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5谦德之效

2022-09-29 15:31:5907:22 11
所属专辑:了凡四训
声音简介
(原文)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译文)《易经·谦卦》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是天道使盈满的受亏损,让谦虚的得益;地道使盈满的改变,使而谦虚的滋润;鬼神之道,使盈满的受害,使谦虚的得福;人之道,厌恶骄傲自满的人,喜欢谦虚谨慎的人)《易经》上六十四卦,每一卦爻中都有凶有吉,唯有这个谦卦,每一爻都是吉祥的。《书经》上也讲到:“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自满就会遭到损害,谦虚却能受益。)我多次参加考试,经常看到那些将要高中的贫寒读书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片谦和安详的光彩。
辛未年(公元1571年),我到京城参加会试,嘉善同乡大约有十个人,丁敬宇最年轻也最谦虚,我告诉费锦坡说:“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怎么看出来的。我说:“只有谦虚的人才可以承受福报。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像敬宇这样的吗?诚实厚道、不抢人先,恭恭敬敬、逆来顺受、小心谨慎,受人侮辱而不回应,被人诽谤而不争辩。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要保佑他,岂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时,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公元1577年)我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大大改变了他小时候的习气。他有一位正直又诚实的朋友季霁岩,经常当面指责他的缺点,他都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从来不反驳一句话。我告诉他说:“一个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祸,也一定有祸的预兆。只要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的,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够登第!”后来冯开之果然考中了。
赵裕峰,名光远,山东省冠县人。不满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后来参加会试却多次不中。他的父亲做嘉善县的主任秘书,裕峰随同父亲上任。裕峰非常倾慕嘉善县的名士钱明吾的学问,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见他。那晓得钱先生,竟然将他的文章都涂掉了。裕峰不但不发火,还心服口服地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过来。如此虚心用功的年轻人实在是少有,第二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公元1592年)我入京城觐见皇帝,见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读书人,说法低声下气,脸上洋溢着谦虚的光彩。我回来告诉朋友说:“凡是上天要使让人发达,在没有发他的福时,一定先发他的智慧,智慧一发,浮滑的人也会变得诚实,放肆的人也会自动收敛。夏建所温和善良到这种地步,一定是发了智慧,上天就要发他的福了。”等到放榜时,夏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阴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畏岩。他的学问很深,文章写得很好,在读书人当中颇有名声。甲午年(公元1594年)南京乡试,他借住在一处寺院里。放榜时榜上没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气,大骂考官瞎了眼,看不到他的文章好。那时候有一个道士在旁微笑,张畏岩马上把怒火发到道士身上。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张畏岩愤怒地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说:“我听人说,写文章最要紧是要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大骂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气这么冲,你的文章怎么会好呢?”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不觉屈服了,就转过头来向道士请教。道士说:“考功名全靠命运,命里没有的,文章再好也没用,这时候想考中,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张畏岩问道:“既然是命,怎样能改变呢?”道士说:“造命的虽然是天,但立命的却是你自己。只要你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积阴德,什么福求不到呢?”
张畏岩说:“我是一个穷书生,能做什么善事呢?”
道士说:“行善事,积阴功,都是从你的心做出来的。只要常有做善事、积阴德的心,功德就无量无边了。就像谦虚这件事,又不要花钱,你为什么不自我反省,反而去骂考官不公平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就降低身份,克制自己,天天加功夫去修善积德。到了丁酉年(公元1597年),有一天,他梦中到了一处很高的房屋,看到一本名册,中间有许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问旁边的人。那个人说:“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单。”张畏岩问:“为什么名册内有这么多缺行?”那个人回答说:“阴间每三年要考查一次那些可以高中的人,有积德没过失的,这册里才会有名字。名册前面的缺额,就是那些本该考中,但最近造了罪业而被除名的人。”那个人又指着一行说:“你三年来能严格要求自己,也许有机会补上这个缺,希望你珍重自爱!”果然张畏岩就在这次会考中,考中第一百零五名。
从上面所讲的看来,举头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监察每个人的行为。趋吉避凶,绝对是由自己决定的。自己只有存善心,约束一切不善的行为,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谦虚自处,总是委屈自己成就他人,使天地鬼神时时哀怜自己,这样才可以加固福报的根基。那些心高气傲的人,一定难成大器,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稍有见识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的肚量弄得很狭窄,而拒绝自己本来可得的福报。况且谦虚的人,经常可以得到别人的教导,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是进德修业的人,更不能缺少谦虚的品格。
古话说:“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意思是,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贵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就像树要有根一样。意志坚定,还要每一个念头、每一次行动都与人方便,这样就能感动天地,就能为自己造福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可惜现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没有真正用心的,不过是一时的兴致罢了,心血来潮时就去行善积德,兴致退了就停止。
孟子对齐宣王说:“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意思是,大王这么喜好音乐,那么齐国也应该很兴旺了吧?)我看待科名,也是这样种态度。科名跟富贵、健康、幸福、轻松自在一样,都是有定数的,只有通过断恶修善积德,才能积累足够的福报而得成所愿。

 [导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要求。所以《易经》里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要求。所以《易经》里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德之柄也;谦尊而光,谦以制礼。”《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袁了凡在开篇便点明谦德之礼的重要性,无论对人道、神道、鬼道都应该戒满戒盈,始终保持着谦虚有道,才能有所善终。其实,所谓的谦德就是一种道德规范,是对人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才高不自举,功高不自居,这既是在告诫位高权重之人,同时也是在告诫普通人都应该保持谦德,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谦让,才能取百家之长以自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谦德虽然在《了凡四训》中是最后一篇,却是贯穿于“立命”“改过”“积善”的全过程,是“善”的根本。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一般来说,人们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谨慎的人。

  我们说平常心是道,一个品德修养很高的人是不喜欢外显的,他往往跟一般的人没什么两样,但是,他内藏得再好,总是要露出点“把柄”来,那么,这个“德的把柄”就是“谦”。一个人是否谦虚、是否虚心,这是衡量是否有德的尺度。品德好的人,为什么为人总是非常谦虚、非常低调呢?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面对天地万物,面对大众是非常渺小的;越是修养高的人,越是对天地万物、人民大众充满了一种敬畏、一种敬意,为人处事就会谦和下来,就不会趾高气扬,把自己太当回事。人在无边无际的天地面前,在无尽的时间、空间当中,生命确实就像古人说的“白驹过隙”。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百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管是在传统文化上修养品行的人,还是在社会事业上真正的成功人士,真正境界高的人,都是谦和有礼的。所以,“谦,德之柄也”,谦卦大象辞上面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君子一定会体现出谦谦之德来,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处在卑贱的地位上,总是善处于别人之下。“卑以自牧”是说,我们要像放羊一样,自己放牧自己,自己拿着一根谦虚的鞭子,抽打自己的精神,用谦卦之德来调教自己,看自己哪儿有问题,有了问题就及时改正。“谦尊而光”是说,一个人具有了谦德,他的内在智慧、内在精神恰恰是非常之尊贵、非常之庄严,仿佛日月一样的光明普照。所以古人说“谦道乃光”,我们普通人能够谦虚,恰恰就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恰恰是最有光彩的。“谦以制礼”,就是在与社会、与他人打交道时,要懂得礼数,首先就表现在互相谦让上。礼者理也,大家见面一拱手,打个招呼,或者一鞠躬,一寒喧,体现的都是一种谦让、一种和气、一种素养。“稻穗是越成熟,头越低垂”。同样道理,人越伟大,越谦恭恳切。只有那种半桶水的人,才会摆架子,才会自大。

  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虚的。” 人类最大的勇气,是谦虚低调,是勇于挑战自己,敢于丑化自己。谦虚,礼让,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文明举止,是一份为人处事的信任和尊重。风度、豁达,宽容、理解,是一个人发自人性骨子里的魅力。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气量。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人生之路,也会好走很多。反之,人生之路就不顺,还会遇上挫折和坎坷。现代社会的发展迅猛而快速,人们都处于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之中,因为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自身又不太注意加强个性品德修养,不大重视心理调节,一旦遇到矛盾困难,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有可能突破自身已有的心理、道德、品行的底线,表现出与谦虚完全相反的言行,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有些“突如其来”和“不可思议”,与谦德的要求相去甚远。比如,当下,很多有地位、权力的官员戾气傲气十足,行为乖张,老把自己当领导,说话颐指气使,态度蛮横,做事自作主张,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听不进同事、群众的意见建议,更不要说批评意见了,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不顾及群众的利益,更有甚者,喜欢吹嘘、张扬,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最后有可能落得个走上一条不归路,背后被人指脊梁的结果。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一般大众而言,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的不良的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影响着他们与社会、他人,包括自身的关系,表现出一些负面的形态,其影响也是不能小视的。诸如:在社会心态方面有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的表现;在心理方面存在焦虑、抑郁、疑病、躁狂、激情、淡漠、幼稚、反常和愤怒、惊恐、焦虑、悲伤、嫉妒的状态;在人格方面也存有性格偏激、行为异常、乖张、情绪控制能力差、性格孤僻、话语真假混淆等等现象,这些都与谦德的要求格格不入,需要引起全社会、相关部门包括我们自身的关注,通过积极引导、心理调节和劝导化解来解决,除了重视教育宣传、心理卫生、个别矫正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道德、品行,尤其是谦虚品德的修养,祛除乖张戾气,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分析存在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速转型,导致个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活地位的不断变化,形成了强烈的地位和利益落差,出现各种个体和群体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为的种种分化和重新排列组合,给予人们心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人们心理、性格的失衡,又有崇尚实效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当,特别是个人不注重文化学习、品德修养、心理卫生,以至于是非观念、道德底线模糊,不能够能动控制自己,从而表现出“超乎想象”的言行,屡屡受到批评与指责。

  那么,《了凡四训》中的“谦德之效”为我们修养谦虚的品德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借鉴呢?第三篇“积善之法”讲的都是积善的方法,能够积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人来往,做人的方法必须加以讲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而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要求进步。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易经上的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恶从善,吉卦是勉励人要日新又新,唯有这个谦卦,每一爻都是吉祥。书经上也讲:自满,就会遭到损害,自谦,就会受到益处。我们不妨看看谦卦的六个爻是怎么说的:“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初六爻,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可以涉过大河,意即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障碍,最终必然安全顺畅、吉祥如意。“六二,鸣谦,贞吉。”六二爻,谦虚的美名远扬四方,固守中正就可获得吉祥。“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九三爻,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能把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是吉祥的。六四,无不利,挥谦。六四爻,没有任何不吉利,要发扬光大谦虚的美德。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六五爻,虽不富有,却虚怀若谷,有利于和近邻一起征伐那些骄傲蛮横不可一世的人,不会有任何不吉利的结果。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上六爻,谦虚的美德远扬四方,有利于征伐邻近的小国。真的是爻爻皆吉,吉就吉在谦虚,具有谦虚之德啊!

  由此可见,谦德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谦虚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后天不断地进行修养,特别是能够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个性、心理和行为缺陷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同时也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作支撑。就如“谦德之效”告诫我们的那样,利人,吉祥的事情,都应该赶快去做;凶险,损人的事,应该避免,不要去做。那些满怀傲气的人,一定不是远大的器量,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地享受福祉。稍有见识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狭窄,而自己拒绝可以得到的福,况且谦虚的人,肯学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善的行动,就去学他,那么得到的善行,就没有穷尽了。 古人有几句老话说得好: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贵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就像树有根一样;树有根,就会生出丫枝花叶来。人要立定了这种伟大的志向,必须在每一个念头上,都要谦虚,即使碰到像灰尘一样极小的事情,也要使别人方便,能够做到这样,自然会感动天地了,获得应有的福报。

  从当下来说,我们修养谦虚的品德,就要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招摇,不狂妄;站得高,看得透,想得远,行得正;从全局中看到欠缺,从和气中透出低调,透出雅量;能够宽容别人的错误,能够忍耐别人的狂妄;让对手心悦诚服,情不自禁地拥戴;用一生的精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做一个真正谦虚的人。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努力:首先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一个人认清别人容易认清自己难,客观看待别人容易看待自己难。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往往认不清自己,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谦虚的人却能够辩证地认识自己,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尽好自己的角色,最起码对自己的评价比较客观实在,特别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弱点和不足,听得进领导和同志的批评意见,能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认真加以改正,脚踏实地去干,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自责自励。其次要宽以待人,和睦关系。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肯定少不了要同各种不同类型、性格的人打交道,当你与别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特别是利益冲突时,就应该与人为善,讲谦让,讲宽容,不吹毛求疵,斤斤计较,更不能得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伤了同志间的和气和感情。要胸怀大度,主动与同志们和睦相处,搞好团结,能够容言、容事、容过,恕人责已,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再次要虚心好学,知性明礼。人们说越是有文化、有本事的人越谦虚,越是经历丰富、道行深邃的人越谨慎,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想要做到谦虚谨慎,那就要虚心好学,广采并蓄,学有专长,用知识来涵养心灵、修身养性、知法明理、提升境界。在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中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沉稳大气,委屈自身,成全他人,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更不能胆大妄为,目无法纪。再次要高调做事,淡泊名利。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基石。一个处事谦虚谨慎的人,也应该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不去计较的人。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财迷心窍,官瘾十足,甚至不择手段,结果是得罪了他人,孤立了自己,的确值得我们引以为戒,防止重蹈覆辙。最后要慎终追远,谨言慎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终,是终极,远,是源头,说白了就是不要忘记先贤、前辈、尊长的教诲,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对人类、自然多些敬重相待、终极关怀,明白为人处世和做事的真谛,做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言必行、行必果,防止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言不由衷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了凡四训

这个专辑是我的老师青苔先生对袁了凡先生《了凡四训》一个详细解说,青苔老师把文中的每一段每一句都详细展开,举例论证,语言通俗易懂,文中讲解是第一人称。给喜欢传统文...

by:芷伊baby

了凡四训

为人处世重修身,改过行善为根本,《了凡四训》经验谈,命自我立不虚言。《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留给孩子的家训,全篇共分四个部分。作者袁了凡先生用他一生的实...

by:周成义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作者是袁了凡。为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

by:佛语禅理

了凡四训

“治国宝典”“传家之宝”“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

by:晓晴静修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改变命运的宝典。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饿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

by:有声的燕子儿

了凡四训

经云谷禅师“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辟开示,令其利行断恶修善,谦卑自牧,以其改造既定的命运。

by:岩名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