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孟子批破邪说,为帝舜正名

2023-05-20 10:08:2423:10 1.4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孟子
声音简介


舜一上任就杀了祸乱天下的四个恶人,他的
弟弟象整日想杀害舜,舜又会如何对待他?

谣言邪说自古有之,让我们跟随智者了解真相,才不会人云亦云、轻易被蒙蔽呀!


万章上·第三章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万章上·第四章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万章问孟子,舜的弟弟象整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那么等舜登上了天子之位,有权有势之后就把他放逐到远地去了。“何也?”这是为什么?没有当天子之前他不离开他,明明知道他是个坏蛋,既然不离开他,那当了天子就别离开他。为什么当了天子反而放逐他?是不是说我已经富贵了之后,我就不跟你共享,是不是这个意思?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孟子说,不是放逐,实际上是封一个地给他,封在有庳这个地方。“或曰放”,不了解的人就说放。因为古书的记载是写放,放其实是安置的意思,而不是放逐的意思。在这里是这个意思,当然在别的地方也许是放逐的意思,那么不了解的人就误以为,舜把他的弟弟放逐了。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万章说,舜曾经放逐一个水官叫做共工,他是少昊氏的一个不才之子。为什么把他给放流了呢?这个人表面上对人非常恭敬,可是内心非常狡诈阴险足以祸事,所以舜一上任,就把这个奸佞放逐到幽州这个地方,大概是在今天的河北或辽宁一带。

“放驩兜于崇山”,有一个人叫驩兜,他是尧的臣,跟共工朋比为奸。所以舜一上任,看这个人不除的话朝廷不得安宁,就把他放到崇山这个地方,大概是现在的湖北一带。

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三苗国的国君叫三苗,把三苗国的国君在三危这一带的地方杀了。“殛鲧于羽山”,“殛”就是杀的意思。鲧是禹的父亲,治水不力,所以被判罪,把他在羽山一带杀了,就是现在的山东蓬莱县一带。

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舜上任之后杀了四个人,全天下的人都感服,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杀的人或所放逐的人,都是极为不仁的人,能够祸乱天下的人,所以虽然是处罚了人,可是天下都非常的佩服。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象是舜的弟弟,非常不仁。因为整日以杀舜为能事,却把他封在有庳这个地方,有庳是一个地名,大约是现在的湖南省。“有庳之人奚罪焉?”有庳的百姓有什么罪呢?这什么意思呢?是说象这么不仁,舜把他封到有庳这个地方来当他们的国君,这些百姓何其无辜,有这么暴虐的君岂不是很倒霉吗?

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仁人君子都这样吗?对于别人,刚刚所谓的别人,就是前面所说的共工、驩兜、三苗和鲧。说在于别人不是亲人,犯了错就诛杀他或放逐他。“在弟则封之”,自己的弟弟那么不仁却封了一大块土地给他,让他当诸侯,还让他享有好大的税赋,仁人君子是这样吗?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孟子就说,仁人对于他的弟弟“不藏怒焉”,就是说即使有怒也不会放在心上。“不宿怨焉”,即使有怨也不会放到隔一天。“亲爱之而已矣”,总是希望他的兄弟能够更好。

这里有一个重点,可能是大家没想到的。就是说,象虽然整日想要以杀害舜为能事,但问题是他并没有成功。那没有成功,当然要归功给舜的智慧,因为一直闪躲,所以没有真的被他害死。假设舜真的被象给害死的话,那么象就是一个杀人犯。象一直想害舜,但是都没有成功,所以没有成为杀人犯。而且,他的过错仅仅止于他一家的私事,没有害到天下人,没有害到公家。另外那四恶是不一样的,这四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攸关天下国家的百姓,所以他必须用国法来法正他,这个是有不同的地方。所以象虽然是不仁,但是无害于一家之外,而这四恶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对于兄弟,想要亲爱他,跟家人都是一样。自己家人,即使犯什么错还是我们的家人,还是满心希望他好,这是一定的道理。舜做天子之后这么富裕,弟弟还为一个匹夫,天子也未免太狠心了,所以把他封在有庳这个地方,就希望他得到富贵的意思。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如果哥哥为天子,弟弟仍然为一介匹夫、一个平民,那这也算是一种兄友弟恭,或者亲爱他的家人的一种很好的示范吗?这应该不算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所以舜心地宽阔,成为天子之后,当然也希望他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他的恩泽,所以把他的弟弟封在有庳这个地方。我们说象这么不仁,为什么封给他呢?实际上,他是对他的家人不好,对于别人还不成个罪行。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万章接着问,有的人说,舜是把他的弟弟给放逐了,为什么呢?你说是安置,封在有庳这个地方。可是有的人却说是被舜给赶出去的,为什么?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是被放逐呢?这个是读书不求甚解的关系。当时舜把象封在有庳这个地方之后,“不得有为于其国”就是舜知道象心术不正,只想让他享有富贵,但是不想让他管理国家,不是要真正把国家管理的权给他。“天子使吏治其国”,所以治国,舜是另外派了人,在象的旁边辅佐他,其实象是没有治国权的,权都是在旁边的那一些辅佐他的官吏。他派了几个贤人去辅佐他,所以象既然政令不由他出,那么也无法暴虐于其民。

“而纳其贡税焉”,全国所得的贡税都给象去享受。所以舜贵为天子,当时象每天都想害他,贵为天子之后,他还是不忘他是我的兄弟,那种对兄弟的亲爱之情,真是我们凡人所不及的。自己有了富贵,他虽然以前不断地想要害我,现在我有富贵了,我还是想要让他分享一点富贵。“故谓之放”,因为让他有一个国,让他成为诸侯,可是又不让他管理国,就把他安置在那里享受富贵,那个安置叫做放。所以,以前的书就用“放”这个字来代表安置,而不是驱逐之意。

岂得暴彼民哉?舜这么样的安排,象再怎么坏,没有暴虐他的民的机会。所以刚刚,万章不是在问,这些民有什么过错呢?为什么要有这样暴虐的君呢?既然这个君那么暴虐,你为什么要派来我们这里呢?为什么我们这么倒霉呢?实际上,舜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第一他弟弟可以同享富贵;第二他没有机会可以暴虐他的民。

书上就写“放”,万章问为什么有的人说放呢?这个在解释说,很多人读书不求甚解,在书上看到“放”这个字,他解释马上就批下来,说是放逐。而后为了要彰显自己特殊的见解,就开始批评舜。说舜以前跟他的弟弟同甘共苦也不离开他,贵为天子之后,开始可以报仇了,所以就把他放了,那这样怎么还有资格做为一个圣贤呢?古代也有这样的人批评他。各位要了解,自古以批评圣贤为能事,以便凸显自己独到的见解,彰显自己才学的人那还真不少,不止现代有,古代也有,只不过现在又更多。

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虽然舜把象封在有庳这个地方,可是又很思念这个象,希望能够常常看到他的兄弟,所以绵绵不绝地一直把他召唤来,借什么机会召唤来呢?因为象是一个诸侯,舜是天子,可以不停地召他来朝见,借着天子要见诸侯的机会,不停地招他来。

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在《书经》里面就有这么一小段的话,就是说“不及贡”,什么意思?“贡”,就是诸侯每年有一定朝贡的时期,要去见天子叫做贡。“不及贡”,就是说舜如果按照诸侯见天子的时节,才能够召他的话,那么一年只能够见这么一次,那他等不及。“以政接于有庳”,他随时以政事要商讨作为理由,随时召见有庳国的国君,也就是他的弟弟象。这几句话就是代表舜非常思念他的弟弟,也很担心他的弟弟,在那里过得好吗?我把他放在那里,富贵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那么我派了官吏去辅佐他,不知道他们相处得怎么样?他的百姓是不是很安宁呢?象在那边生活得好不好?他想知道。所以常常以召见的名义,召见他来。那总要有一个理由,就说我们要商讨治国的政事。

此之谓也。《书经》里面的这句话就是在讲,当时舜把象放在有庳这个地方,而常常这么样的召见他,就是在指这件事情。

这一段是在说,一个圣人纵使飞黄腾达不会记仇,也不会废了人伦,也不会以私恩而害了公义。好像我把象封了以后,管他的百姓死活,管他的弟弟有多暴虐无道,没有。他做了两全其美的、最好的安排。所以舜对象,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对百姓也示范了一个最好的兄友弟恭的榜样。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读这一段书,就是圣贤要劝我们读书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把来龙去脉全部了解了,可能要接触很多的书,把它融会贯通了,而后我们再来下定论。不要象一般的人读书一样,看到“放”这个字直接解为放逐了,跟我们现在读书人的态度很像很像。

好比说佛家的“空”,你一看到“空”,就把它解释为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空”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好比说你看到“无念”,就把它解释成丝毫没有念头,那是你的直觉是这样感觉。可问题是,如果你了解了古代的圣贤仙佛,他们在描述他们的心法,必须要用这些字。那这些字,其实意义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不太一样。如果我们了解完之后再来落笔,那就不会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或者是到处要找人去辩论,来伸张自己的见解。而实际上自己的见解也不甚正确,这个是现在所常常看到的事情。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咸丘蒙是孟子的弟子,齐国人,他问孟子,古人有这么说“盛德之士”,大德性的人,君不能把他视为臣,父也不能把他视为子。这句话其实是有个原意的,他的原意其实并不是说,一个很大德性的人,即使当了国君也不能把他当臣,父亲不能视他为儿子,君不能视他为臣,并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说一个臣如果很贤明,这个君其实已经没什么可教他了。不止没什么可教他了,反而要受他的臣的教化,臣虽然是做臣,但是臣还可以教君。那么一个儿子如果很贤明,父也没什么可教儿子了。比如说舜,舜这么贤明,他的父亲瞽瞍其实没什么可以教他,他反而要日日受到舜的言行举止的感化,所以叫做“君不得而臣”。你想把他当臣都没办法,因为他的言行举止处处都是你的榜样。“父不得而子”,本来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这个大德性的人,君不能称他为臣,父不能称他为子,不是这个意思,是一个延伸的意思。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有人说,当时舜站在南面,就是为君的意思。他为君之后尧还没过世,所以尧率所有的诸侯站在南边,向北来朝拜他。“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因为他当天子,所以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他爸爸也是他的臣民,所以也站在南面,然后向北面来朝拜他。“舜见瞽瞍,其容有蹙。”舜在天子之位看到瞽瞍在列,尧也在列。“蹙”就是神情不安,皱着眉头的样子。

这一段的用意是,有心人在批评舜,他立为天子荒唐无知,竟然把尧跟他的父亲当作臣,让他们拜,让他父亲拜他,让他以前的君来拜他,这是多么无知。

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这个人就引申孔子的话说,在那个时候,天下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危险呢?就是伦常已经搞乱了,被谁搞乱了呢?被舜给搞乱了,本来是他的父亲,怎么让他拜舜呢?本来是他的君,怎么现在站在下面拜他呢?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不晓得前面有人说的这番话,所讲的这段故事,舜这么荒唐的事情,及孔子的这段评论,是不是一个事实?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一听完就说,不是的。君子不会说这些话,这是齐国东边乡里面的野人所说的话,故意谣传来批评舜的。舜经过孔子、孟子之后不断地校正、不断地分析,就让我们知道尧、舜、禹、汤是多么伟大!所以尧、舜、禹、汤在中华子民的心目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那是由圣人斧正之后的结果。在圣人还没斧正之前,当然也有各宗各派,里面有好多宗派。这个宗派如果出了一个很有德性的人,或那个宗派出了一个很有德性的人,可是另外一个宗派不认同就会有批评的话会出来,这个批评的话就添油加醋,就像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孟子一听到,他就说,不是的呀,这些话根本不是君子会说出来的话,是齐国东边的一个野人所说的,批评造谣的话。他所说的事实是什么呢?是尧老而舜摄也。是尧已经老了,但他还是天子并没有退下来。“摄”就是代理,舜只是代理政事,舜也不是登上天子位。舜其实是尧过世之后,他才登天子位的。所以尧在世的时候,舜其实没有做天子。那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是直接表明说,尧还在位的时候,舜已经成天子,尧站在下面当臣来拜舜是不可能的事情。舜当时既非天子,那也就更不可能说他的父亲也列在臣位,然后去拜舜,这个纯粹是一种诬蔑、无的放矢的方法。

《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孟子举古代的经典来说明,在《尚书》尧典篇里面说“二十有八载”,什么意思呢?舜代理政事二十八年。“放勋乃徂落”,放勋是谁呢?放勋就是尧,舜代理尧的政事二十八年,他不是天子是代理而已,就像宰相一样。二十八年后尧才驾崩,“徂落”就是驾崩。百姓如丧考妣,百姓在尧驾崩的时候非常伤心,就像死了父亲、死了母亲一样,死了父亲叫做考,死了母亲叫做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全国的人为尧守丧三年,就好像父母过世一样。这个“四海遏密八音”,“遏密”就是停止,“密”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乐器之类。古代在典礼演奏的时候,大约有八大类的乐器全部禁止下来,三年都不再演奏这些乐器。从这段你就可以知道说,尧在位的时候,舜其实没有即位为天子,因为他代理了二十八年。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照着我们。太阳系就一个太阳,两个的话我们就烤死了。“民无二王”,一个国家不能够有两个王。就像一个公司不能够有两个董事长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双头马车,这个公司是动不了的,只有互相抵制。

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舜如果如那个野人所说的,已经做天子了。尧、他爸爸都在下面拜他,可是你看《尚书·尧典篇》里有记载说,尧过世之后,舜率领着天下的文武百官、天下的臣民替尧守丧三年。如果他做了天子,然后又率天下诸侯替尧守丧三年,就等于是两个天子了,这是不合常理的。

这段的意思是,舜用《尧典》来证明,当时确实只有一个天子,也就是说尧是天子,舜并没有即位为天子。这样也间接可以证明,那一些批评的话纯粹只是为了批评,是谣言,不是一个事实,所以这个无知者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那为什么要说这些?就是说一般的人读书,他也没有读很多书,也没有去追究他的根源,那么当他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这个人这样批评,读到那一段的时候,那个人却又那样说。那么最后众生就是一个结论说,他说这样、他说那样,那我到底要听谁呢?你跟哪一个党派比较亲密、比较契合,你就会相信他的。你相信他之后,就支持他的论调开始攻击别派,这个现象跟今日是完全一样的。这一些事情,并不是只有今天才会发生的,以前就会发生。如果没有一些有智慧的人出来批驳邪说,那些邪说就永远都会在,那些纠纷就永远也无法止息。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373204286

这点有点接受不了,不懂,百姓也是人啊,如果处理不好受伤的是百姓

小方_ha

跟读78集

暖aaaa

感恩讲师

三渡渡人渡己

发达了 连兄弟都不照顾 还算什么德?亲亲而爱民 这不是应该的吗

我是荔枝蜜

对于舜的这种处理方式还是不敢苟同的,还是属于假公济私的范围,还是涉嫌利用公权力。舜想让世人见识他的兄友弟恭,可以从他的俸禄里面去帮助象。既然象对于舜的不义属于他们家的私事,那舜对于象的安置也应该在限于他们家族内部。这样的处理才真正不同于对其他四人的处理。

猜你喜欢
孟子“说”

轻松读经典,快乐学国学!老子给我们讲了这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大家都领悟到了什么呢?欢迎在我们音频下方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和收获。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国学,学习另...

by:仁仁阅听书

孟子

全书以孟子与诸侯谈治国之道、仁政思想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步展开。有与弟子谈古圣先贤功绩、三代兴亡经验的问答,也有关于为臣、为士、为人之道的阐述和对不同学派思想的辩...

by:刘三姐的三月三

孟子

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通往理想生活的路线图

by: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