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01节 辽饷是怎么回事

2023-05-24 20:45:2318:56 10.4万
声音简介

据说,辽饷一出,把帝国的老百姓都逼的没法活了。

  问题是,在崇祯十年前,辽饷最高时,一年也就是650万两;分摊在每亩地上,一亩地也就多收一分二厘的银子(0.012两)。[1]笔银子,按当时的物价折算,也就能买3斤米。[2]

  甚至在崇祯十年后,明帝国已到最后的疯狂,但是,所谓的三饷全算上,分摊在每亩地上,也就三分银子(0.03两银子)。这笔银子,按当时的物价算,最多也就能买五六斤米。

  按理说,一亩地多收3斤米的税,并不会让老百姓感觉难以活下去。问题是,在现实中,他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感觉难以活下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无非是因为,在收税的过程中,经手的官员,永远是不会按中央政府的指示办事。换而言之,他们总会想尽办法,把的税收,转嫁到底层百姓身上;甚至借此机会,大发国难财。

  这种事由来已久了,绝不是新鲜事;事实上,在辽饷出现之前,它就存在了。而且这从来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这种背景下,最后就出现了一种怪事。“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一亩地,本来只需要纳0.012两银子,最后为什么会变成纳银十两呢?原因很简单,有钱有势的人,都能想办法逃避这种税收,最后相关的税收,就都落在了底层百姓身上。更主要的是,既得利益者还会借机大发国难财。

  最后的结果呢?就是中央政府开始向一亩地多收0.009两银子(9厘银子);后来涨成了0.012两银子(一分二厘);最多时也不过0.03两银子。但是,到了老百姓的头上,就有可能翻十倍(成为0.12两银子),甚至百倍(成为1.2两银子),更有甚者,是翻几百倍(成为好几两银子)。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帝国政府在收税的环节上,能够做到相对公平,所谓的辽饷,是不会对帝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问题是,无论是阉党余孽,还是东林党成员,从普遍意义上,都是这种腐败行为中的主要受益者,所以面对这种问题,他们永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换而言之,无论东林党,还是阉党余孽,都也不会对这种事大呼小叫的。

  你别看东林党,为了所谓的三案,那是上窜下跳、大呼小叫。但是,面对这种事关民生的大问题,那是永远懒得多说一句;更懒得为此上窜下跳。

  其实呢?所谓的三案,也就是一些八卦新闻的集合。

  比如,先皇当太子时,差点挨一蒙棍的真相是什么?先皇临死前,吃的那颗药,有着什么大家不知道的内幕?皇帝刚继位时,他的小妈赖在前宫不走,到底有什么阴谋?

  幸好当时大明帝国没有网络,否则,整个网络肯定早就炸了窝,因为,扯的个蛋疼。身为政府官员,不干正事,天天就扯这种八卦新闻,你们的别名,是不是狗仔队啊?你们真的关心国家、社会、百姓,就多关注一下官员乱收费的问题!天天扯这种八卦新闻,算什么事?

  也许有人会说,皇帝家的事,没有小事;关心皇帝家的事,就相当于关心国家大事。

  问题是,康熙不立太子;谁敢多嘴?雍正不立太子,谁敢多嘴?乾隆不立太子,谁敢多嘴?这几个皇帝,和哪个老婆关系好,谁敢多嘴?

  皇帝和哪个老婆好,皇帝喜欢哪个儿子,皇帝想让哪个儿子继承皇位,关你们屁事来着?身为政府官员,不关心军国大事,不关心民生疾苦,天天就扯这种八卦新闻;天天就想着借这种八卦新闻上位,这叫什么事呢?

  人们在说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却需要纳饷十两时,常常总是非议税收本身。却忘了,它绝不是这笔税本身可能造成的;事实上,这就是官员乱收费造成的。

  人们在说三饷本身,可能造成这种结果时。为什么不想一想,这可能吗?

  第一,一亩地纳饷十两;帝国在册需要纳税的田地,就有五六亿亩[3]算,帝国一年岂非就可以多收五六十亿两的白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二、如果一亩地纳饷十两,那整个地主阶级,恐怕早就炸窝了。如果是这样,明帝国发生的就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地主起义了。因为,拥有良田千顷的地主,一年就得交100万两白银。你觉得,他会交出来吗?你觉得,他能交出来吗?如果帝国政府硬让他们交,他们自然只有起来造反了。

  第三、如果一亩地纳饷十两,那社会主义早就实现了。因为,这样重的赋税,人们肯定都会齐声高呼,我们想把田地上交政府。因为,在这种背景下,除了傻子,谁还会想拥有土地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本身只是二三斤米的辽饷,却能演变成老百姓无法承受的负担,主要是各级官员乱收费造成的。

  但是,无论是邪党、还是东林党,很少有人就此大呼小叫。因为,它代表着整个官场的利益,所以根本没有人,敢就相关问题大作文章。

  因为,你没事骂皇帝,那没事;你没事骂骂政府也没事;如果你敢威胁整个官场的利益,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从理论上,帝国加税并不是按人头加的,而是按田产加的。换而言之,田产越多,需要交的税越多。换而言之,这笔赋税,从理论上,主要是针对有钱有势的人。

  而杨嗣昌在支持政府加税时,也是这样说的。

  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明史.杨嗣昌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理论上,帝国加的税并不重(因为,一百亩增银三四钱),更主要的是,从理论上是针对有钱有势者进行的。而且说得冠冕堂皇些,这似乎还可以抑制社会的两级分化。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反对加税的声音会那样响彻云霄。

  因为,整个,都希望借此混淆是非。因为,在他们极尽夸张的说词中,底层百姓渐渐都无法搞清政府加税的原则,更搞不清政府到底加了多少税。这样一来,官员们肆意敲诈底层百姓时,就方便多了。

  总而言之,我们也没有办法,皇帝非要逼着我们这样干。你要怪,就怪皇帝没人性吧。

  总而言之,借着收辽饷的名义,官员可以狮子大张嘴的随便向老百姓收钱。于是,政府加税时,一亩地只多收0.009两银子;或是多收0.012两银子;到了具体执行时,官员就敢翻十倍、甚至翻百倍的收。

  本来呢,从中央政府发布的文件去看,谁的田产多,谁出的税就多(因为,税是按田产加的);本来呢,从中央政府发布的文件去看,一亩地只需多交0.012两白银,或折合3斤米。但是,相关的中央文件精神,老百姓永远也看不到、听不到。因为,官员们在具体执行时,会完全无视、违背中央的文件精神。

  而在官员们装X的呼喊声中,人们总觉得,官员们是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因为,官员们都是哭着喊着的在反对皇帝加税;无奈皇帝在几个奸臣的怂恿下,一门心思的就要加税。事实上,一笔并不重的税,最后变得如同洪水猛兽,主要就是这些装X的官员造成的。

  而在官员们装X的呼喊声中,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的不幸,是这笔税收本身造成的;却忘了,他们的不幸,更大程度上是收税环节上造成的。

  不要说在纯粹的小农社会中了,就是在有收音机、电视、报纸、电话、汽车、火车普及的社会中。官员们完全违背中央政府文件精神,肆意乱收费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在若干年前,中央政府天天都是发布文件精神,禁止官员们乱收费(用官话说,那就是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但是,这种乱收费的现象,却是屡禁不止。更神的事,还在于有一个村民,把中央政府的文件满村张帖(当然都是中央禁止乱收费的文件),最后,竟然被当地官员抓了起来,而且定的罪名就是破坏政府工作。

  因为天高皇帝远。什么叫政府,我就是政府;什么叫王法,我就是王法!敢不听老子的话,老子现在就法办你。

  在电视、电话、汽车、火车普及的社会中,官员在干事时,都是这种无法无天的样子。在明末那种社会,就更不用说了。

  我为什么,用装X这个词,来形容反对加税的官员呢?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反对加税的各级官员,如果真的忧国忧民;这笔税也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换而言之,如果官员真有什么忧国忧民之心。他们就应该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税收过程中的转嫁问题上(或乱收费问题),而不是税收本身。因为,真正让社会底层困苦不堪的原因,是赋税的转嫁问题(或乱收费问题),而不是税收本身。

  如果非议这笔税收的官员,都真的关心老百姓死活,这笔税收本身,哪会产生那种灾难性的后果呢?

  税收可以发生大规模的、普遍的转嫁,主要是因为,拥有信息上的优势;更拥有组织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偷税漏税,却把相关的费用转嫁到中层、底层百姓身上;更有甚者,还要借此大发国难财。

  更关键的是,面对这种问题。无论所谓的东林党,还是所谓的邪党,都表现出了麻木不仁的态度。

  因为,无论东林党、还是邪党、抑或是阉党,都也是官僚集团的一份子;他们谁也不会损害官场共同利益的。他们之间争得你死我活,通常只是因为分赃不同均罢了。

  你看吧,东林党也好,邪党成员也好,阉党成员还好,对于官员这种近于抢劫式的乱收费问题,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的。翻开历史书,你见过哪个东林党成员,曾就相关问题大作文章呢?好像没有,事实上,那是真的没有。

  如果不涉及人事问题,东林党、邪党、阉党通常都是和睦相处的;通常都是英雄所见略同的。

  所以,这种真正威胁百姓利益的问题,大家最都也是浮皮潦草的提一下,但是,永远也不会有下文的。

  ==注释==

  [1]万历四十六年,“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定额。”

  崇祯四年,“乃于九厘之亩复征三厘,共增赋税百六十五万四千有奇。”

  [2];明代1石米重120斤, 但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重一些,据文献和考古证明,明代1斤约合今天1.5733斤,接近1斤6两。那么,1石就等于120斤×1.5733,约合现在的188.8市斤。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及其整个中晚期,米价涨了。1石米的价格浮动在7钱至1两银子之间。

  以上内容,出自网文《明清物价初探》作者不详。

  我们按一石米一两银子算,一斤米需要多少钱呢?是0.0053两银子。一分二厘银子,也就能买2.3斤米。

  我们按石米七钱银子算,一斤米需要多少钱呢?是0.0037两银子。一分二厘银子,也就能买3.3斤米。

  [3]明帝国政府在加辽饷时说,每亩纳税一分二厘,就可以收650万两白银。只要我们简单的算一下这道算术题,就可以知道。帝国在册需要纳税的田地共有5.4亿亩。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吉安娜的绯闻男友之二

每亩地确实不多,架不住巨量的地它不交税啊

山水居士_xw

理论上和实际上那是差野了

牛滢

车轱辘话一遍一遍的说,我真的服了你了,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啰嗦

Caesarq

其实不算乱收费,很多人都是合理避税的,王朝末期土地逐渐被有能力避税的集团成员兼并,韭菜众则变身为奴避税,或者弃田成为流民,最终导致帝国财政系统性枯竭,套用句老话就是气数已尽。不论罗马还是汉帝国,相关痕迹都很明显。

猜你喜欢
李饷|趣读消费心理学

一个小动作,商家就能秒懂你!留意一下,以下的情况是否很常见:◆明明不想买,店员几句话客户就不知该如何拒绝◆明明说好随便逛逛,逛着逛着购物车就满了◆明明没打...

by:培训师李饷

诗书以饷听众|欢迎评论留言|提出宝贵意见

诗书自娱,静心自省;精炼语言,收敛锋芒。现代诗、古诗都是心中所好,即使诗歌晦涩艰难,也是诗人感情浇灌,当珍惜之。

by:风起荒野

季节的篇章

喜马拉雅四季短文的朗诵学习

by:老野子PlayCV

文章节选朗读

21.12.20开始读书

by:1356138obnr

文章节选朗读

遇到好的文章我都会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大家分享。有伤感,有感悟。希望“小故事大道理”通过我的声音,按摩您的耳朵,心情愉悦!

by:紫九莹

精选文章节选

这个专辑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公众号文章,还有一些平时阅读的书当中的精选节选,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希望大家喜欢!

by:陌名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