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 失眠本身不是病,感觉失眠痛苦是心理病

2019-12-23 10:11:3507:58 16.5万
声音简介

“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


睡眠比昏沉还厉害,睡眠多了容易生起一切烦恼,睡眠中最容易遗精——漏丹,就是顺生的烦恼。不睡也不会漏的,男孩子的经验最多,少数女孩子也有,女孩子也会漏丹,只是自己很糊涂不知道,也都是在睡眠中。因为睡眠的关系,广义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没有一样做到。狭义地来说,睡眠时什么工夫都不做。


所以人生活到60岁,你把这个帐算一算,15岁以前不懂事不谈了,年老有十几年没有用,去掉二十几年了。还有一半赖在床上睡觉,加上三餐饭、大小便的时间,还剩有几年呀?


有位朋友失眠了三十几年,很痛苦,来找我。我说,你失眠了三十几年,现在六十几岁了,一般人活六十年等于只活三十年,现在六十岁了,一般人活六十年等于只活三十年,你活六十年等于我们活一百二十年,有什么不好?这太划算了。其实失眠本身不是病,感觉失眠痛苦时心理病。所以说睡眠是“顺生烦恼,坏断加行”,睡眠是大昏沉,越笨越爱睡。世界上有位猪老兄吃了就睡,醒了就吃,所以睡眠习气一旦有了,就变成这位老兄了。


“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不用心,头脑不清楚,是睡眠性,小睡眠叫昏沉,大昏沉叫睡眠,这两种合起来是一盖,是修行上的一盖,把你盖住了。


“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


当你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十一卷)

“我现在六十几了。”

“治疗干什么?”

“失眠啊。”

我说:“你死了没有?”

“诶,南老师你真开玩笑,死了还会跟你谈话啊?”

我说:“好啊,你没有死呀,你失眠三十年,现在六十几岁。我们活六十年只活了三十年,你活了六十年等于活了五六十年呢,你有一半还不睡嘛。多好呢,这个帐一算,蛮划得来的。”失眠不是病,失眠是什么病?心理病,“哎呀,我昨天没有睡好,失眠了。”这个最严重。所以你要晓得,失眠并不是病。所以说,失眠是“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是大昏沉。


“心极昧略,是睡眠性。”越笨蛋越爱睡,世界上有一位老兄专门睡,这位老兄我们不讲了,黑的,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心极昧略”,他的头脑不大用心,心里头“终日昏昏醉梦间”,这是睡眠。


“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大的昏沉叫睡眠,小的睡眠叫昏沉。所以,这两种合起来是修行障碍的一盖,把你盖住了。


“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再详细地讲,一天到黑昏头昏脑,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譬如你们写文章,有时候你们的境界啊……你看对不对,(师做动作)看书的时候拿起看……(众笑)看不下去,昏沉。写文章也是这样,拿着笔,半天,这半天在哪里啊?同孙悟空的那个兄弟在一起了,闷住了。虽然闷住了,你的眼睛还是瞪着的,在“惛昧”中,你要注意,这就是“惛昧”。所以,随时看到你眼睛是张开的,清醒——在惛昧。


为什么佛教要敲木鱼?鱼是昼夜不闭眼睛的。古人说鱼不睡觉,其实鱼也睡觉,鱼眼睛张得大大的,瞪在那里,尾巴不动的时候,它在睡觉。但是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所以佛教要敲木鱼,叫我们昼夜清醒。所以,那个敲的东西上画个鱼,叫木鱼,不然敲木鱼干什么?敲木头就敲木头,为什么叫做敲木鱼呢?懂了吧?鱼是表示昼夜长明,警觉性。


所以,睡眠“惛昧无堪任性”,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头脑“终日昏昏醉梦间”,你一天到黑在细昏沉中,细昏沉、惛昧造的果报——你以此以为修持,他生来世的果报是白痴、笨人。假设做人是笨人,若变猪就是笨猪,肥是很肥了,肉很值价,变狗也是个笨狗,变鸟也是个笨鸟,你们注意,昏沉有这样可怕!所以,“惛昧无堪任性”,“堪任”是不能担任任何事。


我们事法都晓得“事业看精神”,一个真做事业的人,真有学问的人,他有超过人家的精力,这个精力是怎么来的呢?意气来的,志气来的。你说我没有志气。不然,若有人拿枪逼着你:“格老子,三天不准你睡,你一睡就枪毙你!”你看你睡不睡?你就有“堪任性”了,绝不在睡了,因为你要保命啊,精神就来了。所以精神越用越出来的,头脑是越用越灵活的。你说:“不行啊……我用完了……哎呀,我身体不好啊……”一看这个家伙就是懒家伙,像我碰上这种人,绝不要他做事,因为他无“堪任性”,不能担任工作的。学问事业,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学问,是这样来的。


所以,“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惛昧”到最后,一点清净都没有了,糊里糊涂,这就叫做“睡眠”。


“由此惛沉生诸烦恼时,无余近缘。”所以,由这个“惛沉”生起一切的“烦恼”。乃至大“烦恼”即根本烦恼:贪、嗔、痴、慢;随烦恼即小烦恼,《百法明门论》里都有,恚心就是小烦恼。“无余近缘”,其它的善缘就不容易接近了。


“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睡眠”的时候,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等等,“及随烦恼”,因大烦恼而生出来的儿子叫小烦恼,学理上的《百法明门论》叫随烦恼,随着大烦恼而变化出来的心理行为。“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这些烦恼或者应该生,或者应该不生,睡眠的时候。这个话怎么讲?睡眠的时候烦恼在哪里?你们找不出来啊?你们都经验过的,为什么找不出来,因为你们的脑子在惛昧中,所以没有这个智慧。就是你做梦啊,梦中起的烦恼来,独影意识起来的。睡眠中还有什么起来?第七识中自己起的。你去观察,哪一天你们大家轮流不睡觉,观察同学,看他睡在那里起烦恼,你看那个脸啊(师做表情)……再不然……(众笑)他在起烦恼。你看睡眠时脸上的表情,你细细地观察,就有他心通,你就晓得他心里在想什么。(师做表情)……那绝定有怪事。有时候笑得都笑眯了,有时候气得啊……一个人在睡眠时,随时在……为什么自己不觉得呢?因为第六意识不清明,独影意识带第七识的业力起的作用只是独影意识兼带质境生起的作用。所以在全身神经、细胞的表情上有,记忆上没有,意识上没有。


所以,这个书难读懂吧。你看,你们两个人一下子就讲了两盖,我半天也盖不完,为什么我盖的比你们盖得大呢?这个地方要注意了。所以,将来你们是要去盖人的,你们将来都是学得第六盖啊,五盖以外一盖啊,要这样盖得好。


所以睡眠的时候,生“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所以要昼夜常明才是觉性,佛者觉也。你们背过三祖的《信心铭》,中间有两句可以解释这几句话,一分钟答出来一百块,哦,没有带钱,我下楼拿。“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眼若不寐”,眼睛不昏,“诸梦自除”,不会做梦了,“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信心铭》。


“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你看睡眠没有事啊,睡眠中,在阿赖耶识的犯罪行为比清醒时还要大。此唯有禅定中人看得很清楚。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



作者:南怀瑾先生

音乐:戴亚《般若》

主播:海潮明月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119881307

我现在就是整天昏睡,确实变蠢了,有什么办法呢?

江亚霓

主播的声音真好听,希望能经常听到好声音

春风化雨_R7

真是大师的观点吗,感觉很扯阿啊

猜你喜欢
南怀瑾|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图书】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十二卷【作者】南怀瑾著述【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定价】74元【ISBN】978-7-309-09448-0/C.261...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南怀瑾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

by:学成名医

南怀瑾|南怀瑾讲述维摩诘经

【图书】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上下册)【作者】南怀瑾著述【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定价】80元【ISBN】978-7-309-13625-8/B.659、9...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南怀瑾经典大合集|悟道|南怀瑾

南怀瑾大师贯通佛、道、儒三学,又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从思想基础来看,南大师似乎偏于儒学,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融入世界、融入社会生活,并有所贡献,有所影响。虽以80...

by:天卷博文

南怀瑾讲述系列-南怀瑾谈心兵难防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二零一二年九月去世,南先生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

by:长安集品牌创始人

南怀瑾说佛|南怀瑾经典佛学作品大合集

本专辑精选了南怀瑾先生讲佛学的六本代表作:《金刚经说什么》《禅话》《人生的起点和终站》《定慧初修》《瑜伽师地论》《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南先生本身对于佛法有着多年...

by:南怀瑾大学堂

南怀瑾智慧

身心灵之合,领略国学、宗教的真谛,阐释儒释道三家精要!

by:刘一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