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023-06-30 21:41:5116:28 1.4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孟子
声音简介


当朋友失言或有过错的时候,你敢直言劝谏吗?古时孔孟勇于劝谏诸侯的错误却能自保,依靠的是什么?当事情难以两全的时候,圣人是如何取舍的?一起来学习圣贤的智慧……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看本文。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说,一个人他说话会那么的轻狂、那么样的妄语,无责耳矣,这只是因为他屡屡失言,但是却没有遭到任何人的责备,所以他就易其言,那个“易”就是太容易的发言,言而无信、言而无实、轻狂妄语就是所谓易其言。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身旁有这样的朋友,常常喜欢发妄语、发狂语,那么我们不应该一直逢迎他的失言,不应该总是默不作声,应该要有导之以正的勇气跟智慧,勇气就是你要敢讲。为什么要说智慧呢?就是你要敢讲又不得罪人。


你看孔孟跟那些诸侯在讲话,诸侯一有失言,孔孟一定会纠正,但是纠正要有智慧,不然人头要落地。我们有时候选择默不作声,是因为你怕得罪他,孔孟也许会让那些诸侯有点尴尬,但是他不致于人头落地,他凭借的是什么智慧呢?凭借的就是说,他不是说他说的,他总是说吾闻之,我听古圣先贤怎么说、怎么说的。说我听尧怎么说,我听舜怎么说,他都没有一句话说是我说的,所以他就不得罪人。因为我们引经据典而已,我们用一个成语而已。


我们自己失言,别人如果偶尔跟我们顶撞,我们也知道要挫锐埋锋,我们知道说我们要收敛;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朋友常常失言,你却以默不作声为德性,那你的朋友没有改正的机会,你必须要正色直辞告诉他。那么至于现在很多喜欢议论是非,发表似是而非的论调的,脸上毫无惭色的,那这是小人的举动。


下一段。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说,这个人呢祸患,人的最害处,最糟糕的地方就在于好为人师,喜欢站在高高的地方指导别人,这个不止在社会上是这样,在道场里,在修道的地方都是这样,在研究学问的任何地方都是这样。一个人没有才学本来是不会有太大的害处,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真实才学,又喜欢站在讲台上,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哗众取宠的办法,他喜欢享受那种恭维与名誉,又喜欢哗众取宠,那么这个人的危害就会大,这个就是所谓贡高我慢的毛病。贡高我慢包装着热情要去渡世,然后再伪装出善言善行的美丽外衣,这个就是世上所有左道邪说永远无法平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问未熟却好为人师。


孟子之所以这样说,可能是有感于当时的杨墨、朱翟的这些邪说,在当时盛极一时,非常的火红,这个正道反而是乏人问津,所以才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在现代,我们到各地去开课,我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有时候实际上什么不懂,但是一讲话就要掌握到发言权,就要开始居于指导的地位等等,这一些都是好为人师之害,那么你就再也听不到真的话。


下一段。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鲁国人,孟子的学生,他的名字叫做克。“从于子敖之齐”子敖就是齐国的右师叫做王驩,其实是一个权臣,一个小人,他跟着王驩回到了齐国。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然后这个乐正子到了齐国之后,隔了两天去见孟子,孟子说:“子亦来见我乎?”,说:“你还记得来见我吗?”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他说:“师傅您怎么这么说啊?我当然是要来见您呀!”


曰:“子来几日矣?”孟子说:“你到齐国来几天了呀?”因为那个时候孟子刚好在齐国做客卿。


曰:“昔者。”说:“来几天啦?前天来的呀!”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说:“昔者,已经前天了呀!前天来到今天才来见我,那我这样子问你,说你还来见我吗?还记得来见我吗?不是很适当吗?”各位为什么这样说呢?那你的师傅在齐国,然后你到了齐国,你的师傅就在那个长者的附近,因为他跟王驩回到齐国,王驩是权臣,他也就在齐王的馆舍附近。那么孟子是做齐王的客卿,那也就在齐王所给他的馆舍。这个意思就是说,乐正子所住的地方离孟子所住的地方远不远?那肯定就在同一个都市里面,是不会太远的,那既然是这样,师傅在这儿,你从异国他乡来到这儿,知道师傅在这儿,那东西一放,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什么?要赶快去求见长者、去问安,这个是最基本的礼貌。


曰:“舍馆未定。”乐正子就说,我那个住宿还没安顿好,所以安顿了这两天才过来,其实那两天就是跟王驩在一块。乐正子也是很想要施展抱负,乐正子是一个善人,不是一个坏蛋,但是看着王驩是个近于齐王的权臣,如果能够经由他的引见或者有出仕的机会吧,就那么耽搁着,耽搁了一两天。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孟子接着就说,说:“我以前有这样子教过你吗?有说等你馆舍安排妥当了,吃的、住的都妥当了,然后再去见你的师傅见你的长者吗?”这个就是对于长者很怠慢的。


曰:“克有罪。”克就是乐正子的名字,说:“那实在是我的过错了。”古人就是这样,有了过错,马上要认错。知道了过错就要认错,不能够再加以辩解。不像我们现在的人,即使你跟他讲到这样了,他还会有很多辩解的话要说的。这个是说凡事都有先后,尊师重道、敬老尊贤是人的大纲。乐正子本来是个好人,身为圣门的弟子,他无法去匡正佞臣的德失,这个权臣,他的德失你没有办法去匡正他,反而跟着他遨游了一两天,然后才去见你的老师,不怪乎孟子要严词的斥责。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这个“哺”就是吃,“啜”就是喝,孟子跟乐正子说,就骂他,这个话算是骂得严重,说我没有想到你跟从子敖(王驩这个权臣)来到齐国,竟然是为了混吃混喝,我没有想到,说你跟我学古人的道、古圣先贤的道,最后是为了要混吃混喝。这骂人骂得凶不凶?这骂人不带脏字,但是,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凶的骂法了。你一点没有廉耻心吗?你一点没有气节吗?你学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吃喝吗?为了吃喝还要学这么累吗?种田不就有了吗?这是我的骂法,我比较没德性是这样骂的,孟子讲话不伤人,但是把重点都讲到了。这个人呢吃食物是为了活命,但是活命的真谛不是为了继续吃食物,各位对不对啊?当你已经活命了,然后你要去扩充你的德性,建立你的气节,去做这个众生万世的表率,孟子希望他教的徒弟都能够这样做,哪里希望说有一个徒弟跟随着权臣,也未尽匡正之职,然后到了齐国还跟他混了一两天,最后说馆舍未定,然后才来见孟子。各位孟子气不气啊?去到也不见长者是一回事,就跟这个权臣混,你污秽了我的圣门的名,你学古道你是为什么呀?


我们从这一小段,我们就可以知道说,很多人误会说,孟子到哪里周游列国就是为了要去沽名钓誉,还是为了要去争取国君用他,然后赚一点俸禄,你们纯粹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太小看孟子,仔细读孟子的文章,哪一个章节是这样的?没有。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说,古时候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是《礼》里面所说的。说最不孝的有三样事,而没有后代是最不孝的那一件。那各位会想说,“不孝有三”是哪三样呀?第一样,阿谀取宠陷亲于不义,叫做一不孝也。就是跟随了那一些达官贵人,你去摇尾乞怜,去那边献殷勤,丢你双亲的脸,那个叫一不孝;第二个,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你家里又穷,你的双亲又老,你又不去求学问,然后到了有一定的年纪,也没有一点德性可以让人家知道,没有人聘请你去当个大官小官,都没有,这是二不孝。那古人为了避免这二不孝,所以年青的时候就要怎么样?惕厉奋发去求学,大家知道吗?第三个不孝是什么呢?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这是三不孝。就是你不娶,你没有生小孩,你是独子,然后后面已经没有子孙你又不娶。这为什么不孝呢?因为先祖的祭祀是很重要的,先祖列祖列宗他们的阴灵还在,子孙兴旺他们才会高兴,然后有很多子孙按四时八节给他们祭祀,安慰祖灵,然后到你这里,你不好好照顾身体,你一个人也不好好去安一个家,创一个业,你甚至连娶妻都不娶,把先祖的祀给绝了,这三不孝。三者之中以无后,人家是认为最不孝的。所以古人再怎么样,有钱没钱讨个老婆好过年,有没有?先结婚,年纪轻轻就结婚,古人十八到二十二岁之间早就结婚了,然后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小孩子已经二十岁了。我们现在四五十岁才刚当爸,是不是太老了。这个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怕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结果舜他娶妻,娶谁呢?帝尧两个女儿,叫做娥皇跟女英,都嫁给了舜,舜娶娥皇跟女英的时候,没有告诉他爸爸,也没有告诉他后母,都没有,然后就私下娶了。为无后也,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他不娶的话就没有后代,可是他告诉他爸爸妈妈的话,肯定娶不了的。为什么呢?这个我记得讲过,他爸爸叫瞽瞍,就是因为后母的关系,处心积虑要害死舜,设计了好多办法要害死他,都没有害死,所以舜有好的出路,能够当官,能够娶好的女子为妻,他父母肯定要从中阻拦的,所以就不能娶,不能娶必定无后。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大的是无后,那不告诉父母说我要娶老婆,这个也是不孝,但是跟无后来比,比较小,所以宁可犯小过,不可以犯大过,不可以绝先祖之祀,他就不告诉他父母,然后就娶了。


“君子以为犹告也”,所以有德的君子听到了舜这样的故事,知道了舜的顾虑之后,说没有,我们不会认为你无礼,我们也不会认为你不孝,我们认为你已经告诉你的父亲。君子体恤舜的心,不会斤斤计较,那么样刁钻地去呵责他一个小小的错误。为什么?因为纵然是错误,不告诉父母是不对的,但是他不告诉父母,他却挽救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如果以后的人知道说,他没有娶妻就是因为他父母的阻拦,所以他断后了,所以他绝祀了,最后把这个责任不止归给舜,还要再归给他的父母的时候,这个时候舜是不是更对不起父母啊?所以事情难以两全的时候,古圣先贤以他们的智慧也无法两全,但是难以两全的时候古人怎么办呢?就是取大而舍小。取大舍小叫做权变,叫做权宜,因为权宜得法所以不苛责舜。


所以《孟子》另外章节里面有谈到,说“得其大者为大人,得其小者为小人”。我们要当一个大人,就是难以两全的时候要选那个大的,所以学道,要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而不矛盾,没有人说学道一定要跟生活矛盾,学道其实是反而是可以让矛盾降到最小,因为学道就是学一个怎么样大小之间如何去取舍、如何去权宜,如此而已。


下一段。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说,仁具体表现的地方在哪里呢?“事亲是也”,就是侍奉双亲,也就是孝。“义之实,从兄是也”,说义的具体表现,你要看一个人的义在哪里看最具体啊?“从兄是也”,就是听从兄长,其实就是悌,说孝悌,这个就是悌。这个大小先后次序的一种取舍适当叫做义,因为义者宜也。所以从兄是义的具体表现,事亲是孝的具体表现,其实事亲也是仁的具体表现,是孝悌,也是仁义。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说仁义礼智,那个智的具体表现在哪里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呢?“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说知道孝悌的重要,知道仁义的重要,知道事亲跟从兄的重要,而拳拳服膺不敢丢失,“弗去”,不敢丢失它,这个人就知道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他也不从兄,无义;也不事亲,不孝,也不仁不义,那他事业做再怎么大,我们就说这个人是不智的;他预估明天的股票多么的神准,我们说这个人是不智的。因为智不是从那里看的,智从哪里看?从能不能好好地秉持仁义、秉持孝悌、拳拳服膺握得稳稳的,不会让它丢失掉,这个就是智的具体表现的地方。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三渡渡人渡己

劝人要引经据典

笨笨的素素

人吃食物是为了活命,但是活命不是为了吃食物!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修远y

无责者,谄也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为人之道

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by:当下健康

为人三会

受用一生的为人处世金钥匙,快速成为社交达人

by:1396410kokz

周易为人

《周易处世观》是子洋老师力作,通过通俗的故事来讲解周易六十四卦的应用。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学生清珺播讲。

by:子洋周易

为人三会

现在都流行把生活当作修行。修行就是一种修心,所谓修心,其实就是调整、修炼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不生气、不计较、不...

by:l知秋l

生而为人

克里希那穆提观察,感受,理解,思考

by:大象妙喜世界

生而为人

《生而为人》毕啸南老师的首部短篇小说作品,一部百年胶东大地上底层社会的人性备忘录。本书收录了九篇人性小说,在横跨百年的胶东大地上,游走着众多故事角色:消失的女儿...

by:书婼_明伊

为人三会

你也爱学习可以加微信:gxliqingzhen,一起交流,一起成长自己,在不久的将来遇见更好的自己。人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上,都离不开说话、办事、做人。会说话,...

by:互联网安利清真

为人三会

本书通过介绍会说话:掌握说话尺度、注意说话的语气、学会赞扬与批评、委婉拒绝的技巧、交际中的说话方法、职场中的说话技巧;会办事:处理好做事时的姿态、灵活变换做事的...

by:微雨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