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了凡四训》人人皆可把握命运13.1

2020-01-17 14:54:5313:31 523
声音简介
第13讲
《了凡四训》:人若可把州命运

《了凡四训》是中国文化中集中探讨人类命运的一本书,作者是明朝袁了凡,本名袁黄,生于1533年,卒于1606年,初号学海,后改号为了凡。这本书,其实是袁了凡结合他亲身的经历,写给孩子的家书或者家训,该书体现了他毕生的学问与修养,是我们思考如何做人、做事和人生命运问题的经典读本。

中纪委、监察部的网站这样形容《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以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和“积善”,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这一本书的解读,萃取让我们终生受益的智慧。

一、从被规定的人生到自觉的生命

如果我们对袁了凡的一生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从一个宿命论一一命运被规定的状态,走向觉悟者一一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状态。

早年的袁了凡,以为人的命运是被规定好的,就是俗话所言: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努力也没用。他的这种认识和早年的一次独特经历有关,了凡这样记叙: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ー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①

了凡的老母亲告诉了凡,之所以学医,除了养家之外,还能帮助别人,请大家反问:我们在思考人生的选择时,是否会从利益社会的角度考虑?袁了凡的命运之所以后来发生转折,和这个伟大的母亲有直接的关系。正因为袁了凡从小能够与人为善、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为大众考虑,才能够广结善缘。

后余在总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日: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日: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日: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椰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ー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ー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ー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般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日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ー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通过袁了凡的记述,我们知道他早年父亲去世,母亲希望他学医,后来有缘认识了一位特别精通命理的孔先生。孔先生欣赏袁了凡的彬彬有礼,依靠他对《周易》和术数的娴熟了解,对袁了凡的一生做了预测,结果处处应验,这给袁了凡很大震动,于是他以为命运都是安排好的,奋斗也没有多大意义,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宿命论”・但在后来,袁了凡有幸又认识了一位修为很高的大禅师,在禅师的启发下,对命运的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オ引发了整个人生的转机。

袁了凡在被安排去南京国子监任职的时候,内心已经非常消极,于是先去南京栖霞寺拜见了云谷会禅师,命运的转折由此开始。根据袁了凡记述:他“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云谷会禅师看到非常奇怪,觉得一般的人来寺院大都是求男求女、升官发财,可为什么袁了凡的狂心能够息下来呢?于是云谷问日: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了凡听了很感慨,于是回答: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听了哈哈哈大笑: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注意,从云谷会禅师的话中,我们就知道袁了凡对人生命运的理解大有问题,不然禅师不会哈哈大笑。袁了凡听了觉得希望来了,马上问禅师为什么哈哈大笑。禅师回答: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禅师认为人的命运并非定数,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即便命中长寿,恐怕很早就会身陷囹圄,甚至殒命。反过来,那些乐善好施的人,即便是命中寿命不长,但因为心胸宽广而身体好,因为德行好而得到大家的尊重。袁了凡听了继续追问:然则数可逃乎?意思是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因为这是困扰他几十年的大问题,被孔先生算定的命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禅师明确地告诉了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简言之,禅师斬钉截铁地告诉袁了凡:"命运都在个人手里,根本不是由一个外部的神秘力量所决定。

对于命运更深层次的解读,禅师对了凡说: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禅师对命运的看法,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个人的命运如何在于自己如何认识人生和世界、如何践行。这其中的内在逻辑就是自己种了什么“因”,自然会收获什么“果”。那些发展比较快的人,很多人往往会说某某人“命好”,实际上这是糊涂话。某人发展得好,这是“果”,如果仔细分析,没有哪个人可以无缘无故地“命好”,他一定是通过辛苦努力打拼而种下了“善因”。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不顺利,很多人以为这一个人遇到倒霉的“运气”。实际上一个人不顺利是“果”,为什么“不顺利”也有其中的原因。只不过有些人不懂得或者不愿意从自身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反而怨天尤人罢了。总之,人生的命运,全在于自己如何努力种“因”,オ有后来的“果”。反之,如果一个人身陷囹圖,也不是简单的“命不好”,而是自己很多方面没有注意而带来的“恶果”。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了凡四训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本能改变命运,受用一生的智慧,与有缘人一起共学!

by:粱多悟提

了凡四训

命自己造,福自己求,一个人想要求得富贵,就会得到富贵,想求得儿女,就会得儿女,想求得长寿,就会得长寿,一起学习成长微信:gxliqingzhen或者188963...

by:互联网安利清真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

by:子航管理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讲的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

by:金蝉13

了凡四训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了凡四训》为明代袁黄所著训子善书,是经典国学读物之一,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

by:四川人民出版社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