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修行只修一颗心吗?

2023-05-23 08:45:2521:40 4.2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孟子
声音简介


外在行为举止做得好,内心就一定修得好吗?心和气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何“知言”才能长养出充沛天地的浩然之气?孟子知名的“心气说”,层层疑惑,为您一 一揭晓!

公孙丑上·第二章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我们现在就跟着本文继续往下看,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那么孟子接着就说了,说:这个告子他教学生最有名的就是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什么叫“不得于言”呢?我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言”。“言”是外在的语言、行为、举止,他的善行、义举、或他庄严的形象等等这一些都是言。就是表现出来给人家看得到,而有一种意涵,好像讲了什么话似的,比如说我的形象很庄严,好像告诉人家说,我是一个很拘谨、很谨慎、很正直的一个人一般。如果做了很多善行,好像告诉人家说,我的心里充满了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所以那个外面所做的事情,所有的举止、形象、行为,包括你说的话,这些都是言。告子的言比较偏向于外在。大意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圆满你的行为、举止,不能圆满你的形象,那么“勿求于心”,那你的心要能够定、要能够正、要能够不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句就是“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说如果你的心不能够正,如果你的心不能够单纯,如果你充满了执着的话,那么“勿求于气”,你要让你内在的气能够养得浩然之气,能够让你内在的气顺着先天的自然去运行、去造化、去孕化,那这是不可能的,就是你得不到一个先天、天然的气就对了。


那这个话,“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气能不能养得起来,其关键就在于心,这是后面一句的意思。那么前面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的心正不正跟外面的语言、行为、举止、你的善行、你的庄严形象是大有关系的。就是心跟着言走的,这个是告子的意思。言先要有模有样,而后心才能够有模有样,或者外在先要能够说好话、做好事,才能够有好的心,这大体上是这个意思。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那么孟子就来评判这几句话,他说,告子所说的“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后面这两句,“可”,他说这是对的。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是宽和的,那么我们的气就是和顺的。气是跟着心走的,气如何去造化,如何去运行,跟我们持的心有关。如果我们常常持着对抗的心,我们内在就很征战,对不对?就很多的动荡,气到底要和顺还是动荡,跟心是大有关系,它是跟着心走的,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说至于前两句,告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这两句是不可以的。那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个意思是说很多时候,比如说一个人外在做得很圆满,他也做很多义举,他的形象也非常庄严,说的话也很好听,但是内心却很多邪恶、或很多目的,这个可能是有的。那有的时候,一个人心很好,但是他外面却不能够表现得像那么样的大方、那么庄严、或做出那么伟大的一些善行义举、或有很多圆满的形象,这也是有可能的。那也就是说,外面的言跟里面的心,实际上在现实来说是很多脱节的。所以你要把你的心,圆不圆满寄托于言圆不圆满,这个可能往往会得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有可能是南辕北撤。


孟子的意思就在说,心的纯净跟心的自由不能够寄托在任何条件上。心就是心,心要自由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别的条件,心就是可以自由,这圣贤的心法就是这样。如果你的心的自由寄托在很多前提上,必须要我的先生听话,我才能够心能够安宁;还是必须要我的公司要很成功,赚很多钱,我才能够安宁,那如果你要寄托在这么多条件上的话,恐怕那个心永远都得不到自由的,因为它有一个前提。所以心的自由不能有前提,心想要得到全方位的自由,必须体认到说,心是可以完全独立自由的,随时可以动、可以静、可以出、可以入,出入自如的。心的自由不可以依附在任何前提下,否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那么告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这意思是限制了心的自由,所以孟子说这不可,这是不究竟的。这听起来、念起来不错,念起来觉得很顺,但实际上要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说,好像有道理,因为我把外面修持好了,内在自然就会好了。听起来是有道理,但是实际上从究竟来说,它是限制了心的自由,它是不究竟的。


接着讲,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他说一个人的志向,是气的主导,“气之帅”就是气的主导。“志”是什么东西呢?志跟心是差不多,但是心就心、志就志,那为什么要用两个字呢?“志”这个字,它指的是一种向上的心,一种为他人好的心,肯去吃苦耐劳、去同甘共苦的那种心,不屑去为恶的那种骨气,有骨气叫做志。这个志能够成就一切的事情。在《中庸》就所谓的“诚”,诚意的诚。说一个人有好的心,向上的心,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他人都有帮助的心,那个心就可以主导我们的气,转起我们内在刚健的气轮,去养出浩然的正气,所以说志是气的主导。


“气,体之充也”,那气是什么呢?充沛在万物体内的那股能量就是气,现代的新时代说能量,佛家说法身。为什么心就心?为什么还说个法身呢?就像我们现在的肉体我们有个心,但是我们还必须有个肉体,心在哪里运作呢?在肉体里面运作。那么等你有一天肉体抛开,也是一样的,这个完整的真我,你有一个心,那个心在哪里运作呢?就在他的身,什么身呢?法身。所谓法身是什么呢?一股能量。我们知道说佛陀心修得很好,然后我们也知道说他的能量无比的充沛、浩然、刚健无比,那个就是气。


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心,而气却没有养起来,叫做力不从心。你想上天,却跑到地狱去了。我的心很善良,我空空如也,我为人设想,为什么我到这来了?因为气没有养到纯阳,它并不往上的。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比如说我们世间的人,我很想去爬山,可是我身体很差,气力很弱,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没有?所以这个气是很重要,气是充沛在万物体内的生命的本体。修炼家喜欢讲性命,那个“命”就是这个气,这个字是你的生命的真正的主体,充沛在全身,在宇宙间无所不在的,在你的身上更是,所以“气是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这句话就很重要了。刚刚“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已经点出了一个重点,就是真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基本上是两个东西和合起来。一个是什么?心;另外一个是什么?气。这两个是合起来的,这才是一个真我的本体。这两个有什么关系呢?“夫志至焉”,说“志”是第一重要的,修好你的心,让你成为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能够有成人之美的人,处处为人设想的慈悲,那都叫做志,志是修持来讲第一重要。“气次焉”,要养气这是修持来说,修行来说第二重要,“次焉”就是第二重要。


修行就两件事,一个是什么?修心;一个是什么?养气,就这么简单。“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所以说要修好你的行,第一个持好你的志,就所谓存心,存好你的心。然后,“无暴其气”,“暴”是散乱,不要去散乱了你的气叫无暴其气,要好好的护养你的气。“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总而言之是在告诉我们说修行有两个要件,缺一不可。一个是志,一个是气。不过,“志至焉,气次焉”,志是第一重要的,气是跟着志走的。


然后公孙丑就听到这,有疑问了,他就问: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何也?大意是说,孟子啊,你既然是说志是第一重要,气是跟着志走的,那就持好志就好了,修好心就好了,那其他不用管了。可是你又说“持其志,无暴其气。”第二句话又说那要存好你的心,又不要散失了你的气,不要暴乱了你的气。比如说我生了一场怒气之后,你有没有发现早上盛怒,下午很累呀?那个就是暴了气。你哀伤之后,或得失心很强之后,或是很害羞等等之后,你都会觉得身上有气无力的,那个就是暴了你的气。所以第二句话是说,要存好你的心,又要在生活中不要暴乱了,不要散失了你的气。


那你既然讲心最重要,为什么后面又要讲两个都要去持守它呢,为什么呢?持好心就好了嘛,我们不是常常听到万法惟心吗?这句话公孙丑问得很好!他正是代表现代修行人的盲点,不是很多人心都修得很好吗?可是他的气很衰,然后他该做的事情,最后你就会发现他做不了;他该走的志向,最后你会发现他达不成;他立的志,他就开始摇摇摆摆,他会被气所拖累,那就是因为不断的暴气,持了志就还没有用。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那孟子就回答,为什么我告诉你说心第一重要,气第二重要,然后我再补一句说这两者你都要把它持守好。既然第一重要,就顾好心就好了嘛。孟子就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为什么我还要补一句说,你两个都要把它看顾好呢?因为志如果专注了、坚定了,可以动气,这是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的,我们如果志向非常坚定的时候,我们里面会有一股充沛的能量会来帮助你。可是反过来说,“气壹则动志也”,气如果过强了叫做“壹”,或过弱也叫“壹”,过燥、过于偏阴都叫做“壹”,那个时候它会动了你的志。气如果刚暴或不足都会拖累你的心。就好像我们身体不好,也会拖累你的志向,这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说,心跟气两者它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心跟气要同时兼顾,它是缺一不可的。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蹶者”是跌倒的,他是比喻什么呢?比喻跟不上的,比喻精气神非常衰弱的,比喻那些自怨自艾的、忧郁的,那些都叫做蹶者。趋者是什么呢?趋者是跑过头的,张狂的、刚暴的、燥郁的叫做趋者。说你看看社会上那些蹶者或趋者,那些跟不上的、精气衰弱的、自哀自怨的、忧郁的或那些跑过头的、燥郁的、张狂的,都是“气”动他的心的关系。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各位,你有没有看过喝酒的人,平常很懦弱的人喝完酒很威猛,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气被这个酒精提振起来了。当气起来,他的心就张狂起来,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也许一个人平常意志很坚定,可是他立了一个什么志,可是他的气越来越衰弱、身体越来越衰败的时候,他立的志他也会放弃掉。


这个就是足以证明说,心不是单独存在的,心跟气的强盛衰弱它是结合在一起的,它有莫大关系的,心往往是被这个气所撼动的。所以蹶者、趋者既然会被气给撼动,那修行就不能只修个心。意思就是说,心跟气、性命都要兼顾,不可以轻看养气的这个学问。很多人都说万法惟心,养什么气,那个气是后天的事情,那个是成不了佛的,佛是空空如也,只有一个心。他可能误会了,佛空空如也是指心不执着,不是指连他的法身都没有了。你不能说我修成佛了之后,我连法身都没了,不是吧?他的法身就是这个气。如果用三教的中国老祖宗的说法,说气,新时代听不下去,学佛的也听不下去,那我说能量,大家可以折中一下,这样比较可以接受,大家心平气和才有办法往下讲。修行很可悲,就是你进入哪一教你就有哪一教的执着,你知道这一教好的时候,你就想办法宣扬它并且要抵制别的教,这个都是好像是伴随而生的,我希望各位听经典的话就要把这些执着把它放下来。


能量,换个词就是气,再换个词,就是法身。那么这个法身里面的气的质,就足以撼动他的心。所以修行,中华先圣已经用最精华、最精简的字里面,就这几个字已经把它说完了: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可以动气,气壹可以动志,那看那个蹶者、趋者都是“气”来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心就持守不住。那为什么谈到这个问题?因为最前面是谈到不动心的问题,对不对?就是怎么静心、怎么超脱、怎么自在的这个学问。而现在的人却很少很少注意到这么精简的一篇里面,已经述说了无数的道理,并且回答了现在的人所有的问题。


那么为了要来证明这些事情,我特别举这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六大品)》:佛告舍利佛:果报尽时。天命限时。果报尽的时候就是人的寿命要到的时候,“天命限时”,就是大限已到。至死期。而地水火风空。大散灭。说地水火风通通散了,虽五大灭。识大不灭。那个“识”,意识的识,我们就把它翻译成你的神识、你的心识。他说“识大不灭”,说人死的时候果报尽的时候什么都灭了,地水火风空通通都灭了,只有识大不灭。然后舍利弗问佛言。世尊,云何说识。你说识大不灭,唯一只有识大不灭,什么是识?佛就回答说:识主魂魄,及主命门。一切精气,皆是识大。什么是魂魄,什么是命,我们就先别说了。说“一切精气,皆是识大”,我们如果只是看“识大”这两个字,你会翻译成什么?你就翻译成心,对吧?这是一般最直接的翻译。可是佛陀说,识大是什么?说我们身中的精气就是识大。这也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心其实就是气所做的。心不能离开精气来说的,精气盛了心就强旺,精气弱了心就被拖累,这是一定的道理。问佛决疑经(六大品)里面我记得在我们的电子报里面我曾经举过很长一段,并且都有把它给翻译,各位有空可以再回去把它翻出来看,也就能够明白。


然后我们接着往下看。前面已经讲了,心跟气有关。已经在给我们暗示说,修行不能只修心。就是说,持其志还要怎么样?还要无暴其气。


这个公孙丑继续问: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问孟子说,那既然你说告子一句对的一句错的,那么夫子您比这个告子来说,在修行上或不动心上或养气上,你比较得其要领的地方在哪?那个“长”就是长处、你的长处在哪里?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就说:“告子既然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他把心的自在寄托在知言的前提上。不过我要告诉你,我的知言的看法跟告子不一样。”“我知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告子的言在外,那么孟子的言大略指的在内,这个后文会谈到。然后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知道怎么样持志养气,以志养气,把这个充沛的气把它给养好,怎么样存我的心转动我这个气轮,养出浩然刚健的法身出来,来复我先天的本命,所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就是充沛的不得了的,它是身中的气跟宇宙的气是相接,它就浩然,它得其本。就像泉水源源不绝一直出来,它就可以通向大海,它是这么充沛浩然。如果是下雨,它不是泉水,无本,它只是下雨然后马上有一潭水,雨一停了它就没本,对不对?这边讲的浩然就是有本的、得其本的、泉源不绝的,叫“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这个养气,是持其志才能够养浩然之气,这个养气跟江湖术士所谓的练气是不同的,这个不要把它划等号。


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他问到重点来了,你说修行不是只有修心,还要养气,那么什么叫做浩然之气?是什么功能,它什么东西?你得告诉我。


曰:难言也。为什么一开始就讲难言也?直接讲就好了,干嘛讲难言也呢?因为这个气就无形,法身无形无相是个能量,真是话也不好话,说也不好说,说“难言也”,因为它就是先天的法身。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说不好说,但是我告诉你它的特性,这个气“至大至刚”,怎么样叫做“至大至刚”?它是不可曲挠的,你无法改变的,无物可挡之意。就是说,这个气,有一种奇妙的造化作用存在,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去摧残它、摧毁它,因为能量是不灭的,在宇宙天地之间它是永远都不会灭的,“至大至刚”,它永远有它自己该走的路径。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什么叫“直养”啊?直养就是存好你的心,当你心纯洁无暇,没有那些杂思在干扰,没有欲望在牵缠的时候,叫做直养。那个直直的心,用直的心来养它,那个气自自然然就得以长养。“而无害”,是说不要用你的情识来伤害它,所以用“直养而无害”。什么叫直养?就说,天地生了这股气,这股气已经有着自然生成的道理在里面了,气有气的性,照着他的性来养,而不要伤害他,他就可以长得很好。他可以长到充塞于天地之间,佛家说成就佛的法身,充塞在宇宙间,这是一样的道理。儒家也讲气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佛家说,天地有多大法身就可以有多大,这个都是同样的道理。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摩羯同学读经典

修行两字:心与气 兼顾 心:修心持志 本性本心 气:养浩然气 自然造化

王黎霞深圳

这一集真的太重要啦!反复听!

綗綗有神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俞颖_73

确实如老师所说“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心, 而气却没有养起来,叫做力不从心。”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做好人要修一颗禅心/玄一演播,单播/禅心/修行

寒冬腊月的夜晚,广缘寺的僧人早早便钻进了温暖的被窝。就在释然睡得正香时外面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音,寺院的大门被人敲得震天响……

by:墨浅玄一

修心修行

为有心的你读一本好书,分享一些故事,品味生活

by:水仙仙子07

【修行即修心】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即是修心人生时时可悟道,生活处处可修行

by:张艺一

心灵修行

一面镜孑映照出我们的心态。修心、正心、养心,才能有好的心态。

by:嘎啦奶奶

正念修行修心

了解生命实相,正心,正念,正行

by:外汇交易员FM

心灵修行

尽人事听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by:静善若雪

修心修行情感

明心见性信因果,渡人渡己断烦恼,人生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一对一咨询

by:华讲国学

身心修行~静心

静心才能看淡一切,静心才能让生命得到升华洗礼,静心才能在自观中走向觉悟。心静了,便能化解所有的喧嚣与无奈;心静了,幸福便不再遥远了。

by:福纳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