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

2023-10-09 22:27:4816:02 22.6万
声音简介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静播频道,收听更多内容。

最后附歌周云蓬 - 杜甫三章

原文:

七十年代发生了这样一回事:

河里发大水,冲走了一根国家的电线杆。

有位知青下水去追,电线杆没捞上来,人却淹死了。

这位知青受到表彰,成了革命烈士。



这件事在知青中间引起了一点小小的困惑:

我们的一条命,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木头?

结果是困惑的人惨遭批判,不瞒你说,我本人就是困惑者之一,所以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照我看来,我们吃了很多年的饭才长到这么大,价值肯定比一根木头高;

拿我们去换木头是不值的。

但人家告诉我说:

国家财产是大义之所在,见到它被水冲走,连想都不要想,就要下水去捞。

不要说是木头,就是根稻草,也得跳下水。

他们还说,我这种值不值的论调是种落后言论——幸好还没有说我反动。


实际上,我在年轻时是个标准的愣头青,水性也好。

见到大水冲走了木头,第一个跳下水的准是我,假如水势太大,我也可能被淹死,成为烈士,因为我毕竟还不是鸭子。


这就是说,我并不缺少崇高的气质,我只是不会唱那些高调。


时隔二十多年,我也读了一些书,从书本知识和亲身经历之中,我得到了这样一种结论:

自打孔孟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


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

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

后一种包括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

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吧。


从气质来说,我只适合当演员,不适合当编剧,但是看到脚本编得太坏时,总禁不住要多上几句嘴,就被当落后分子来看待。

这么多年了,我也习惯了。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自我”,成就“超我”——这些牺牲就是崇高的行为。

我从不拒绝演出这样的戏,但总希望剧情合理一些——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


举例来说,洪水冲走国家财产,我们年轻人有抢救之责,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总要问问捞些什么。

捞木头尚称合理,捞稻草就太过分。

这种言论是对崇高唱了反调。



现在的人会同意,这罪不在我:剧本编得实在差劲。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崇高并不总是对的,低下的一方有时也会有些道理。实际上,就是唱高调的人见了一根稻草被冲走,也不会跳下水,但不妨碍他继续这么说下去。


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

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

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举例来说,孟子发明了一种伦理学,说亲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孝敬父母、忠君爱国是人间的大义。

所以,臣民向君父奉献一切,就是崇高之所在。


孟子的文章写得很煽情,让我自愧不如,他老人家要是肯去做诗,就是中国的拜伦;

只可惜不讲道理。

臣民奉献了一切之后,靠什么活着?


再比方说,在七十年代,人们说,大公无私就是崇高之所在。

为公前进一步死,强过了为私后退半步生。

这是不讲道理的:

我们都死了,谁来干活呢?


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一种高调。

理学越兴盛,人也越虚伪。

从亲身经历中我们知道,七十年代的调门最高。

知青为了上大学、回城,什么事都干出来了。


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活着。

现在又有人在提倡追逐崇高,我不知道是在提倡理性,还是一味煽情。

假如是后者,那就是犯了老毛病。


与此相反,在英国倒是出现了一种一点都不煽情的伦理学。

让我们先把这相反的事情说上一说——罗素先生这样评价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家:

这些人的理论虽然显得卑下,但却关心同胞们的福利,所以他们本人的品格是无可挑剔的。


然后再让我们反过来说——我们这里的伦理学家既然提倡相反的伦理,评价也该是相反的。

他们的理论虽然崇高,但却无视多数人的利益;

这种偏执还得到官方的奖励,在七十年代,高调唱得好,就能升官——他们本人的品行如何,也就不好说了。


我总觉得有煽情气质的人唱高调是浪费自己的才能:

应该试试去写诗——照我看,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都有诗人的气质——把营造社会伦理的工作让给那些善讲道理的人,于公于私,这都不是坏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古尤肉克

我拒绝虚伪的崇高!

1378450dhzx

这歌配的绝了,,是什么歌?↗哈哈哈

潇湘馆女主

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听听王小波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如果知道王小波是谁,静静聆听他的灵魂趣味,若不知道?赶紧网搜!

by:钟山说

纪念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

by:襄阳老郭

王小波杂文

拥有真实、有趣的灵魂,从读王小波开始。

by:凰翥

王小波杂文选

选自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

by:连殳书屋

王小波杂文精编

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by:云锦天裳

王小波杂文集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男,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

by:枕边文史馆

王小波·万寿寺

《万寿寺》的主人公王二的遭遇和唐代传奇人物薛嵩、红线的遭遇古今交错,讲述了关于现在、过去、自我、记忆,穿越时空和地域的故事。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自由奔放的想象...

by:枕边文史馆

睡前王小波杂文

王二老师的作品,对于我来说不是很好懂,充满了思辨和调侃,读给大家听,先在我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心一直定不下来,总感觉生活被琐碎的事情切割得面目全非,希望读一读书,静...

by:牛小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