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孟子为何辟墨杨?

2024-02-23 08:45:3916:26 1.1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孟子
声音简介


都说圣贤
气量大,但对于邪说异端,却给予非常严厉的批判,不能相容,这是为什么?人生短暂,一旦走入尚玄好奇的小道,很可能便会虚度光阴几十年!正道正法在哪里?答案就在经典里面。


尽心下·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尽心下·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尽心下·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尽心下·第二十九章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好,我们接着看本文。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说,离开了墨家,最后就归于杨朱,杨朱提倡什么呢?提倡为我,就是把我自己管好,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天下不就太平了吗?这个说法不错的,但是,他的弊端不太好,弊端就是说那你管好自己了,那别人都不要管了,那个是他的弊端。墨子提倡的是兼爱,兼爱就是说,爱每一个人是一样的爱,这个乍听起来也很不错,就是说,人对别人都要有爱心,对众生都要有爱心。那么爱心有多有少这个人就不公平了,那为了要公平,所以你给每一个人爱心要一样,这样听起来很伟大,但是他的弊端在哪里呢?弊端就是说,结果你爱你的父母跟爱一个不相识的人一样多,然后你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觉得这没关系的话,实际上你也做不到。怎么说做不到呢?如果每个人在家庭里面落实看看,你就知道,实际上我们爱我们的家人比较多,我们关注我们家人也比较多,你不可能把你的生命、你的爱、你的关注给每个人都一样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可能你在墨家里面求学问,一开始很感动,因为这个学说确实很感人,爱每个人一样多,很伟大、很博爱。但是,过了五年,过了十年,你终究才觉得这个理论说得来做不来,实际上在生活里面并不是如此,进展也不大。然后就离开了墨家,离开墨家去哪里呢?那当时就只有这么三家嘛,不是墨家,就是杨家,还有一个子莫,要不然就儒家,不过就这几家而已。所以逃离了墨家的吸引力之后,可能已经过了五年、十年,而后就到杨朱那边去,兼爱很难,我看是为我比较快,然后到杨朱那边;之后五年、十年,最后也发现,这个弊端也不是好事,在这个道场里面每个人都很自私。“逃杨必归于儒”,离开了杨朱之后,最后才选择去儒家,当时的战国大略来说就是这三大学派所主导。但是杨墨比较简单易懂,说起来也比较容易感动人心,所以有不少有心向学的人,其实是以杨、墨为归宿的。而这个将性理心法隐藏在生活纲常,这么平常的生活里面隐藏甚深的性理心法,这个就是儒学。儒者专门讲人类生活所需,关注人的需求,看这个“儒”怎么写啊?一个人一个需,关注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关注你做得来可以踏实的学问,这叫儒学。在当时这个儒学,吸引力其实反而不及杨墨这两家,一般人都是逃离了杨墨两家,看透了他不可行之后才想到儒学。可等逃到了儒学,差不多你的生命已经过了十年,二十年。

各位,像现在我到处讲课,也看到好多所谓课虫,这边上课那边上课,上了课不感动则已,一感动又要花费三年、五年,然后你逃过几个学派之后,你以为你学了很多。实际上学性理心法不必要多,因为性理心法在你的身中永远都是一个样貌,它无古无今,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所以学得多,就等于学得杂也得乱,你不知道什么是你的本质,那么慢慢、慢慢地追索,众生就是这样可怜,你可能花一二十年去证明好多不可行的东西。那你说我没有花时间去试,你也不晓得这一些尚玄好奇的法门都是小道。好像最近,各位刚经过20121221日,在这一天以前,各位想想看,有多少新时代的门派都在讲,这一天的末日。那么到现在,我们现在不是坐得好好的吗?那为什么这一天以前你不敢说啊?因为大家都这样说,你没办法说话,因为一个人一张嘴,吐个口水要淹死你。

其实有一个更方便的办法,就是那些已经做对的事情,已经被古圣先贤验证,就是你所寻寻觅觅的究竟的法在哪里呢?就在经典里面。所谓经,就是经得起考验的;所谓经,就是能够贯穿时空永不改变的,是正道是正法。所以如果愿意读经的话,你就可以省下几十年的苦苦寻觅。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那么走过这条路的人写下来的东西,你大有考证的价值,不是吗?走完各门派你才觉得,正道可归,但是进入正道之后,你能把握吗?那还不一定,为什么?因为正道总逆着你的习性,正道要求你做正人君子的本份,正道叫你施由近始,然后叫你好好守护你的精气神。你干不干啊?你不干,你不晓得从头到尾在找什么啦?我想现在很多众生的苦恼,也就在于这里。

归,斯受之而已矣。孟子说,如果他逃了墨也逃了杨,最后来到了儒,那我们就接受他,为什么?有教无类,既往不咎。

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说现在,在儒脉里面,当时孟子的学生门派里面,恐怕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所以才会有这一段,说现在儒家的门徒,跟杨墨那边的人不断发生辩论。他都已经逃来儒了,还跟他辩论个什么?“如追放豚”那个“豚”就是猪,“放”是跑掉的,就好像在追一只跑掉的猪。“既入其苙”已经把它抓入猪栏里面了,“苙”就是猪栏,“又从而招之”招是把脚绑起来,它已经跑入了你的猪栏,你又把它给抓住,脚捆起来避免它再跑掉,它已经在猪栏里面了,你不必再绑它了,对不对?它如果在猪栏外面,绑它是有道理的。他之所以这样讲,恐怕是看到,很多自己的学生跟那些已经来向学的人,又花很多时间在那边追究、评判过去的不是,追究过往的种种不是。不对的其实不必提,就是做对的事情,这样也就可以,不必在那边浪费时间,也显得自己多么地没有肚量。

这章是在说,圣贤对于异端自古以来的批判是甚为严厉的,为什么?讲到为什么,现在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常常不能够了解。因为这一派批那一派,你就会说这个度量狭隘。和平共处嘛,为什么要去批判他?那这样来说,孟子为什么要批判墨家,为什么批判杨家?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一个不究竟的学问,一误众生就是五年、十年,之所以批判得这么严,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一个人修行找错了方法,离开了他的本质,那么就像团沙为饭,你这个沙怎么煮,怎么捏都不能做饭团的,各位对不对?磨砖造镜,现在我们要做镜子,结果有一个人在旁边拿着一块砖,很努力地在磨。你说:“先生,你这样磨不出镜来的。”旁边就有一个人说:“你别批评,大家和平共处。”像不像我们现在世面上的状况?就是很像。那因为有这种知见的人多,所以我们也学聪明了,真是不敢批评的。不过我们可以引经据典,就是古圣先贤怎么说,我们要学道就跟着古圣先贤的步伐走,那你可以少走很多、很多的冤枉路,所以有志向学的人不得不注意这一点。

学道不外乎两个大原则:第一个大原则,就是这个道必须能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行住坐卧的每一刻,不能够只是在你打坐的时候可以用,尚玄好奇的、顽空的那没有用的;第二个就是要多读经典,已经验证的、对的事情在经典里面,好好地去研究,少去几十年盲目的奔波,我想这个是对大家很有益的。

下一段。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说,古代征税不外乎这几种,“布缕之征”就是征收布帛、布绢,一个家庭征几匹布,在夏季的时候大半是这种征;“有粟米之征”到秋收的时候所征的税大半是以什么来代替呢?就是以米粮,种什么都可以,几石或几斛缴多少;“力役之征”,在冬季没有农忙的时候,如果国家有劳役要充调民役的话,多半是在冬季,以上就是古代政府征人民的税,大略这三种。很少三种一起征的,一般国有战事的时候,勉强才会同时征到两种,最多到三种,到三种的时候已经民不聊生了。

君子用其一,缓其二。说有德的君子在上为官那么“用其一”,要开征税的时候,平常只征一种税,就是“用其一”。“缓其二,其它两种不论三种里面你征哪一种,其它两种就要先错开不能征。

用其二而民有殍,“殍”就是饿死在路上的尸体,叫做殍。说,你同时征两种税的时候,百姓就有饿死的了。

用其三而父子离。等到你三种税一起征的时候,妻离子散了,妻离子散已经礼义廉耻全不要了,那个时候社会就跟野兽差不多。

这个是在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在上者取之无度,百姓无法负荷的时候,就等于是官逼民反,最后国破家亡。这些话都是在警告诸侯,贪念不可过盛,并且也为百姓来谋福祉。我们从这个话里面就可以知道,在孔孟的文章里面,处处都可以看到他们怎样为民喉舌,告诉这些诸侯抽税顶多到什么限度,这种话很多很多。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孟是为诸侯聚敛而设的学问,这其实是很容易批破的,到处都有证据。

下一段。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诸侯有三样宝,诸侯是有国家的人。土地、人民、政事,这三样宝: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民、一个是政事。如果能够把他的国家的封疆管好,不去侵犯别人的国,别人的国也不侵犯你,那么你就可以把土地保护好;如果你懂得去抚恤那些鳏寡孤独的人,你懂得使民于时,不随便充调民役,不要去扰乱了他们农忙的时候,然后你的赋税能够适中,这个就是宝贵你的人民;修你的德教,然后施你的恩惠,这个就是把政事也给宝贵好了。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如果你看重的不是土地、人民、政事。你看重的是怎么样来聚敛那一些珠宝金钱,“殃必及身”,最后必定众叛亲离,连自身的安危都要给赔上。

这个是孟子看到当时的人君征城杀人,收很重、很重的税赋,所以才会说这些话来救当时之弊。这是告诉诸侯说不可利字当头,跟我们平常为人也有你所该看重的、所当看轻的,做人处事不可利字当头。不然,不论你获得什么终究“殃必及身”。

下一段。

盆成括仕于齐。这个盆成括曾经是孟子的学生,可是他在孟子的门下却不能够闻正法,心心念念想的就是,杨墨比较好吧?自己想创个法,这个人很聪明,后来在齐国当官“仕于齐”

孟子曰:“死矣盆成括!“那么孟子知道盆成括去齐国当官了,他就跟众门徒说,这个盆成括肯定要死啦!

盆成括见杀,后来盆成括真的死了,被杀了。

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门人就问孟子说,你未卜先知啊?你怎么知道他会被杀,你怎么知道他会死啊?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说,这个人非常有才干,可是恃才而傲物喜欢辩论,不得君子之大道,在孟子门下的时候就很喜欢拿这些小道来辩论。“未闻君子之大道”不知道这个仁义的道,不知道应对进退的道,不知道亲亲仁民爱物的道,也不了解性理心法的大道,那么“则足以杀其躯”。你有才,然后又自炫其才,又很喜欢辩论,到哪里都喜欢辩论,那么在一个小人当权的世代,你还敢这样恃才傲物,这个是自寻死路。

那如果在一个太平盛世,君子很多的时代,坦白讲像这样的人,人家会包容他,因为君子包容小人是常态。但是小人跟小人之间,如果彼此有利害关系,彼此会互相掩护,这个也是常态。君子看到小人不会嫉恶如仇,不会抵抗过甚。但是小人如果看到一个君子不跟他同气的话,抵抗会非常严重的。所以像盆成括这样的人,一点点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可是恃才傲物,刚好足以惹得旁边一群小人“杀其躯”。

所以有时候看一个人的言行合不合宜,大概可以知道他的命运大致的趋向为何,这倒不是说孔子学过奇门遁甲,还是什么各种算命的办法,倒未必是如此。不过孔孟多半料事情,各位看他们的书,不料事情则已,一料事情大约都是必中。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世界真理

站桩养心,感觉读孟子和站桩配合起来,成长更快。感觉老师讲的也有说到站桩

听友230099181

感谢老师!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825于东莞再来一遍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319

1356621iwtw

讲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实为听者之大幸!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孟子

全书以孟子与诸侯谈治国之道、仁政思想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步展开。有与弟子谈古圣先贤功绩、三代兴亡经验的问答,也有关于为臣、为士、为人之道的阐述和对不同学派思想的辩...

by:刘三姐的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