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梁惠王本末倒置,为了争夺土地,连累百姓和亲人,遭到孟子严厉批评。反观今日的人们,牺牲了身心健康去追逐名利欲望,真是一样的不仁、不智呀!
圣人更以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直指读死书而被文字所障的弊端,今日的你我不可不慎!


心下·第一章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尽心下·第二章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尽心下·第三章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我们现在看《尽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其实是魏惠王,因为所处的国都叫做梁。孟子说:“这个梁惠王,太没有仁德了。”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一个有仁德的人“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他所该爱的是什么?是亲亲而仁民。“及其所不爱”,是什么?把这样的心推广到身外之物,也能够并蒙他的恩惠,推己及人的意思,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一个不仁德的人“以其所不爱”,所不爱的是什么?土地、货财或者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殃等等,就是所不爱的。“及其所爱”,这个“及”是拖累,拖累到他所爱的。所爱的是什么呢?他该保护的人民,该亲爱的亲人。这些灾祸最后波及到了他该保护的人,只为了身外的一点货财,波及到所最该保护的人民和亲人,叫做“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听孟子这么说,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孟子继续说: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梁惠王为了争一点点土地,想要去侵略别人;或者是以前被人侵略的耿耿于怀,一直想要讨回来。为了这些身外货财的关系跟邻国不断征战,而后“糜烂其民而战之”,“糜烂”是粉身碎骨的意思,让他的百姓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各位,国家是为了要打仗的还是为了保护人民?是为了保护人民。土地是为了养民的还是为了吃人?土地是为了养民的。现在为了土地,你看是不是吃了人,对吧?为了身外物,把最该护养的主轴是不是给丢了?

然后,可惜他都打败仗。大败,每次都大败。魏惠王九年的时候跟秦国打仗,秦国俘虏了魏国的将军公孙痤。魏惠王三十年(这个故事历史上比较有名),魏国伐赵,赵国向齐国去求救援,然后齐宣王用孙膑的计策,败魏军于马陵,掳走了他的太子叫做太子申,然后杀了大将军庞涓。孙膑斗庞涓是有这一段,是魏惠王三十年的事情。就是说,他每次打仗都输,输到连他的太子都被抓去了。庞涓不是普通将军,那么大的将军也都战死了。

将复之,他一直想要复仇,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每次都想要收复失地,想要跟人家不断地打,他不是收复失地就算了,有时候没有失地也想要征战别人。怕不能胜,最后把他最爱的子弟就是太子申,叫他上战场了,“以殉之”,从着部队为了土地,“糜烂其子弟”,最后都败了。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这个叫做以其所不爱而累及了所爱的人。他“所不爱”的是什么?是土地。土地不该爱,土地是要耕地、耕田,然后来保护人民。结果现在,以不该用到那么大爱心的土地,拖累到最该用爱心的人和他的亲生儿子,这个就是本末倒置。

一个仁人,他的恩是从内往外推展;一个不仁德的人刚好相反,他的祸是由疏而累及到亲,这个就是本末倒置,很少思考。他打仗打久了,打到眼睛红了,他已经忘了一个君王的职责是什么,他该保护的是谁,倾全国之力究竟是要为什么?他完全忘了这个事情。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所有争名夺利而本末倒置的不也是像这样吗?或者是为了一点点的欲望、娱乐,损伤到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不也是这样吗?为了多赚一点钱或多一点绩效弄到爆肝了,不也是差不多像这样,对吧?

那仁人会怎么做?像文王的爷爷叫太王,当时豳国侵夺他的时候,他宁可把整个土地国家全部送给了那个豳,他跟百姓说:他们要的是我们的土地,你们不怕没有君,他来了就是你们的君,他来不会吃你们,反正他要的就是我走,他把我们的国家拿走而已,那我走就好了。然后他就走了,后来他的子民就跟着他走,到了岐山下才有后来周家八百年的基业。仁人他是这样做的。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孟子说,《春秋》所载的所有这些战事里面“无义战”,没有一件是符合于正义的战争。《春秋》记载的有差不多四百年,那么多的战事里面没有一件是有义理的。“彼善于此,则有之矣”,不过这个战争比那个战争站得住脚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好比说齐桓公、晋文公假天子之名去伐楚,他就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点,比那个没有假托天子之名而打的,让人家明明白白知道他们是敌国相争,不该这样子做的略胜一筹,是有的,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符合正义的。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从古代的圣王体制来说,“征”就是正当的正,“征”是为了正人或正国,把歪斜的人、歪斜的国扶正,不得已而用强硬的手段叫做“征”。所以征是上伐下,是天子下达了可以伐某国的令给诸侯,而后诸国举兵才可以天子之令去伐,去救正乱的国度、暴虐的国度,叫做“征者,上伐下也“,是由上面的人发令才可以的。“敌国不相征也”。敌国是什么意思?就是相等的国叫做敌国,气力相当、国土相当、势力相当叫敌国,那个“敌”就是相当。诸侯国对诸侯国不能够用“征”这个字,同德的诸侯,像战国你又不是奉天子之令,你也不是有德的国家,你也是为了利,我也是为了利,然后彼此打来打去,这个都不能叫做征,为什么?因为“征”这个字把双人旁拿掉,剩下什么字?正当的正。用很多人举国之兵去匡正什么事,才叫做征。那现在呢?打仗就叫做征了。不过,事情总有权变的办法。说上伐下才叫征,然后你就说,那不公平。那下不能伐上吗?不是的,权变之时下也可以伐上,比如说汤武他们去伐桀、伐纣就是以下去正上面,叫做征,所以以下征上也有的,不过目的不能离开匡正这个国家,救助这些百姓,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当然你现在会说,现在哪一个国家打仗不说要伐罪救民,对吧?都是打这个旗号,而结果都是死伤无数。一切这个“征”要以深明大义为原则,才叫做征。

下一段.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说:读书不能读死书,你尽信书,全部相信书里面所写的那些形容词、描述的话,那就不如无书。为什么?因为形容词夸耀功绩都会稍微过度一点,甚至于有一些词不达意,有一些是专有名词,你不能只是看书的表面。“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是什么?《尚书》里的一个篇名。说我对于《尚书▪武成篇》里面很多歌功颂德的,我也只取二三策而已。“策”是竹简,古代的书不是纸张印的,是刻在竹简上,几只竹片用绳子串起来为一个简。那我也只取几片而已,比较合乎义理的,其它的看了也就算了。为什么这样讲呢?他知道人们对这个有很多误解,因误解而产生很多批评,也产生了很多对古圣先贤的文化没有办法亲近。

比如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一个仁人、爱人的人,天下之间没有人愿意跟他为敌的,“无敌于天下”的意思不是说天下没有人打得过他,而是说天下这么多人期盼他都来不及,谁还会跟他为敌,所以叫做“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这在讲什么呢?武王、文王,文王的德泽给武王,武王不辜负八百诸侯的托望,“以至仁”(伐罪救民)去伐“至不仁”(就是伐纣),怎么可能会打得杀那么多人,血流在地上连那个杵都可以漂起来?杵是什么?各位,看过山地同胞吗?他们有一个臼配一个木棒,那个木棒跟人一样高,中间比较细两头比较粗,用来舂米,舂到最后变麻薯,像这种就是杵了。血可以把整个杵漂起来,各位就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死的人多不多?哇,不得了。然后你就想到《尚书》的《武成》就是这样说的,说“血流漂杵”,它是为了要彰显武王的功烈,伐罪救民,最后终于成功了,牺牲了不少人,所以就写“血流漂杵”。

读到这儿,有的人就会说武王“至不仁”,你看《尚书》可以证明,不然我们现在来试验,要弄到血流可以漂杵,一个人多少血,然后血可以流,杵可以漂,各位要杀多少人?几十万人,不是这样吗?那武王还有什么功德可言?纣王再怎么暴虐也不过是杀死了几十人、几百人而已,武王一打仗打死几十万人,对不对?

孟子的意思就是说这段“血流漂杵”不可信,为什么?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武王“以至仁伐至不仁”,后面的文章会谈到,他只是带三千虎贲军,三千人,而且到的地方都没有打仗,到的地方那些人都跪下来,告诉他在哪里、怎么走比较方便,赶快去,帮我们把纣王给打掉,所以实际上是没有。不过写文章的人为了要表彰他的功业,所以写得夸张了,所以孟子才告诉我们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回到我们现代的人来说,读死书而被文字所障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说,佛经里面的“空”,这个是专有名词,或者是道家里面的“无”,或者是儒家里面“女子无才便是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等,这里面好多好多误解,我在《误会集》里面也谈过很多了,现在就不再赘言了。

这个就是修行界的专有名词,常常被误解,因为我们就尽信在这字里行间表面的意义上。致使到后来,大家都觉得国学这老八股怎么有办法用到现在?纵然是这个国学里面九千九百九十九条都非常对,只有一条文字被你误解了,你会说:“老八股,这不可用。”为什么?因为你一心一意要推翻老八股,就这么回事。为什么你一心一意要推翻老八股?因为唯有这样,那些处心积虑的人在名或利上才面会有更大收获。比如说当时的诸侯,诸侯为什么把周公留下来的典籍都统统烧掉?他说那些都不合时宜,不可用于现代要权变,为什么?因为在井田制度的规范下,诸侯一逾越,翻一翻典籍都知道,说:“你已经逾越先人的矩度,你做的事情不合理。”他就干脆把它烧光了。至今依然有很多这样的误会,致使我们中华文化无法复兴,国学被认为不适合于现代的原因,都在于此。所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早就说在前面了。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潇凡666

仁义两全

回复@潇凡666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高度_iy

老师,女人无才遍是德,如何解?

黄庭心学 回复 @高度_iy

张讲师有讲解过,你百度下“三个天大的误会之1——女子「无」才便是德”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关雎子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9篇,郑风20篇,齐风10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篇已经咏唱完成。诗经之美欢迎大家了解。@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