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这出戏-第三章-第五节-皈依的方式

2020-01-03 17:47:4810:28 51
所属专辑:生命这出戏
声音简介

皈依的方式包括誓言皈依和修行皈依。

誓言皈依是在佛像、经书等三宝所依面前,由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主持皈依仪式,念诵仪轨,受持皈依戒,发誓从此以后以佛为导师、法为道、僧为道友,永不舍弃三宝。以后在平时则可以自己于皈依境前念诵皈依偈,温习皈依的誓言。

修行皈依是依照这个誓言,在实际修行中唯一随学三宝。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心好就行,不害人就是第一好人,何必学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诚实地省察一下自己的言行,起心动念总不离贪嗔痴,如何能夸口说心好?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间给众生造成了多少恼害,有多少不予取的行为,说了多少妄言绮语,又如何能自诩为好人?不学佛,不知道看护身心,不知道圆满的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在不知不觉中造业,循业流转,不由自主,终究是既不能利己也无法利他。

关于皈依,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内心皈依最关键,只要心里皈依就行了,不必那么注重形式参加皈依的仪式。这个想法只有部分正确。

有皈依的愿望,在心里发誓皈依三宝,的确非常重要,但是要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还需要其他条件:皈依戒一般而言要在三宝所依前求受,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要在佛像、经书前,由授戒师按照仪轨传授皈依戒。其次,在授戒师传戒时,求受者对自己已经获得了皈依戒体有一种确信。这确信是很关键的,若只是对佛教有好感,有皈依的愿望甚至决心,但没有如法的皈依仪式,你就不会对自己已得戒体有确信。换句话说,你内心对自己是否真正算皈依了三宝这一点是模糊,不能确定的。

如法的皈依仪式,皈依的愿望,皈依的誓言,得戒的确信,这些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戒体无形无色,是否得到戒体,外在很难判断,而得戒者心里自有了知、确信。

是不是皈依了,要看有没有得到皈依戒,不在于是否有皈依证,然而也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皈依证存在的意义。对一些居士来说,小心珍藏的皈依证寄托着他们很多的情感,其中有对三宝的信心,有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有精勤持戒的提醒,或许还有某段岁月的记忆。这样一张皈依证对于他们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是向人炫耀的资本。

此外,皈依证上一般都印有佛像、经文,纵然它没有别的作用和意义,仅凭上面的佛像、经文等,就该是佛弟子恭敬顶礼的对境。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要走极端,要么认为皈依证必不可少,要么认为皈依证一无是处。其实,皈依证有也好,没有也好,只要受了皈依戒,就是三宝弟子了。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摩》中,皈依的仪轨是这样的:求受者顶礼三拜,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前,蹲踞或长跪,合掌,跟随授戒师说皈依戒语:


大德一心念我,我某甲(各称法名或俗名)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请大德,始从今日,乃至命存,摄我为受三皈戒居士。(重复三遍,在第三遍念到“摄我为受三皈戒居士”时,授戒师弹指,这个时候每个受皈依的人一定要观想在听到弹指声的同时,自己获得了圆满的三皈戒体。)此乃方便(授戒师说),善哉(受戒者说)。


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皈依三宝的誓言偈文,意思我简单解释一下:

皈依佛,两足尊:

“两足”指长有两足的有情。“尊”是殊胜、尊胜的意思。“两足尊”即两足的有情当中最尊贵殊胜的。

皈依法,离欲尊:

“欲”是指扰乱众生的心,使众生心不调柔、不自在,与解脱、圆满觉悟相背离的所有烦恼障、所知障等障碍。在所有对治“欲”的方法中,法宝是最为殊胜有力的方便。

皈依僧,众中尊:

“众”指集会、团体。僧人和合共住,成为僧团,全身心投入佛法的修学,护持延续法宝,功德不可思议。在所有团体中,最尊贵、殊胜的是僧团。

究竟上,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不能在三宝之间有取有舍。比如,只皈依佛宝、僧宝,不皈依法宝,认为闻思经论是不必要、没意义的;或者只皈依法宝、僧宝,不皈依佛宝,认为礼佛、供佛、忆念祈祷佛宝等近似迷信举动,只有无知无识的人才做,而有学识的人是不会那样做或不必要那样做的。

每个人的习气、爱好不同,有人喜欢念佛,有人喜欢闻思,有人喜欢参禅,但不论以怎样的方式修学,都应完整、平等地礼敬、供养、皈依三宝。

平时应该常常想:“无论苦乐好坏,我都一心一意皈依三宝。”

经历顺境,当了知这是三宝的慈悲加持。佛在经中说,世间安乐、美好的一切,乃至烈日酷暑中的习习微风,自相续中生起的一刹那善念,都是佛的悲悯与加持。

经历逆境,当祈祷三宝加持自己有勇气、有耐心,怀着慈悲去面对困境,并且了知目前所经历的困境是自己往昔造作恶业感应的结果,因为三宝的加持,重罪轻罚,自己才能在有承受能力的今生此时感受果报,清净恶业。

为什么在一切苦乐际遇中都应感念三宝的恩德呢?

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之前造作的业因在条件成熟时显现的果报,现在的安乐是之前(包括今生和前世)行善积累了福德的结果,而因为佛的教化我们才知道行善。

久远劫以来,无数佛出兴于世广转,开示解脱乃至圆满觉悟的道理。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必定曾经有幸值遇过佛,接触过正法的光明,或者无意之间礼敬、供养过三宝,种下了善根,不论这善根多么微小,都会在我们的识田中留下印记,因缘成熟时便会结出善的果实,我们因而感受安乐,生起善念,做出善的举动。

有的人虽然现在不信佛,但心地善良,常行善法,这便是他们的习气使然,在阿赖耶识中有善的种子,而这种子是无始以来在三宝前播下的。有了善因,在因缘具足时才会有善果。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孟子》三章

本专辑将播送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

by:HappyFancy

我可能活不过三章

【内容简介】楚渡发现神识不但能传音,还能传影!他用神识画了一副图案,图案中有人物模板、有系统商城、有系统任务!第二副图案,是一个聊天的框框,叫九州神仙群!第三副...

by:一点辣椒都不要

第三章:思想致富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商人应该记住这句话,不断地投资时间与金钱在学习上面。——陈昌文

by:妙巴

第三章:赚钱的逻辑

挣钱,本质上一句话就能解释: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获得钱,你就得向社会提供价值。你只要明白了这个理论,那么你就能明白网络上的钱是如何挣钱的。——陈昌文

by:妙巴

绿山墙的安妮第三章

马修一推开门,玛瑞拉便赶紧迎了上来。可是,当她的目光落在那个孩子——那个眼睛热切明亮,穿着破旧,红头发梳成长辫子,模样古怪的女孩子身上时,不由惊奇地停住了脚步。...

by:蒲公英_b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