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孝敬父母为什么重要?(一.2)

2023-08-15 11:09:2024:04 10.7万
声音简介

我们接着学习《学而第一》的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这次,讲话的不是孔子老师,而换成了有子。


先说说有子是谁。有子,名若,字子有,是孔子的学生。[1]有若比孔子小43岁,[2]也是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中,比他小40多岁的还有一批学生,大都是孔子周游列国前后招收的第三批弟子。[3]比如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子游比孔子小45岁,曾参比孔子小46岁,还有子张,比孔子小48岁。加上有若,这几个人年龄相仿,可以说是孔子晚年的五大弟子。


我们在这里着重说一说有若。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很怀念老师,大家就决定,推举一个人继任老师,维系孔门的团结。这时,很多人都推举了有若。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有若的学问不错,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很多想法和孔子老师很接近。第二,也很重要,有若长得很像孔子。所以子夏等一众年轻弟子,力推有若担任大家的老师。这件事,在《孟子》、《史记》中都有记载,说大家“师之如夫子时也”,以原来对孔子老师的尊敬态度,来对待有若。这样,有若就成大家的老师,大家称有若为有子。


但是,有若当大家的老师,没多长时间,就被拉下台了。为什么呢?《史记》中的说法是,后来有弟子向他提问,他回答不上来。而《孟子》中记载,是因为孔子的另一位弟子曾参,坚决反对这种选一个人继任大家老师的做法。他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pu,音瀑)之,皜皜(hao,音皓)乎不可尚已。[4]”曾子说,我们老师孔子的德行,就如同在江汉的水中洗过,在夏日的太阳下晒过一样,洁白无瑕,我们的老师是没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现在老师去世了,有谁有资格做他的继任者呢,没有这样的人呀。


尽管后来,有若没能成为大家的老师,但从他曾被推举这件事来看,有若还是有他过人之处的。


有若这个人,从小就勤奋好学,他看书的时候,犯困了,怕自己睡着,就用火烫自己的手,马上精神了,又继续读书。这件事在《荀子》一书中有记载。[5]


而且,作为孔子非常知名的弟子,有若也并非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也是一个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的人。


孔子周游列国,还没有回到鲁国的时候,当时鲁国是权臣季康子当政,吴国大军前来讨伐鲁国,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眼见着就要攻到鲁国的都城了。这个时候季康子坐不住了,他发现身边没有可用之人,还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厉害,能解鲁国的燃眉之急。他就派人去找孔子,向孔子借一个人回来,借的这个人,正是有若。有若回来之后,和七百个勇士一起,偷袭吴国军队,结果把对方打败,吴国连夜撤军。后来吴鲁两国和解,订立了攻守同盟。有若在这件事上是立了功的。


孔子去世以后,有若非常有名望。鲁国国君鲁哀公曾向他问政。这一年,正赶上饥馑之年,庄稼歉收,百姓没粮食吃,都饿肚子了。鲁哀公问:“先生啊,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应该减免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鲁哀公说:“现在饥馑之年,我也没钱,我还减税,少向老百姓收钱,这不合适吧。”有若回答:“民不富,君何富之有?”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不是国君,是老百姓。如果老百姓都不富裕,手里没钱,吃不上粮食,那国君还谈什么富裕,国家还谈什么强大?这是有若重民轻君的思想。


有若大概活了70多岁。他死的时候,鲁国国君鲁悼公亲自来吊唁。这是有关有若的一些事迹。


接着,我们想一个问题,《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为什么《论语》的第二句,就是有子有若的话?


我们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在孔子去世后所编写的一本书。很可能,这本书的主要编撰者,就有有若和他的弟子,因此,有若的弟子推崇自己的老师,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把他们自己老师有子的话,放在了《论语》比较靠前的位置。当然,有子所说的话,也应该是和《学而第一》这一篇的主题是相吻合的,体现了孔子老师的精神。


有子讲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呢?


他说,“其为人也孝弟ti,音替),”如果有一个人,做到了两点,那他就是一个很棒的人了。哪两点呢?孝和悌。


先说孝。孝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人家的老的一部分,下面的孩子的子字,一个年轻人背着老人家,照顾老人家,尊重老人家,这就是孝。


我们现在讲孝,主要是说,孩子们对待爸爸妈妈的情感。一个人和他最亲近的人的关系,这是孝。我们想想,我们在整个世界上跟谁的关系最近呢,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有若强调,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的爸爸妈妈好,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人和鸟兽最大的区别。一只小鸟,一个小野兽,长大了,就离开爸爸妈妈远走高飞了,可能不再见面,不再有任何联系。而人呢?会心里一直挂念着爸爸妈妈,照顾着爸爸妈妈。


尤其在古代,爸爸妈妈去世了,孩子们还要守丧三年,在这三年里,大家不工作了,当官的也要辞掉工作,守在爸爸妈妈墓地旁边,不洗澡不娱乐,表达自己对父母去世的深深怀念悲痛之情。为什么要守三年之丧呢?因为在古人看来,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后,三岁之前,基本上什么都不会做,都是父母在照顾我们,所以父母去世之后,我们也要拿出三年时间来,怀念我们的父母。


中国人非常重视孝。而且,把孝的精神放大,作为对一个人道德品行最基本的评判。如果一个人,对和自己最亲近的爸爸妈妈都不好,我们能够相信他对别人好吗?很难做到的。古人讲,忠臣出自孝子之家,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在朝为官,能做很大的贡献,这样的人首先要是个孝子。如若不然,在家里对父母都不好,也很难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深沉的爱。因此,是否孝顺父母,是古代选官任贤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若说,除了孝,弟也非常重要。我们看这个字,写的是弟,但是和悌是通假字,表达的是悌的意思,也就是兄友弟恭。一个人还要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好。兄友,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要像朋友一样关爱,不能高高在上;弟恭,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要很恭敬,要尊重。


有若认为,做到这两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就是很棒的人了。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一个人做到上面的两点,孝和悌,那么犯上作乱的事他是不会做的。鲜矣,很少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内心中真正有对亲近的人的爱心,对父母、老师、领导,合理的意见和要求,他就不会去顶撞,不会父母说你得往东,他偏要往西,不会叛逆心很重。甚至不会去做坏事,去坑蒙拐骗,违法乱纪,因为你要做了一个坏人,被投入监牢,会给父母家人带来痛苦和羞耻。这种根植于内心的自我道德约束,是儒家非常看重的。


接着,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他说,孝和悌,正是君子处身之本,就如同大树的根。根深而叶茂,本立而道生。一个人根基立的稳,那么在人生中,解决问题、面对困难的各种办法和思路就会产生,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为什么,因为在人生中对待更多人的道理,和我们在家里,对待身边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用对父母兄弟的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们,友爱他们,我们也必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我们在社会上就会更好得立足,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最后,有若说,“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这里讲到了仁。仁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是什么意思呢?看这个字,左边是单立人,右边是二,其实就是两个人,人和人的意思,说的是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仁的涵义很丰富,既是义、爱、德的综合体,是内心的态度,也有求仁而得仁,克己复礼为仁等精神,是做人的方法。我们在《论语》后面的内容中,还会反复深入地讨论它。在今天这一章,有若讲,仁,最基本的体现,就在家庭关系中,怎么做,就要从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上做起。孝和悌,是人而为人的根基。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家庭成员的情感,是人性的根,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一个人,人生成长和修为的次第,应该是,由修身,而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先是通过学和习,学习和实践,把自己锻炼好、修养好,之后把家里的事情做好、管好,然后才是治平天下,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贡献。


下面,我们讲故事。我们讲讲历史上,在孝的方面做的非常好的一个人,他叫舜。


舜,是很久以前的人了,生活在上古,国家形态还没出现之前。舜,是三皇五帝时期[6],华夏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他姓姚,名重华。传说,舜目重瞳,他的眼睛有两个眼珠。上一讲我们讲过的仓颉,传说也是重瞳的,眼睛有两个眼珠。这可能吗?很可能是人们一种夸张的描述,为了突出强调他们看问题,看的很深入、准确。


舜,往上五辈的祖先,都是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头,叫瞽叟。瞽,就是双目失明的意思。舜的母亲去世后,瞽叟又给他娶了一个后妈,后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舜的父亲,后妈和象,经常一起迫害舜,对舜很不好。他们让舜去修仓库的茅草屋顶,然后撤掉梯子,想用火把他烧死。舜,拿着两顶大草帽,像吊着降落伞一样跳下来,才幸免一死。


还有一次,家人让舜去挖井,然后想从上面填土,把他活埋在井下。舜早有防备,他挖井时,还横着挖了一条侧井,躲在其中,才逃过迫害。

我们前面讲,人要对父母家人好,因为他们爱我们。可是,如果他们不爱我们,我们该怎么对待他们呢?这是让人很纠结的问题。也可见,孝、悌,无论什么条件下都做到,其实并非易事。


再说舜,家人这么迫害他,他怎么对待他的家人呢?他没有怨恨,还是恭敬父母,友爱弟弟。尽管家庭贫穷,生活劳苦,但他的品德始终高尚。


舜的遭遇和表现,深深感染了人们。人们渐渐发现,舜身上还有更多的美德。舜躬耕于历山,不争田界,大家都乐于与他为邻。很快,在舜居住地周围,聚成了一个小村落。舜渔猎于雷泽,烧陶于黄河之滨,在寿丘制作日用杂具,在顿丘、负夏一带经商做生意。他人品很好,无论到哪,哪里就变成村落,甚至小县城。


这时,天子尧知道了舜的事迹,因为他孝顺有才干,打算选他为接班人。据《史记》记载,这时舜30岁。毕竟天下重任,不能轻易托付,此后,尧对舜进行了长达20年的考察。


尧,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了解他的品行;派九人服侍在他左右,观察他的私德;让他掌五典,管百官,历练他的能力。


到了舜50岁的时候,他各项表现都非常优异,尧才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他。在当时,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天子之位,是谁有能力就让谁来做的。那是公天下的年代。不像后来,成了家天下。


58岁的时候,尧去世了。他先推让天子之位给尧的儿子丹朱,实在无法推卸,才在61岁时,正式继任为天子。舜在位39年,期间整礼制,减刑罚,统度量,百姓都很爱戴他。舜100多岁的时候,死在南巡途中,死在了工作岗位上。[7]


据说,舜继任为天子之后,回家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仍然非常恭敬;还封弟弟象为诸侯。后人都说,舜是至孝,孝顺到极点了。


这也正如《弟子规》中所说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实,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我们都不应丢掉自己内心的准则。孝和悌,从根本上说,也并非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塑造我们自己的内心。


《论语》下一句,又是孔子的话了。什么意思,下一讲说。



[1] 古人都有名,有字。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命名,二十岁加冠时取字。名和字之间,一般取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比孔子小43岁。据《孔子家语》,则有若比孔子小33岁。

[3]据李零先生《丧家狗——我读论语》,孔子弟子可分为三期。孔子36岁前后,是教育生涯第一期,主要弟子有:颜无繇、仲由(子路)、曾点、冉耕(伯牛)、冉求(子有)、冉雍(仲弓)、闵损(子骞)、宰我(子予)、颜回、高柴等;孔子55岁周游列国前后,第二期招收学生主要有:端木赐(子贡)、原思(子宪)、公西赤(子华)等;孔子68岁回到鲁国前后,第三期招收学生主要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有若(子有)、曾参(子舆)、颛孙师(子张)、樊迟(子须)等。

[4]《孟子》《滕文公上》。

[5]《荀子》《解蔽》。“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

[6]三皇五帝,据《尚书大传》,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据《大戴礼记》《史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史记》《舜本纪》。


节选自《大鱼讲论语》(学而第一),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京东、当当有售。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大鱼0314

季康子借的人是冉有,而非有若

博馨刘刚

摸摸胸部,你可以试试看一下头部的?嗯😊,,,,,,,,好。。

博馨刘刚

啊啊啊啊啊啊呃呃呃呃呃呃呃考虑考虑路

黄青赤白黑

大鱼老师不仅讲得十分细致,并且生动,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还会讲到历史故事,给您点赞👍

猜你喜欢
新时代如何孝敬父母

新时代的百善孝为先!欢迎转发!

by:郭二水诗词

第20小节 孝敬父母的准则是不让父母操心

陈昌文解读论语《里仁篇第四》第20小节孝敬父母的准则是不让父母操心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第19小节孝...

by:秀秀讲论语

第19小节 孝敬父母首先要态度好

陈昌文解读论语《里仁篇第四》第19小节孝敬父母,首先要态度好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第18小节永远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原文子...

by:秀秀讲论语

孝敬父母的金点子 | 如何让孝心不留永远的遗憾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离去前子女要做的事》上架啦!本专辑和您一起分享孝敬父母的好方法和金点子,如何给父母真正的关怀和孝心,如何和他们有效沟通,增进感情,让他们安心...

by:娅娅之声

孝敬吧,亲亲们

吕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76.0808诞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大营盘乡白花滩村。自动热爱与二人台,爱唱戏,也善于表演。13岁时,上了尚义县的艺校。在艺校,如...

by:梅林音乐工作室

语禅妙慧|孝敬从《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读本,原系清康熙时绛州秀才李毓秀编撰的《训蒙文》,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整理,改称《弟子规》广为流传。其内容采用《论语》“学...

by:語禪讀書

父母1000讲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懂爱是爱,不懂爱是伤害。爱孩子父母学习成长是第一。

by:陈子冰zb

父母教育丨父母家庭教育育儿讲座

好的亲子关系,从好的亲子观念开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营造。把握孩子的5个成长黄金期,全面系统学习10个基本要诀,抵御80...

by:品阅知识

卓越父母1000讲

本专辑主要让大家了解家庭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拥有价值感,拥有归属感,真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个开心快乐的童年

by:马建民智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