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2022-09-12 00:17:1823:12 122
声音简介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原创 慕棉 慕棉 2018-04-25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你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吗?有些人,好像跟他们说什么都说不通,无论你表达的是对他们的爱和关怀,还是你内心的感受,最终到他们那里都会扭曲成为一种要求或苛责。好像误解就像一团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在你们关系的上空,让你无可奈何。

 

又或者,你自己就有这种感觉,好像别人总是在要求自己,没完没了,一个又一个的要求常常让你的内心充满了委屈和怨气,你觉得没有人真的爱你,关注你,没有人能够看见真实的你?

 

那么,你是否问过自己呢,到底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无比强大的假性自我

 

首先,排除一些极端情况不谈,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有这样总是受伤的感觉那很可能是需要觉察自己的信念和模式的。

 

总是感觉“自我受伤”,恰恰是自我太大的表现。说到这里,很可能很多人是不赞同的,我还自我太大?我感觉一辈子都没有自我,都在被要求被束缚被压抑,你知道吗?那么,先别急,我们慢慢来,一步一步地来理解自己。

 

这里说的“自我太大”,指的是一种假性的自我,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人格面具。然而,假性自我之所以叫做假性,就是因为它的能量是不真实的。它的存在也往往是无法独立成形的,它只是看起来很“大”而已。

 

有句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能量层面也是如此。核心自我,就像是我们能量场的骨骼,而仅有假性自我核心自我缺失,就变成一滩软趴趴的八爪鱼,既无法拎出来有个清晰的边界,也没有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外形,还到处都是它伸出的触角


那很显然,这时候,自我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的。只要是它的身形和触角所及的地方,都会被误认为“我”。这时候,无论他人触碰到与它相关的什么,我们就都会认为是伤害到自己了,或者说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自我被损害”了

 

举个例子,W先生就是一个内心充满怨气的人,他觉得自己辛苦打拼,妻子孩子父母,没有谁真的理解自己。他们总是在要要要,让自己不堪重负。他说,“人生简直太绝望了”。然而,深入内在,我们发现的却是不一样的风景。

 

妻子表达的是,不要让自己那么累了,你除了工作也可以有生活呀,我们一家人可以一起聊聊天,也可以出去散散心呀。然而他听到的是,你还嫌我陪你们不够多,哪那么多想法啊,还得聊天还得散心?到底要怎样才够啊?而妻子的那句“不要让自己那么累了”,他却自动忽略了。

 

孩子呢,孩子说,我觉得爸爸跟我很疏远,我没法跟他连接上。好不容易跟他说句话吧,他也总是气势汹汹的,总是一副他很对的样子,可我觉得不是这样啊。然后,W又恼火了,这什么孩子啊!还轮得到你来评判我了?我是长辈,你懂尊重吗?真不知道你妈怎么把你教成这样。

 

父母亲朋的情况也是类似。总之,似乎谁都不能说什么,真的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既是错。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真的责怪他什么,或者说认为他什么地方做错了,而是妻子心疼丈夫,孩子需要父亲。然而妻子表达的关爱,他看不见;孩子表达的诉求,他也听不见。所以,总说自己无法被看见的人,常常也是容易看不见别人的。因为自我的感受在被无限放大,自己的感觉还顾不过来,别人的感受别人的需求,自然也就不重要了。当然,他在自己的假性自我里,并不知道这是由于自己的的触角扩张太广的原因导致的,而是感觉都是别人要求太多,到处都是苛责,而且会感觉我的感受为什么没人看见?然后愤怒着,怨恨着,不能自拔。

 

这里的假性自我,有个明显的脆弱,这又好像自己就是一个已经到处都是裂痕的碎玻璃拼起来的破碎的瓶子,一点点都不能触碰,一碰就完了,碎了,成了一滩玻璃渣子,什么都没有了。因而,他人的关爱与诉求,他不但无法感知,甚至会因此心生怨恨——你们都想破坏我,或者毁灭我。你们都是我的敌人。

 

这时候,对立面就被树立起来了。需要对立面,也是假性自我的特点之一。因为树立起对立面,保持自己的怨恨和愤怒,可以帮助自己维持这个自我的假象——都是他人的问题,这个人这样不懂我,那个人那样不懂我,他们都不理解的我的苦我的痛,看不见我。于是,这个“我”就在制造出来的外在对立面的映射中通过同仇敌忾被粘合起来了。

 



弱小到没有存在感的核心自我

 

当然,另一个真相是,我们的确也是压抑的,也是被束缚的,因为我们内在的核心自我是缺失或至少是不清晰不明确的,也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去发展的。

 

当然,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在说自己错了,或者是要借此批判自己,不是的。我们只是给自己一个更了解自己的机会,也给了自己一个过更好的生活的可能。

 

因为把精力用在不断拼接假性自我上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真正发展出自己的核心自我的。它只会导致假性自我的触角越来越多,瘫软的面积更大。那么,可能很多人就会关心了,那我的核心自我去哪儿了?假性自我又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假性自我是怎么来的。这与我们的成长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曾有一些传说中的国外好用的育儿经风靡网络,其实是教家长怎么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训练婴儿服从和配合父母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不哭不闹,特别好带。

 

在类似这样的育儿理念里,父母是省心省力了,但培养的却必然是孩子的假性自我。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从来到这个世界感受到的就是——我的需求是不重要的,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我必须要配合他人的要求,然后我才能得到存活的机会,所以为了保护我自己活下去,我只能服从他人,我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这对孩子来说,是很绝望的事情,是抽掉了他们能量的骨。原始自恋被迫坏得如此彻底,“我”什么都不是,“我”一点都不重要。可是又好像“我”什么都是,伤到与“我”有关的任何事物,都能伤到“我”。因而,不安和对立的情绪与感受也就早早地发芽生根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没有机会去建立与发展自己的核心自我,智性和情感不得不发生分离——压抑情感,让智性层面为了配合他人而存在,这也就造成了自我的严重断层。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心理和心灵都分了家,谁也够不上谁了,只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了。


而这种状态伴随的就是深重的空虚无力和绝望感。这种感觉就像变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即使现实生活还不错,甚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满足感也不持久,很快又陷入到空虚绝望迷茫之中了。

 

所以,假性自我的建立,目的是为了配合他人,是为了“服从”。因而,活在假性自我中的人,也几乎都会无意识地服从。他们服从的可能是社会规则规范与标准,也可能是周围的一个又一个他人。

 

举个例子,一位咨询师朋友曾给我转介过一个个案G。G几次来到我的工作室,我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G说话的语气神态都酷似我的咨询师朋友,甚至撇嘴的弧度都一模一样。而谈到她的个人情况,她竟然把该咨询师的案例分析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如果是自己理解体会的,一定会变成自己的语言,加入自己的感受,且必然会有些微细小差别存在,而复述却是无差异的。而这一切,她自己完全没有觉察。也就是说,她不知道自己在复制之前的咨询师的习惯和思想。她只是这么做了。后来我们也在继续的深入疗愈中发现了她的无意识顺从问题,她在生活中也是在不断模仿和复制他人的。

 

在我们没有觉知到假性自我的运行模式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遵从假性自我的服从规律,下意识地模仿并复制他人,甚至我们还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想法,是成长了进步了。因而,在疗愈中,我总是强调真实,强调去感受体会和领悟,因为消化过后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如果暂时还不理解不能接受,那也没关系,只需要真实坦诚就好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不可怕,也没什么好羞耻的,人人都有自己的盲点。糟糕的是,背了一堆书本或他人的知识,自认为理解,其实却是鹦鹉学舌的复读机状态。这是很难获得真正的成长的,也是对核心自我的打压。

 



放下对真实自我的执着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看来,与假性自我相对应的,并不是真实自我。因为一旦我们假定自己有个真实自我,就很可能会接着产生另一个问题——去找到它,然后做自己。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存在“真如本性”,却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自我”,你无法也不可能找到一个真正叫做“我”的东西。因而,找出来的就常常是被压抑的阴影,接着就可能出现其他的自我认知偏差。

 

以偏概全,就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认知偏差。例如,Alice找到我的时候,她就已经把情绪狂躁的内在小孩当成真实自我了。她说,这是她看了一些书,也参加了某些课程,得出来的结论。这里我们没有诋毁任何书籍或者课程的意思,因为我自己也曾经遇到过有人问我说“老师你曾经说过XXXXXX”,然后我自己一头雾水,我从来没有说过那句话,也没有表达过那样的意思。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又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惯性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书籍或课程中的所见所闻。所以,顽固地以自己看到或者理解到的当做真理,然后作为支持自己某些言行的依据,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言归正传,说回Alice,她把狂躁的内在小孩当成“真我”之后,就开始了跟家人的冲突,隔三差五就要跟父母闹一场,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而她也非常委屈,觉得家人就是不允许她“做真实的自己”,不能“无条件的接纳真实的自己”,所以就是不爱自己。

 

自我认知偏差的情况还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又把叛逆当成长了,而叛逆本身其实只是服从的反向表达罢了。叛逆之所以有问题不在于我们不可以对他人表达不赞同,我们当然有权利跟他人意见不一致了,无论他人是怎样的权威,我们都可以保持自己与之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但那不是叛逆。叛逆不是自然的感受与想法的差异,而是根据他人的看法与感受而发展出的对抗。所以,叛逆本身就是服从的另一张面孔。只要有叛逆,我们就还在原本被压抑的事物的捆绑之中。

 

举个例子,F来寻求疗愈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要跟我反着来,哪怕这句话是刚刚她自己说过的。比如她说“我感觉很迷茫”,我重复她的话,“嗯,你感觉到很迷茫”,她会说,“不是,我不是感觉迷茫,我是有些慌乱”,然后如果我说“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个慌乱”,她一定会说“也不是慌乱......”。


这是因为,在F看来,只要是出自他人之口的描述,无论好坏,她都要拒绝,因为她认为这是对她的“定义”。比如,同事随口打个招呼说,今天心情不错嘛。她就会否定,因为如果她承认,是啊,今天心情确实不错。就好像自己的深沉忧郁等等所有其他面向就没了一样。可见,这内在自我多么脆弱,又是一种多么紧张的状态呀。


类似的生活状况很多,但大多相比F的情况更隐晦。日常中的画风更可能是,比如父母说明天去旅游,咱们收拾行李吧。你偏要说,是得收拾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检查一下车票和身份证。再比如,去旁边办公室,人家正在整理东西,你不小心被绊到,上司路过看到就顺嘴提醒同事,碰到人了,赶紧道歉。你却貌似平静地说,没关系,碰着我了不要紧,关键是这太影响公司形象了......可见,隐晦型叛逆的人也容易给人顽固自我,难以听取意见,不顾及他人感受,以己度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等的印象。因而也容易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


所以说,单纯地挑战权威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权威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被超越的。否则人类就没有进步的空间了。但叛逆,看起来似乎是挑战权威的,但其实还是没有真正的自我主动权的。只是被控制的方式,变成与他人对立了而已。这也不是真的做自己,而是继续在原来的假性自我里纠缠。

 

这都与假性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对立思维有关——好像总得打倒些什么,真实自我才能树立起来。但事实上,看到假性自我,本身并不是为了反对它,也不是为了制造对立。即便是假性自我或人格面具,对我们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适当运用也是有益的。别忘了,它最初被建立起来,就是为了自我保护呀。所以假性自我并不是我们的敌人,不需要被打击被敌对。


核心自我是骨,人格面具是皮。我们不能总是二元对立,顾此失彼。核心自我需要发展的空间,人格面具也需要存在的空间,因为它是可以帮助我们适应这个世界的朋友,它也需要被合理看待合理运用,那么对核心自我来说它就是保护和支持。所以,两者并不是对立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因而,放下对真实自我的执着,对于真正发展核心自我来说也很重要。疗愈的目的,不是找出来什么是我,什么不是,而是整合出智性与情感的统一,身心灵的和谐的状态。

 


建立与发展核心自我

 

了解了假性自我的由来,也了解了真实自我的虚妄,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父母不可选择,过去不能改变,了解是为了跳脱故事,出离束缚,而不是为了怨愤他人,沉溺过去。而我们之所以会在环境的刺激下发展出这样的状态,本质还是自己的内在包含了这样的种子。所以,重要的是回到当下,对自己负责

 

回到当下,我们了解了这些反而是要更接纳自己一路的艰辛,因而也更接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接纳,不是假装缺点不存在,不足要被掩盖,而是发自内心的允许。允许自己有这些缺点与问题,这是现实。同时,开始感受到这份对自己的接纳带给自己的真实的存在感。

 

对自己负责是,允许自己去发展自己内心的最本初的能量,表达自己的生命活力,释放自己的生命热情,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力,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在现实层面的各个方面逐步地生长出来

 

再逐步再此基础上,我们也就逐步建立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核心自我了。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属于自己的,我们不需要抗拒他人的要求,因为他人原本就没有权利要求我们。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构建并发展自己的核心自我,也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就像是我们的能量层面有了可以挺立的骨骼,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八爪鱼一样瘫成一团,到处伸触角了。我们也不在是拼贴起来的玻璃人了。我们是独立的完整而稳固的个体。

 

这样的我们,再跟他人相处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感受了。我们会看到诉求,不是要求,关爱的建议不是强制的逼迫。而是他人也跟自己一样,是有情感有需求的人,他们的感受也需要被看见,他们的需求也需要被满足。而我们也需要打开自己的心去看到他人,也允许他人走进来,看见自己。如此,我们就看见了爱流淌起来的可能。而这时候的我们,还会感觉“自我”总是受伤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王烁

by:纳斯达克纳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美】约瑟夫·布尔戈

by:玛莎克兰咖啡

为什么我总是心想事就成?

为什么我总能心想事就成?:认同式自问法,28天找回遗失的健康、财富和幸福[高绩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by:百合说创业

为什么我总是心想事就成?

世界500强企业培训导师教你打造“圆梦零阻力”的丰满人生!认同式自问法,28天找回遗失的健康、财富和幸福!

by:王锦彦A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一言不合就拉黑观点不同就反驳遇到冲突就回避......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依据30余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了人们在抵御痛苦...

by:听友470263705

为什么失恋的总是你

【内容简介】一段感情,不论是开场的花团锦簇还是收场的狼狈不堪,失去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痛楚。无论是主动分手还是被动接受,你也许都会迷茫、迷失、自责、困惑不已……《...

by:天麦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