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心智的成份

2022-07-22 21:55:5342:55 52
声音简介
幼儿最开始谈论的主题包括欲望、知觉和情绪。他们早期使用的词汇里经常出现的有“要”和可怕的两岁孩子常说的“不要”,有“看见”和“不见了”,还有“开心”和“难过”。与实验的预期一样,等孩子长到3岁时,他们会自发甚至若有所思地谈论欲望、知觉和情绪中存在的差异。
他展开了下面的逻辑论证:“4岁小孩儿不会害怕。我今天4岁了。我不害怕。”
孩子一旦学会说话,就会谈论自己和他人的心智。

但是一开始,他们的关注点放在欲望、知觉和情绪上面,比如自己和他人想要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有什么感受,而不是他们知道什么或者有什么想法。
再过一段时间,他们才会开始谈论思想和信念,说出类似下面的话:“人们认为吸血鬼德古拉很坏,但其实他很善良。”或者:“这是一辆公交车,我还以为是出租车呢。”

心智的组成
欲望、知觉和情绪是心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三种状态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哲学家所说的“透明性”顺着别人手指的方向,你会看到他所指的物体,就像如果你挡在了一颗呼啸而来的子弹的弹道上就会被击中一样。这就是哲学家所说的“透明性”的含义。
不透明性
但是其他心理状态则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信念和思想。哲学家认为,信念具有“不透明性”,或者说“表征性”
有一个经典的哲学例子,你对“沃尔特·司各特”和“小说《威弗莱》的作者”这两件事所持的信念可能是不同的,但事实上,“沃尔特·司各特”和“小说《威弗莱》的作者”完全是同一个人。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信念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或许会认为玩具车需要装电池,而实际上这个玩具车是靠一条橡皮筋提供动力的;
^O^这个叫什么?
我们所相信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某种认识有可能是错的,但人的欲望和知觉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出错。
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基本观点:这个骗人的盒子引导我们产生了错误的信念,虽然看上去是一回事,但其实是另外一回事。这会让我们用不同于世界真实状态的方式去表征这个世界。对成年人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但是3岁大的孩子始终会给出错误的答案。他们说所有人都知道盒子里有铅笔,或者说看起来盒子里装了铅笔,甚至会说他们一直都认为盒子里装的是铅笔。孩子好像认为,既然只有一个世界、一个单一的现实,那么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就都是一样的,对于同一事物,人们永远不会拥有不同的信念和想法,而他们自己也永远不会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
但即使是最顽固不化的大人也或多或少能认识到,至少有时候别人会不认同我们的想法,至少有时候的确是我们自己错了。而孩子则全盘接受“无谬说”这一信条。
孩子似乎意识不到自己信念的改变,这一点十分奇怪。
既然孩子错误地理解了他人的信念,那他们在理解自己的信念时是否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第一个接受测试的孩子在第一眼看到盒子的时候大声惊呼:“糖果!”然后等盒子打开后说道:“我的妈呀!原来是铅笔!”然后才不到一分钟,她就一脸严肃地坚决否认自己之前以为盒子里装的是糖果。
孩子并不比大人更容易撒谎,也不会将幻觉和现实混为一谈,但是他们可能很难分清一件事情到底是自己亲眼看到的,还是某个好心的律师或者社工告诉他们的。
孩子即使不记得自己早先的信念或想法,也能够记得过去发生的事件啊!这是怎么一回事?似乎大多数人都觉得他心问题是关于他人的,虽然我们必须推测他人的想法,但是至少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
但不管是在陈述自己的心理状态还是在预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上,孩子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就好像他们对心智持有一套单一的理论,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们都会使用这一理论。他们对自己心智的理解,似乎并不比对周围人心智的理解更多。
我们似乎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做比较来了解他人的;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我们也会通过观察他人来了解自己的心智。
^O^那么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的心智的吗?所以他人才能成为三个基本要素中的其中的一个。如果机制,就是这样的呢。所以我们必须需要外部世界的认可。然而整个的发展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先是以别人,为判断依据的法则。慢慢形成了以自己为判断依据的法则。然而这在整个的人生中两者都是发生作用的。^O^
孩童的歌剧:爱与欺骗
3岁的孩子对待父母的行为就像恋人一样。事实上,他们像意大利歌剧中的情人一样,有激情,有感性的拥抱,有遭遇分离时那浓烈的绝望,也有对竞争对手的嫉妒。

他性才是爱的根源

他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他人都是拥有不同欲望、不同情绪、不同思想与信念的独立心理生物。但是,正是这种“他性”才是情爱情感(erotic emotion)的根源。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爱的人与我们不同,有不同的渴求之物、不同的想法甚至不同的爱时,便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把他们的爱当作理所当然。
^O^也就是说对别人的爱产生于我们的挚爱吗?等发现了这种差异性。那就变得艰难了,是吗?^O^
^O^无条件的爱是非理性的。但是这种非理性,张力指向了哪里?那边是自我的合一。是自爱的合一,原来人这一辈子分裂的竞是这份自爱。是期待着从另一个人身上得到这些东西。然而唯一的途径。是不是只有与自我的合一。^O^

爱的内涵也包括想要得到你明知无法得到的东西:全心的关怀、完全的奉献和绝对的忠诚。

千万不要相信孩子的证词

欺骗
对信念机制的理解

如果你想欺骗他人,或者识别出他人在欺骗你,就需要理解他们相信的事物和你相信的事物之间的区别。这取决于你对信念的运作机制的理解,取决于你知道自己必须要做什么来让某人相信一些并不真实的东西。两三岁孩子说谎的本事太拙劣了,根本不够格被称为说谎。

他们的撒谎技术之所以这么差,正是因为他们似乎不了解想要让某人持有错误的信念需要什么。
我们可以系统地展示,“真正”的谎言直到孩子4岁左右的时候才开始浮现,这时候孩子们才开始理解像骗人的糖果盒一样的“错误信念”问题。同样的道理,孩子们差不多也在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他们可能会被欺骗。

谎言的普遍性
乍一看,撒谎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技能,但是某些种类的欺骗对我们的文明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在四五岁之前,孩子甚至不能理解我们称为“礼貌”的必要谎言。
^O^从合一到分裂?^O^
很多情形都让他们大为困惑,比如一个人在收到不喜欢的生日礼物时会假装很开心,或者膝盖擦破了也不龇牙咧嘴,而是装作若无其事。人可以感受到一种情绪而又表达出另一种情绪,这件事似乎让幼儿感到很矛盾。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年幼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掩饰自己的情绪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前提: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种认识,是孩子在学校接受系统教学的先决条件。
3岁孩子在回忆自己过去的信念上表现得十分糟糕,这一事实也可能告诉我们关于记忆的重要事情理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婴儿健忘症现象,指的是作为成人,我们不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了。尤其令人费解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甚至婴儿似乎都能很清楚地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连续的自传体记忆依赖于关于心智的某些观点。在于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我们重温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事,还有我们关于这件事的思想和感受,以及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但是毫无疑问,要做到这些,前提是要能能够理解“拥有思想”是怎么一回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免费】葡萄酒成份|品酒礼仪及酿造生产方式

您了解葡萄酒吗?知道葡萄酒的成份和生产酿造方式吗?有喝葡萄酒的习惯吗?您喝葡萄酒的方式是否健康?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有一套专业术语,葡萄酒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掌握...

by:裕玛传奇

发现心智模式|心智

【内容简介】有人读了很多书成为高手,更多人终日学习却依旧平庸。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决定你层次的不是你拥有的知识量多少,而是心智模式的高低。人类的心智也需要一本...

by:电子工业_电子书

心智力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凡是重要的事情,就一定做得很辛苦?如果你不愿改变思维方式,不允许自己考虑无须辛苦就可以有更...

by:电子工业_电子书

心智突围

�改变为什么这么难?�如果成长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我总是成长得那么慢?�是什么阻碍我们变革决心和努力?�我们如何无意识地努力地让自己一直渴望的目标落空的?一起来《...

by:若水1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