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一生挂念的、至今仍在为之奔走的,仍是敦煌(2)

2019-12-18 00:32:3306:06 76
所属专辑:中华群英会
声音简介
过去,有一种说法一直是中国敦煌学者的心病,那就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而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完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中国”,所以感谢樊锦诗给我们讲述敦煌的故事,她让我们走进了敦煌,走进了敦煌学的世界。

书摘:心的强大,在于守一不移

每当苦闷和烦恼时,我都喜欢去第158窟看一看。

第158窟内的佛床上,卧着莫高窟最大也是堪称最完美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像。卧佛像长15.8米,头向南,足向北,右胁而卧,面向东。1200多年来,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

清晨,阳光越过远处连绵的山脊照进窟内,光芒在浑浊的空气中仿佛凝结笼罩了一层薄雾。佛陀头枕大雁衔珠联珠莲花纹枕,洒落的身姿显得格外轻盈和舒展。通身薄薄的袈裟如晨曦一样,覆盖着清硕绵柔的身躯,薄雾下的身体异常丰满而又柔软。他的胸脯仿佛微微起伏,心脏好像还在跳动,整个身体里似乎依然流动着血液,活跃着不息的活力与蓬勃的生命。

佛陀周身安详,焕发出慈悲之美和超脱之乐。一种内在的大光明境界令整个洞窟洋溢着一种神圣的光芒。佛陀的右手承托着脸,左臂自然地覆在左侧腰身,生动的臂膀和手指仿佛随时可以抬起来。佛陀似闭非闭的眼睛,微微含笑的嘴角显得非常自信,他好像对自己生前一切苦难的经历,所证得的无上的智慧成就感到无憾,感到宽慰。在涅槃到来的时刻,他要以绝对的从容和宁静给予世人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艺术家创作这样一尊涅槃像的时候在想什么?他为何在许多可能的选择中,捕获了这样的形式想象?为什么不直接表现死亡?为什么不是司空见惯的庄严的涅槃?为什么仅仅选择简洁的体态和线条?

我后来突然悟到,原来那位艺术家塑造的不是死去的佛陀,而是“佛陀的安眠”。佛在涅槃的境界中,远离生死的幻灭。佛没有死,佛不曾死,佛不会死。涅槃本就是超越生死,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也不再有任何威胁,他已经进入那个不生不死的境地。

艺术的创造,也需要一种顿悟。

或许正是顿悟让艺术家完全体验到了在佛陀涅槃的那一刻,灵魂所感觉到的超越性的、全然的自由。正如佛所体悟到的超越和自由那样,伟大的艺术家也感到了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解脱和重生,他从自己所要塑造的“佛的涅槃”的意象中看到了自己。这位艺术家,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的创造就是对他所有的劳作和智慧的最高嘉奖。

如果此生找不到自己心灵安顿的地方,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就是我的佛国,我此生的净土。心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樊锦诗 口述

顾春芳 撰写

译林出版社(王一)



背景音乐:《梵天净土》-巫娜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樊锦诗一生守护敦煌莫高窟,人们把她誉为“敦煌的女儿”。

by:小小罗和妈妈

常书鸿自传|樊锦诗作序 考古必读|传记豆瓣8.6分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改编自同名图书,该书曾入选“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社科类)”,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亲笔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

by:知書plus文史

儿在千里挂念妈

有个最美的名字:妈妈。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母亲;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行千里时,...

by:华语音乐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丨胡歌包场支持《敦煌女儿》的沪剧原型人物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赠与北大考古女孩的自传樊锦诗先生得知北大女孩儿“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选择报考考古专业”后,为其送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

by:译林之声

愉此一生(1944锦城骄阳)

一位祖父去世拿不到半分家产的落魄柳家孙少爷,一位留洋归来的商人大学同学周耀华,周耀华把柳愉生带到家里住,从此柳愉生的生活被打乱了。

by:bobolino

一生诗词| 诗词一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念,本身就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古诗词。因为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

by:灿灿诗

锦此一生(精品多人剧)

【内容简介】“清容,要是娘和你爹和离了,你想跟着谁?”穿越而来的陆清容刚满周岁,就面临这么个棘手的问题。陆清容觉得,娘亲太草率了……但看到小三大着肚子上门示威的...

by:千寻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