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似是而非的言行看起来没有大问题,为何会被圣贤强烈批判?修身路上跟随经典很重要,有智慧明辨正邪、分得出君子与小人,才能踏实进步!


尽心下·第三十七章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孔子说他最厌恶似是而非的,似真而非真。各位圣人会不会厌恶东西呀?会的啦。不要说圣贤仙佛度量大都不会,不是的。你仔细翻翻《大藏经》,如来佛批判外道邪说,批判到体无完肤,为什么?因为圣贤最厌恶似是而非的,圣贤只提倡真理,似是而非的一概都批,那么他厌恶这个似是而非的、似真非真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恶莠,恐其乱苗也”,他最厌恶莠草,这个小小的草很可恶,为什么可恶呢?长得跟你刚种下去的小菜苗简直一模一样,外行人看不出来,内行农夫看得出来。说,这个是草,那个是菜,不要拔错哦。我们很多义工都很热情,对不对?小菜苗刚长起来的时候,你不在旁边看着,呆会儿菜被拔光,莠是留着了,看你到时候要吃什么啦。就是现在的都市人没看过菜苗长什么样子,到底哪个是草,哪个是菜搞不清楚,常常把菜都给拔光了。所以最厌恶这个莠草,它的根、它的茎、它的叶、它的芽,那真是很像那个新长出来的菜。“恐其乱苗也”,它把苗给惑乱了,结果苗被除掉,莠给留着。

“恶佞,恐其乱义也”,我最厌恶那种非常善柔的人。“佞”就是表情很和善,表情很好,身体很柔软,有没有?叫做佞。最厌恶这种佞口的人,这种善柔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把真正的道义给惑乱掉了。有时候义要刚硬,有时候义会骂人,偏偏那一些令色的人,最能讨好人心,给人非常体贴跟温暖,没办法,全部的道义都给他买走了。

“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厌恶那种诡辩的人,他把真正的信、真正的真实、真正的实相给颠倒了,就恶这个利口,非常善于诡辩,把真相都给辩倒了,那个信就是真相。

恶郑声,恐其乱乐也;厌恶郑声(郑国的音乐)。当时战国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乐师,乐师作的乐也还能够中和,但是当时首先败坏了乐的就是郑国的音乐,开始有了靡靡之音,听起来非常美,哼起来非常顺口,可是字里行间也好、音韵也好,慢慢地使人越来越放荡,这叫做靡靡之音。像现在来讲,靡靡之音到处都是,当然也有一些稍为正一点的,大半都靡靡之音,像是重金属的、摇滚的,有没有?让一个人放浪形骸无所不为。你说这音乐有罪吗?音乐没罪,但是音乐带动了肢体语言,带动了心理的脉动,这些脉动就是等于心情,音乐指挥着人的心情,所以说乐感人至深。厌恶郑国的音乐变得这么样的差,这么的流俗。“恐其乱乐也”,让我们误会了古圣先王的乐是如何的优雅中和。

恶紫,恐其乱朱也,“朱”只是举其一个,举正色。正红的、正黑的、正白的,像这种五方有五色,五个正色。在这中间,紫就是兼色,就是恶这些似是而非的颜色,把正色给乱了。因为它很像,紫色跟大红很像、很接近,因为它接近所以才能够惑乱你,如果它不接近怎么能够惑乱你呢。

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说我厌恶乡原,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很有德,为什么看起来很有德?很谨慎、很厚道、很善良、很和气,他的特质就是这样;很能宽和地接纳所有的人,什么派系统统给你接纳了,所以大家听起来都很高兴,然后什么是仁义呢?把仁义给迷乱掉了,所以“恐其乱德也”,这个就是圣人最痛恨的事情。

在《淮南子》里面有这么一小段的文章,说夫乱人者,芎藭之与槁本也,此皆相似也。说会让人迷乱的就像这个,“芎藭”它是一种植物,其实就像川芎跟槁本,槁本长得跟川芎几乎也一样,可是两种植物药性不一样、口味也都不一样,因为两个相似所以才能够迷乱人哪。故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就算是一个造剑的人,有一把剑跟莫邪很像的时候,他也分不出到底谁是莫邪(莫邪就是古代的剑里面,削铁如泥的最好的宝剑)。唯欧冶能名其种,只有春秋的名剑师叫做欧冶,他一看就知道谁是莫邪。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碧卢就是古代的良玉,那么有另外一块玉不是碧卢,可是长得也很像的时候,他又没看过碧卢,那么你怎么区分呢?唯猗顿不失其情,只有猗顿这个人最能够辨玉的真假,马上知道谁是碧卢。

暗主乱于奸臣,小人之疑君子者,唯圣人能见微以知明,这种昏暗的主人乱于奸臣,跟小人疑于君子,小人跟君子你看不懂,昏暗的人跟明君你也看不懂,乱臣跟奸臣你也看不懂,为什么?因为他很像。各位现在是不是有很多东西都有山寨版,你看得懂吗?那个什么劳力士也有山寨版,那么真的劳力士跟假的劳力士拿到你的面前你看不懂,可是就有人看得懂。“唯圣人能见微以知明”,圣人就看看他的言行举止说的话,他知道谁是君子谁不是君子,他一下就分明了。

故蛇举首尺,而修短可知也;“修”就是长,说这个蛇它举起头来,如果有一尺高,那我们就知道这条蛇大概有多长。短短的蛇头举起来是不会有一尺高的,眼镜蛇头举起来有一尺高的话,我们就知道这条眼镜蛇大概有多长了,所以说“蛇举首尺”,它的头抬起来一尺。象见其牙,而大小可论也。你不必看象多大,你只要看它的牙,大概可以揣测这头象有多大,有几吨重。臾儿、易牙,淄、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 臾儿跟易牙都是齐国最善于烹调的人,很能够品尝东西的味道,那么淄水跟渑水的水把它加三,淄水三分、渑水七分两个合起来给他喝一口,然后测一下甘苦,他就知道说你刚刚那杯水,淄水有三分渑水有七分,你看这样的人。

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所以圣人他们在看一个人的贤不肖,到底是乡原还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就听他说话,看他做事言行举止,而贤不肖就开始分出来了。这边谈到孔孟,谈到最厌恶的是乡原,那你必须分得出乡原。圣贤最善于分出贤不肖,而那些乡原总是说还分贤不肖就是下乘法,只有不去分它才是上乘法。各位,当他说服了大家不去分它的时候,乡原才有地方可以躲,各位对不对呀?不然乡原要躲哪里?把水弄得很浑乱之后,鱼虾都躲在里面啦对不对?当水很清的时候,有什么看得一清二楚,圣人专门就会辨别乡原跟正人君子。

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说“君子反经而已”,什么叫反经?经就是正道、常道。什么是正道常道?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个说起来三个等次,其实说起来就是仁义两个字,但是仁义要不要有实施的次序呀?次序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它分出大小先后这样次序去行正道,君子就是返于这个正道而已。“经正,则庶民兴”,当仁义正了,当本末大小先后都正了,什么该做什么后做,当不得已取舍的时候,如何取大舍小都懂了,“则庶民兴”,庶民百姓就有了这些仁义礼智的智慧,就不会被乡原所迷乱。“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当百姓都有了分别大小先后的智慧,有了仁义礼智的智慧,那么那些乡原就无所容其身了。“慝”就是过错,那些邪恶的、不对的、惑乱世人的它就无所容其身,它没有地方可以藏了。

所以君子返于经说道,道在哪里?当然道在天下无所不在,可是古圣先贤有时候告诉我们说,道在哪里?道在经书里。为什么?因为经书里他把古圣先贤要交待的话,写得明明白白,可是有时候我们要告诉你说,这个文字的字里行间没有道,为什么?因为炖成一锅汤,喝下去也不会明白,也不会开悟,各位对不对呀?烧一烧变成灰里面也没有道,是不是这样啊?为什么有的时候说道在经里面,为什么有时候说经不是道,当你执着经里面的文字,当你执着去白话翻译的时候,他说经里面没有道。可是当你迷惑于什么是君子是小人、什么是大小先后、什么是该做不该做的时候呢,那你应该听谁的话呢?那就是古圣先贤的话,他们的话在哪里呢?就在经里面。

所以“返经而已”,回到经然后你去找经典里面,然后它告诉你什么,不外乎你怎么样养你的身心性命,而后亲亲仁民爱物,不外乎是这样的一个事情而已呀!日常生活可以办得来的,须臾不可离的,那个叫做经。

这章安排在《孟子》的倒数第二段,可以说非常的重要,他用很大的力度去了解他,你不能把它读过算了,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分不出君子跟乡原,你分不出正跟邪,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任你再怎么修行,你必定原地打转无法进寸步的,它重不重要啊?它非常重要。你一定得分的清是是非非,有是非的,有对错的,有真相有妄相的,有君子有小人的,你要分不清的话,这些这么多的法门,有正的、有邪的、有对的、有错的、有似是而非的,当然也有真理在里面的,什么叫似是而非,百分之八十是对的,有百分之二十错,你无法分辨,需不需要分辨哪?需要分辨的。执意不分辨的呢?赶快分辨,要不然原地打转不能进寸步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听友65325697

言论霍乱

回复@听友65325697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lean7

有缘再求学,谢谢老师教诲

好学习的小孩

不要似懂非懂,已经快听完了。

听友295195338

终于快听完了,感觉有一种伐经洗髓的感觉!感恩张讲师!留下一讲,明天再听

叁星偕月

为乡愿以乱圣人

阿李_李伟健

擦亮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