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二章“真我”具有哪些品质

2021-11-05 16:59:1131:16 1048
所属专辑:部分心理学
声音简介

“真我”具有哪些品质

朗读者:裴育茹

我们在以上章节里已经讨论过,世界上有各种信仰和传统,但达成共识的是,都认为“我们内在存在着一个宁静、自由、快乐的真我境界”。然而,在大多数传统中,都认为语言不足以描述“真我”的概念。也许真是如此,但许多不同的人都描述了相似的体验,在这种状态下展现出相似的品质,我们可以描述这些经验和品质。为了更好地弄清楚“真我”是什么,我觉得有必要将人们在冥想时的体验(沉浸在海洋之中),和“真我”主导的日常生活体验(随着海浪的起伏而起伏)分开。正是这样的体验难以描述。所以有的人说感觉好像无边无际,与宇宙合为一体,没有自我。它伴随着身体和心灵的敞开,就会有丰实的满足和幸福感。在冥想的体验中,人们通常会感觉到脉动的能量或身体里暖意流转,他们可能感觉到光线在身体内部或周边。在进入更深层次的冥想练习时,人们会遇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这些东西已被许多深奥传统探索和绘制。肯·威尔伯(Ken Wilber)的著作给意识升华的境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我的目的不是让你熟悉这些缥缈的领域,而是帮助你将这些意识、空间和能量用在你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里。人们在找到他们真正的自我的同时,会展示出什么样的品质呢?“真我”主导的人有什么特点?

我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但是在20多年引导客户们寻找让“真我”主导自己生活的历程中,我看到他们越来越多地处在“真我”的状态。我试图用各种形容词来描述我的观察结果,最后发现以C字母开头的8个词反复出现。


平静:不受任何情绪的伤害

持续的身心宁静与“真我”的状态密不可分。许多人,特别是有过创伤的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就像身体中有个绷紧的弹簧,超级敏感,很容易被激怒。如果你和他们一样,你也会非常敏感,对他人的所作所为反应过度,难以真正地放松。总之,各种想法和冲动此起彼伏,就像一个多动或醉酒的猴子。当你处在“真我”的状态时,就会欣慰地发现身心的剧烈反应大大减少。当周围环境引发你的情绪时,你却不容易进入自动或极端反应状态。你头脑中的猴子会变得温和,不会沉浸在忧虑之中,相信“真我”能够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事情。面对愤怒的时候,你不会陷入潜意识的对抗、逃避或冲动反应模式中,而是保持内在的平和。许多人外表冷静,遇事时内在却反应剧烈。是的,我们许多时候已经学会将自己的痛苦隐藏在一个平静周到的外表下,但那是冻结,不是真正的平静。“真我”主导的人并非都像淡泊红尘的佛一样。他们和其他人一样都常常经历着坐过山车般人生的起伏。

不同的是,过去会吓得脸色发青的体验,现在会变得有时感到有趣、有时感到痛苦、有时感到快乐。过去会完全陷入一种负面情绪中,不能感受其他任何积极情绪,现在虽然经历类似的情绪风暴,但在风暴中,仍然能够保持不受搅扰的平静的中心—风暴的中心,我把它叫作风暴中的“真我”。


清晰:不受极端想法的影响

清晰是指:不受极端想法和情绪的影响,在任何时候仍然能够不偏颇地感受和认识事情本身—换句话说,就是用“真我”感知事物。作为一个多年疗愈饮食失调客户的治疗师,我亲眼见证了人的部分对认知的强烈影响。一个瘦得像根棍儿的厌食者照镜子时,能把自己看成肥胖的人。这只是内在的某个部分带给我们扭曲事实的一个例子。回想一下我们自己迷恋某个人的时候,也会完全无视那些明显的缺点。然后,当同一个人伤害了你的时候,你很可能只看到这个人的缺陷,然后怀疑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这个人。以下这个故事更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了。于是,他觉得男孩走路像小偷,样子像小偷,说话也像小偷。后来这个人在山谷里挖土的时候找到了斧头,他再次看到邻居的儿子时,男孩走着、看着和说话都和其他孩子一样了。也就是说,我们很少用崭新的、开放的态度来待人处事。往往非常容易在无意识中,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当前的判断对人对事过早过快下结论。有句话描述得惟妙惟肖:“对一个有锤子的人来讲,一切都看起来像个钉子。”我有一个客户叫比尔,特别想结婚。他的一部分把他遇到的每个女人马上都当作潜在的伴侣来评估。

比尔早年被母亲排斥过,所以他的保护部分对于每一个潜在的伴侣的评估就是:她像不像妈妈(如果像,那就是危险的)。但复杂的是,比尔一直希望被母亲所接受,所以他的另一部分又希望潜在的伴侣像妈妈一样,不要被不像妈妈的女人吸引。这样,他带着相互矛盾的雷达系统审视每个进入他生活中的女人,她们的素质或被扭曲,或被忽视。跟他约会的女人都抱怨说他给了很多混乱的信息,他根本不了解她们。她们的感受是对的。如果比尔真的想了解这些女人,他需要让这些部分和投射退出,让“真我”体会他在约会的女人。当这个成为可能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佛教所说的“初心”,就不会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待物。相比而言,我们的部分非常信任专家,而事实上,专家经常受限于自身的认知。而“真我”总是有一个初心。


好奇心:对内心的坏情绪保持好奇

除了包含许多可能性外,初学者的心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如果对事情不做预判,我们就会永远好奇,像一个孩子,对人和人的反应充满单纯的兴趣。如果有人对保持初心的我们生气,那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就不会受自己过去类似经历的影响,而会对他们的愤怒感到好奇。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生气时,他们就不会感到我们的语气中有恐惧或指责,而只是感到单纯的兴趣。这种好奇是IFS(部分心理学)的核心。好奇心不仅是“真我”与他人连接的方式,更是与内心的声音连接的方式。当我们能够不带评判地对自己最鄙视的内在恶魔(例如恨意,种族歧视,自我厌恶)产生兴趣时,这种内在对话就会启发和转变我们。佛教把这种对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的开放、好奇称之为静观。他们的许多修炼方法都是为了帮助人们静观地生活。这种纯粹的、无畏的好奇心使人放松。当我们内在的部分觉得我们只是想理解它们(人和我们内在的部分都需要被理解),而非向它们寻求保护时,它们就没有了生气或防御的理由。取而代之的是,它们非常希望与不企图改变它们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被真正地听到和了解。在这本书中,这就是“见证”的意义—用真实的好奇心来询问和倾听一个人或一个部分,并实现下一个愿望—关怀。


关怀:一切感同身受

当对人的看法不再被自己的恐惧或需要的部分扭曲时,你就不会被人们保护自己的方式所影响。接着,你的好奇心会使你看到人们的愤怒或疏远背后是对他们自己伤痛的保护。为了说明白“关怀”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先分享什么是“怜悯”和“共情”。怜悯,是当你看到他人受苦,你为他感到遗憾,同时你内在的一部分也庆幸你没有遭遇类似的痛苦,因为你会去想你不会犯与他相同错误的各种原因。怜悯,包含着保护性的远离和一些优越感。什么是共情?当你看到一个人在受苦时,你的一部分也感觉在遭受着同样的痛苦,一切感同身受—在某种程度上,那个人和你一样。共情会打开你的心,产生想帮助这个人的强烈愿望。但是,共情的危险是,如果感同身受得太多,就会感到一种想减轻对方痛苦的压力。因为你不能忍受自己的痛苦,所以你也不能忍受别人在痛苦中。过度共情的常见结果就是远离受苦的人,因为他的痛苦也让你十分痛苦。什么是关怀?当你发自内心去关怀一个人时,你能够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同时知道对方内在也有一个“真我”,只要释放出来,他就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

如果人们能够学会减轻自己的痛苦,就会慢慢学会相信自己的“真我”,收获痛苦所带来的功课和成长。所以,你的关怀是引导、促进对方尽最大努力释放自己的“真我”,而不是成为对方的治愈者。带着关怀,你可以敞开心扉地与痛苦的人相处,不会有改变或远离他们的冲动。这会让痛苦中的人释放自己的“真我”。(当然,有时,当一个人被身体疼痛或疾病压倒的时候,对方的“真我”就很难被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关怀就是首先处理这些问题,同时也知道痛苦的减轻会促使更多“真我”状态的出现。)此外,随着你越来越被“真我”主导,就会越来越意识到海洋,而不仅仅是波浪,你和他人之间的疏离感就会减少。随着对人与人之间内在联系的觉悟,想要帮助受苦的人的愿望会自发地出现。这种愿望源于直觉的理解,也就是别人的痛苦会影响你,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别人就是你。


自信: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波浪,而是大海的一部分

受内心“真我”主导的人,面对愤怒可以保持冷静和清醒,因为他们相信,无论那个冒犯他的人说的是什么,都不意味着自己不好或受到永久伤害。我们防御对抗,不是因为有人在攻击我们,而是因为他人的攻击会唤起我们自己内心的评判,进而引发了我们在孩童时积压的无价值感和恐惧。我们现在受到什么波动,都会触动和引发我们过往生活中所积累的所有类似伤害。本质上,我们并不担心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而是担心自己不得不忍受无休止的回声。我们惧怕任何证实自己最害怕的事儿。当人们疗愈了自己脆弱的部分时,内在的批评部分就会放松,防御也会下降。你的内在部分会增加对“真我”的信任,于是,你会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被激怒,因为那些东西不会再触发你内心的回应和过去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你会对现在的状况做出反应,即便现在的情况可能是危险或痛苦的,你也会有信心去处理或修复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不会过激地反应,会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如果在这之间被伤害到,那么在这以后你会慢慢疗愈受伤的部分。

这种应对痛苦的方式与我们现在社会中人们应对痛苦的方式恰恰相反,我们习惯于封锁痛苦,努力“放手,不要回头,往前走”。这种流行观念,使人们不仅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痛苦,同时也抛弃和隔离了受到伤害的幼小部分,而不是疗愈它们,也因此对自己的“真我”越来越缺乏信心,面对周围各种冲击会变得更加脆弱,结果,就变得更加戒备防御,感到孤独、隔离和分离。自信心还能带给我们的好处就是意识到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波浪,而是海洋的一部分,这会使我们具有魅力—神的礼物或祝福。或者就像一个客户描述的:“我就是爱与被爱。不管事情看起来有多糟糕,最后一定会有合理的结果。”这种对生活本质美好的向往,对世上美丽事物的开放,体验每一刻生命中的美好愿望,就是信心。如果缺乏这样的信心,你的心就会被未来的生存和需求计划所占据,很难在当下停留,感受这种美好。


勇气:我们可以强而有力,却不带任何评判

克拉伦斯·德罗尔(Clarence Darrow)曾经说过:“我们能做的最人性化的事情就是安慰受困的人,让安逸的人受苦。”“真我”具有做这两件事情的勇气。有的人可能认为,“真我”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观念会使人变得被动,对不公正待遇无动于衷,其实,这不是“真我”的特性。“真我”的清晰使人不会否认不公正的现象,忽视别人或自己痛苦。“真我”的关怀和慈悲使人会抵制世间的不公,会给失望的人带来希望。如果我们不脆弱,就不会害怕攻击,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应对一切后果,就会有勇气。如果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同属于一个海洋,就会不带评判地向不公正挑战。“真我”具有关怀和疗愈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真我”也具备强有力的保护特性。我们可以强而有力,却不带任何评判。勇气不仅仅是为弱者发声。其实承认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并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需要更多的勇气。清晰有助于看清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犯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坏人。我们就会有勇气带着好奇聆听对方的故事,真诚地道歉,询问可以做些什么来弥补。“真我”主导的人不仅有勇气行事,而且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客户的“真我”出现时,就会逐渐开展现出勇气的部分,愿意去面对自己的痛苦和羞耻感。

内心的旅程往往会涉及进入令人恐惧的地方。见证自己曾试图忽略、缩小或忘记的过去。在见证的过程中,你会看清与外界的重要关系,增强改变这些关系的决心。是的,所有的改变都会有风险。我们需要有勇气看清事实,更要有勇气采取行动。


创造力:理性思维滋养不了你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都说,他们的灵感常常不是大量刻苦努力思考的结果,而是在无意识的直觉中突然涌现出来。研究人员尝试用生物反馈技术让内心安静、进入更深层次的状态来增加人的创造力。正如作家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1994)所说:“当你停下喋喋不休的理性思维时,直觉就会出现。理性思维不会滋养你。你以为理性思维告诉了你真相,是因为理性头脑是我们这种文化所崇拜的金牛,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理性思维使我们丰富多彩、迷人的部分干枯。”我的客户经验证实了这一点。当他们内在噪音减弱,“真我”出现时,就会呈现创造性的智慧。长期存在的问题的答案会自然出现,还会出现横向的“跳出思维定势”的思维方法,这在被部分控制的时候,根本没有可能实现。看来,无论是与他人还是与自己内在的部分,“真我”天生具有在关系中创造和谐的智慧,而且能够带着清晰、关怀和勇气去自然而然地滋养他人。另外,随着人们摆脱自我评判和害怕被人否定的束缚,进入“心流”状态的愿望和能力也越来越大(心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创意,并沉浸其中的快乐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为了做出某种贡献,并且当逐渐接近这个目标时,会感到心灵的慰藉)。

但是,就本书的目标而言,仅仅让心灵放松是远远不够的。让真正的“真我”呈现,我们需要勇气来解放内在被尘封的创意。这一点,安妮·拉莫特早有洞察:你不可能通过假笑逃避自己的愤怒、伤痛和悲伤,发现“真我”和真理。你的愤怒和悲伤是通往“真我”的道路。如果不进入那些关闭的房间和壁橱、封闭的树林或者深渊,就不可能发现真相。当我们真的进入,环顾良久,呼吸,然后全部接纳,能用自己真实的声音表达,与当下共存时,就找到了“真我”,就会有终于回家的感觉。


连接:帮你强化人际关系

随着内心越来越多的“真我”呈现,我们会感到与所有周围的“真我”的连接也越来越强。“真我”具有强化人际关系的本能,人们愿意花时间与他们觉得在“真我”状态的人来往交流。相应地,人们会放弃或远离不在“真我”状态的人。当你的“真我”和他人的“真我”产生连接时,就会有拉莫特所说的“终于回家”的感觉,遇见知己的满足;也可以放下为了给彼此留下好印象,或隐藏自己的沉重面具,让“真我”闪耀。作者琼·鲍里森科(Joan Borysenko)描述了与“真我”连接的经历,她认识一个将要死于艾滋病的男性。在漫无边际地交流之后:山姆看着我的眼睛,说:“我现在有从未感到的平静和安全。”我流着泪,但因为有“真我”的意识,感到灵魂上“真我”的存在而感到安全。他还握着我的手,对我说,我的孩子们肯定非常爱我,他们有我这样的妈妈多么幸运。我不知道说什么合适,但清晰地知道他已经看到平时不为人知,就连我最亲近的人都不了解的我的内在世界。我们之间的关系使笼罩着光明的烟雾吹散,因为在这个时刻,他和我都呈现的是真正的自己—“真我”。

平时的自大、自以为是和不停地怀疑不复存在,我们在彼此身上看见了神的存在。在这个时刻,没有人在意彼此的外貌,谁的话显得更聪明。世界即便在这一刻终结我们也觉得无所谓。我们就是全部的故事。我们人生目的和意义在这个珍贵的时刻已经实现。这种神圣的、难忘的时刻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很少见。然而,对于以“真我”为主导的人来说,这种与人的连接不足为奇,而且会经常发生。因为一个人的“真我”会吸引另一个人的“真我”。这一点用音叉来比喻非常恰当。当你在“真我”的状态振动时,会振动出对方的“真我”。当你与处在“真我”状态的人在一起时,你自然就会放松防御和警惕,因为你知道自己不会被评判或控制,你的“真我”也会随之自然而然地出现。因为你没有怕受伤害的恐惧,使“真我”对“真我”的连接变得更有可能,你也不怕被人拒绝,因为你有信心可以快速修复被人拒绝的伤痛。除了增加与他人、与部分之间的连接外,拥有“真我”的你也会与宇宙或自然有更强的联系。我发现,随着部分的放松,“真我”的释放,人们开始感觉到与神灵和大地相连,而且会进一步被在这方面敞开的活动和人群吸引。世界上杰出的神经科学家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描述了这种连接:

当我们接触到自己的“开放本性”—空虚,我们就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如果其他人在同一个状态下或进入这个状态,就会立即与我们产生共鸣,并向我们敞开大门。这个与他人深深连接和心门敞开的状态就在那儿等着我们。这就像一个幻觉。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眯起双眼,看到“真我”一直在哪儿等待着我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看到我们是一体的。这些就是“真我”主导的8个C。其实还有其他以C字母开头的词语,比如意识(consciousness)、满足感(contentedness)和稳定性(constancy),我也考虑过应该包括这些词语,但相信8C已经涵盖这些内容了。同时,我也知道,“真我”的其他重要品质—喜悦、幽默、宽恕和感激没有完全地包含在8C里。当“真我”被埋藏在噪音和情绪中时,会表现出:封闭,混乱,混浊,堵塞,拥挤,怯懦,谨慎,顺从,自满,自负,机械,批判性,对抗,渴望,残酷,愤世嫉俗,蔑视,控制,强制,指挥,强迫,勾结,征服,狡猾,聪明,疯狂。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认真的雪77

真好,就像是同伴坐在我旁边,读书给我听❤️好开心

猜你喜欢
真我

唤醒众生,回归本源

by:爱与光陈丽

真我与我

印度灵性导师拉玛纳尊者与来访者的对话

by:清浅分享

118、觉察真我

自由自在地活着,不再是梦想

by:vlad_wang

第二章正道

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中华民族的道德史中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讲求方正,即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

by:妙巴

如何与真我链接

生命中真正的成长,不是透过努力,而是透过“允许”;来让一切自然发生,当我们放下努力,就可以轻松进入“允许”。因为所有的美都来自于内在。

by:听友25718574

真我觉知力的提升

这是一张寻找真我,提升觉察力最有感觉的,和灵性入门小伙伴听最适合的!

by:财神大公主

跟着朱蔓做真我练习

围绕富足真我的生命之光,展开快乐幸福的生活分享,此部分有朱蔓老师的亲自分享,老蔓友的真实收获分享,轻松愉悦的陪伴中,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之路,祝你快乐生活开启...

by:蔓生活富足真我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