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 真正的修行(修行的根基,值得我们深省)

2020-02-05 22:37:2815:38 7003
声音简介

修行,就是把根性中善的种子擦亮,擦干净,使它开发出来。换句话说,修行就是为善去恶,自己把劣根性转过来。


人人都有“好喜乖离”的劣根性,喜欢在人与人之间闹事。只要几个人在一起,往往就有人故意糗你,逗得你左右为难,下不了台;或者故意讲反面的话,使大家一笑。甚至故意吓唬你一下,使你难受一下,逗得别人哈哈大笑,然后说是开玩笑。


这些是属于身口意业中口业的一种,口业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往会因为一个微小而且不相干的动作,或一个很轻微的笑话而引起争斗、吵嘴,甚至打官司。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他们一家人有爸爸、妈妈、媳妇、哥哥、弟弟,很快乐,很和谐,邻居一位太太喜欢把他们搞得不和睦,弄得家人很痛苦。这就是人性的基本弱点,看到别人家好,喜欢把人家弄得不好。有时候好像是无意的,严格说起来,不能算是无意。从心理上来说,是出自于潜意识的劣根性,绝对不能说无意,说无意这句话不能原谅。真讲佛法修行的人,不能原谅自己的无意。原谅别人是你有宽容的德性,原谅自己就是罪过。


所以,我们已经知道“好喜乖离,更相斗讼”的劣根性是天生的,但是结果呢?“恼乱自他”,不但使自己起烦恼,也使别人起烦恼。捣乱了别人,也捣乱了自己。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辗转常为不饶益事”。


我们晓得佛法无论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视身、口、意的清净。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归纳起来,就有十样:身体造的恶业是杀、盗、淫;嘴巴造的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造的业是贪、嗔、痴。
 
像我们的身体本身也会使人乖离,拿现代语来说就是“肢体语言”,怎么说身体会挑拨人家呢?譬如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有时候用不着说话,一群人坐在一起蛮好的,对方故意跟你眨眼睛,示意某人对你不好,挑拨一下,就可使你们起仇恨。那个眨眼睛的动作就是身在造业。
 
言语上造业更厉害,中国儒家也经常讲到言语的严重性。书经上说:“惟口出好兴戎”,也就是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如果不深读历史,不会相信这句话;看历史就知道,往往因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灭亡。
 
事实上,身、口两种业力的总指挥是意,也就是意识、意念、思想,意所造的业主要是由贪瞋痴而来。例如我们偶而有一点不高兴的心理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来讲,对人对事有一点不高兴,就已经犯了瞋戒。瞋的心理行为有很多,微细的较难察觉。
 
譬如一个好人讨厌一个坏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嘛!然而这个起厌恶的心,就是瞋恨心。这在人道行为来看,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过错,因为不高兴的心理绝对是厌恶的、瞋恨的。但是在菩萨道看这个坏人,却是怜悯的、慈悲的,等于我们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女做坏事一样,虽然也愤怒,也打骂,然而当父母打孩子,往往一边打,一边流眼泪,那等于是菩萨的行为,内心没有真正的瞋恨。如果没有这种父母的心肠则不然,是非太明,善恶太清,已经是瞋心的种性。
 
我们晓得,阿修罗道译成中文是魔道的意思。阿修罗道也是天道,很高哦!人死后能到阿修罗道,谈何容易?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道就是阿修罗道,此道众生善恶分得很清楚,因为瞋心重,不得证果,连天人的境界都谈不上,不过他有天人的功德福报。理由何在?因为他的意念上有戒禁取见,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恶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个人在佛菩萨面前犯错,乃至打骂菩萨,往往还可以逃过去,如果在鬼神面前玩这一套,他非处罚你不可,因为他的善恶观念分得很严谨,但是在菩提道上却犯了瞋心的戒,正因戒禁取见的观念太重了,无法证果。
 
贪,三毒之一,如果一个人说他能万缘放下,只喜欢清净,那也是贪喔!贪恋清净也是贪,贪恋空也是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连空也要彻底毕竟空。清净与空还要放下,否则虽然放下万缘,住在清净、空的境界上,也算贪恋。
 
大家喜欢打坐,修清净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贪图定的境界,则是犯了菩萨戒。为什么呢?因为贪恋禅定境界不会起慈悲心,不会牺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萨戒。
 
痴,那更多了。总而言之,在没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以前,乃至于在菩萨地都是痴,都没有到达究竟。
 
杀、盗、淫、贪、嗔、痴、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叫十恶业。我们修行的重点在那里呢?不论大小乘,它的基础是先修十善业道,把身口意的恶业转成善业,这才叫修行。所以修行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
 
佛说一切众生“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意是在思想上制造,制造什么呢?时时走上错误的思想,“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总认为我的观念对,你的观念错。“恼乱自他”,一有这种心理,第一个烦恼就是看不惯,我讨厌,跟着也使他人受害。
 
我们看到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善事,看似种了善因,结果所得的却是恶果,其理由就因为欠缺般若智慧。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认为在行善,往往身语意在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而不自知。
 
身、口、意这三种恶业相互辗转,譬如意识一动,嘴就讲话,身体也起行动,面部等六根的表情也出来了。或者看了别人的表情动作,受了外在境界的影响,而更增加自己内心的烦恼。“辗转”两个字,就是由别人的因助自己的缘,或以自己的因助别人的缘。因缘相互轮转,像一串连环图一样,相互连锁发生关系,一切众生常在因缘辗转之间做不利他人的事。
 
“相互谋害”,就是你害我,我害你。谋就是在打主意害人家,假如没有办法明着干,就在暗地里加害,即使信了宗教,还是一样。
 
药师经的济世观》(东方出版社)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平安就是好好活着

主动修行了不起

发心改过

感恩师父法布施!师父讲的太好了!我一直在听,重复听……感恩南师!

0丛林0

道理都懂。就是放弃小我,完成大我有点难,

妙音传统文化讲堂 回复 @0丛林0

善友您好。您说这个问题我们都是有的。但前一阵我看到一段开示特别受益。有一位师父说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生生世世把自己无数次的布施给众生,结果呢,人家成佛了。而我们生生世世都为自己打算。结果现在还是痛苦烦恼的,六道轮回的凡夫。甚至一生不如一生,一死不如一死。另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认为的我,和眼前这个三维空间,其实是感官的假象。就像一场梦一样。在梦里边自私自利是不值得的。只有发起大慈大悲利益众生的心,我们就会有脱离六道轮回的机会,可以从这场大梦中醒来,成佛。一旦成佛了,我们什么都是圆满自在的,应有尽有,能生万法。这样看的话,大慈大悲利他,那是占了大便宜。自私自利才是吃大亏。跟您分享修学心得

0丛林0 回复 @0丛林0

谢谢善知识分享 !!!我如今为生活为了家里人不得不先完成眼下的事,我想着,了一段旧业,尽孝道,为子女负责应该是也算是一种修行吧,只是少了真正把凡事放下投入到佛法的时间,有些遗憾,兴许没这个清福的福德。愿善知识六时吉祥!勇猛精进!

1325986vxfm似衡

南无观世音菩萨

猜你喜欢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如果有断章或者下架,请添加WX“jixihuangli”

by:吉喜诵读经典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马车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主播∶贤晟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心中的那宁静,有的人到...

by:羲贤晟

南怀瑾|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图书】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十二卷【作者】南怀瑾著述【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定价】74元【ISBN】978-7-309-09448-0/C.261...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南怀瑾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

by:学成名医

南怀瑾|南怀瑾讲述维摩诘经

【图书】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上下册)【作者】南怀瑾著述【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定价】80元【ISBN】978-7-309-13625-8/B.659、9...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世李叔同·入世南怀瑾|读李叔同悟南怀瑾|修行捷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大师李叔同和南怀瑾便是此中的功德圆满者。读李叔同、悟南怀瑾,即是修行的捷径。让我们在大师的谆谆叮咛中,完成身心的修行,成就觉悟之道。弘...

by:吉生学堂

南怀瑾经典大合集|悟道|南怀瑾

南怀瑾大师贯通佛、道、儒三学,又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从思想基础来看,南大师似乎偏于儒学,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融入世界、融入社会生活,并有所贡献,有所影响。虽以80...

by:天卷博文

南怀瑾 | 定慧初修

本专辑以佛法之无漏三学戒、定、慧为中心议题,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恩师袁焕仙先生和他本人有关止观、修定、修慧的述作,既有对三学的总的阐述,又有对禅观、般若正观、净土...

by:南怀瑾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