男人,如果看到了妻子并不是主观要变成这副样子,而是她在产后陷入了一种“我不够好”的低自尊状态,看到大家都在关注宝宝,唤起了她小时候不被关注的严重焦虑感和不安感,她在原生家庭里的依恋创伤被激活,于是她控制不住自己必须不停给丈夫电话以确认对方不会突然消失。


也许这个男人就会对妻子少一些抱怨和排斥,而不会简单地去评判说,“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不会这么烦,不会这么不信任我。” 


反过来,如果这个妻子,看到了丈夫因为在原生家庭里,有一位几乎要吞噬他的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同时这个妈妈也一直在控制着他的父亲,最后将父亲逼出了这个家庭,导致这个孩子最后独自留在母亲极度的控制里,也许这个妻子就能理解为什么丈夫对于产后的她打十几个电话,会有那么愤怒、讨厌、要躲开的反应。而不会简单地去评判说,“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不会这么冷漠,你现在根本就不爱我了。”



如果我们有心理学婚姻的意识,我们在面对关系中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时,在幻想破灭的时候,就能不再简单地归因到“你不爱我”“你变了”“你以前都是伪装”,就能用一种心理学的态度,去理解,为什么生活会开始变得有冲突、矛盾、愤怒和痛苦。


是的,理解了不一定你就能将你的关系改天换日。就如同我前面举的例子,一个有依恋创伤的妻子,就是会控制不住打那么多电话给丈夫;一个被妈妈控制太多的丈夫,就是会对妻子的“挂念”有着类似创伤应激的过头反应。这些都在我们的模式里、潜意识里,人格里,它也许很难被彻底迅速地改变,即便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 


那么我们还能怎么办?就像我常说的,心理咨询,从来都不是改变你。而是为了帮助你和你自己相处。同样的,带着各自的原生家庭烙印、创伤、缺失、障碍、应激反应的两个人如果要结合到一起,也需要找到一种可以带着以上这些彼此的BUG亲密相处的方式。

一个人不愿意去对你好,和不能去做到始终如你所愿的对你好,是不同的。前者,你会理解为不爱,这会让关系无以为继。后者,则是他爱的能力也许达不到预期。


如果你理解了他的局限,是意识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如同你理解自身的局限,是你努力后也还是做不到的事情,那么你就能在内心创造出空间,接住一些关系里令你失望的事情。


消化、处理、放下。而你的这种态度,也会帮助他,去接住你的不如预期。相比那种爱上彼此投射的理想化对象的迷恋之爱,这样的爱,才更是长久之爱。 


心理学不是为了创造完美的关系,而是为了让你学会接纳关系的不完美。我们对于关系中的真实的不完美的理解,才能赋予关系以长久的生命力。 愿大家都能接住不完美的自己和另一半。


我是周小宽,我在这里等你。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安全感

请给我安全感拥抱我的不安抱歉我无法赶走孤单的纠缠

by:华语音乐

安全感

变动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安全感

by:lily读书_盎

培养安全感

(想交流和进我们读书群的听友,加薇meqxx123,请注明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的播音)财务自由是一种观念、一粒种子!种下这个自由的种子,还需要辛勤耕耘,才能开花...

by:企业家商学院橙贝

培养安全感

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感到幸福,即使他拥有再多!其实安全感也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得的!

by:向甜96

21培养安全感

耶格系统编辑耶格系统又叫英特莱德国际服务有限公司。是美国人德士特·耶格创建的。它是一家著名的全球性咨询及教育培训机构,专门研究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应如何正确的...

by:耶格国际企业空中课堂

高敏感者的安全感

你是否经常感觉焦虑、恐慌?是否知道这些焦虑和恐慌来自哪里?或者这本书里可以给你一些答案。每个人最大的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带你读书,一起守护好内心世...

by:心平宁静

别找他人要安全感

暖心的文字,心灵的砥砺,跟过去道别,和未来牵手,送给每一个拼尽全力奋力前行的你。

by:四公主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