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必听的24节幸福课-第十节《博爱》

2022-11-05 17:51:1547:02 17
声音简介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的根源溯源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人局限的地方。
        
        ——周国平(当代哲学家、作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爱心让你更强大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梵高
  曾有专家对一家医院做过一项调查,此项调查分若干组进行,其中一组是在医院的妇产科里进行的。他们从那些新出生的婴儿里面随机选出了部分婴儿,然后再把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一定要抱起来抚摸3次,每次10分钟;而第二组根本就不去抚摸。结果,他们吃惊地发现,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
另外一组调查也是在同一家医院里展开,他们选择的对象是那些危重病房中的患者。他们调查了多位已经就要走到生命尽头的病人。看看他们在已经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时,会向自己的家人嘱托些什么。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亲人要求,要好好地照顾其他亲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自己要挣多少钱;也没有人在抱怨自己的前途;更加没有人再去想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人们在这个时候,惟一想到的,就是亲人们的爱。
最后,参与调查的人们总结道:人从刚刚来到这个世上,最需要的就是爱,可是许多人只有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人生最珍贵的,就是爱。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也是爱。只要对人生多一些理解,只要能够感受到爱,只要心中有爱,就是幸福的。而且,在生活中,爱能够创造很多奇迹。
  印度有一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叫班上学生到某市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下评估。几天后,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接受调查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一个追求幸福的人要懂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在生活中随处散播自己的爱心,多一分关爱给身边的人,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这里所谓的 “仁者”就是指那些具有大智慧,有爱心,有善心的人。孔子不但是关心他人,关爱他人的提倡者;在实际生活中,他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仁者爱人”的信条。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卫灵公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师冕的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和这个名叫冕的盲人乐师打过招呼之后,盲人乐师走到台阶的时候,孔子说:“有台阶。”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说:“到席子边了。”都坐下来以后,孔子告诉他说:谁谁谁,在这里,谁谁谁,在那里。师冕出去之后,孔子的弟子子张问道:“这是与盲人乐师说话的原则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原则。”
  
  这则故事表明了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要对盲人这样的弱势群体表现出应有的关爱和照顾。读到这里,你也许会疑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啊!生活中我也能做到这些啊?的确,关注弱势群体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基本共识,但在2600多年的春秋时期,这样的举动确实是大仁大爱的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正常人还被分为三六九等,作为残疾人的盲人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孔子与残疾人的故事还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残疾人相处的时候,要尽量站着残疾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应该直接与残疾者交谈,眼光正对着他们。如果对方坐在轮椅上,应尽量保持视线与他等高,也就是要蹲下来,或者坐下来。更重要的,绝不要对肢体残疾的人使用侮辱性的称呼,当然就更不能拿他们来开玩笑。和残疾人相处应给予和健全人一样的尊重。这是关爱人性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圣人孔子表所现出来的关爱精神值得现代的每一个人钦佩。
大爱无疆,大德无言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下降到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
  拥有爱心的人,其内心一定是包容世界万物的。这种爱往往是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民族,超越了种族。拥有大爱的人要有博大的胸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拥有大爱之心的人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他把爱无私的施与了对方,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个人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使命,她要把爱都带给世界上更多的人,把爱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把爱施与世界上正在遭受贫困、战争、饥饿和濒临死亡边缘的人,这个人就是天主教修女特里萨嬷嬷。在一本关于他的书里曾这样描述她: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
  可是,她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
  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养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她不去挣钱,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在这一切之中,这一切之外,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
  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为了让服侍的对象觉得有尊严,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了她领导的仁爱修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
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她的态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1964年,罗马教皇赠给她一辆白色林肯牌轿车,她将车作为抽彩义卖奖品,用所得款项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1992年,美国哥伦布骑士团将“喜乐与希望”奖牌授予她,获奖后她立即打听在哪里可以出售奖牌,以便将出售所得和奖金一起交给修女会,用于救助穷人的事业。
  特里萨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劳,身患重病时依然毫不停歇,只是为了世界上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们。所以,在另一位以慈爱之心感动千百万人的妇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特里萨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里萨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特里萨嬷嬷出生在南欧国家——阿尔巴尼亚,但她的爱并没有因国界而中断。她将施爱的对象选择了世界上所有的穷人,不管是白种人还是黑种人,是黄种人还是棕种人,只要是穷人或需要帮助的人。在面对人类社会的贫困、战争、饥饿和死亡时,我们欣慰世界上有特里萨嬷嬷这样平等、博爱的人,把自己的爱和温暖撒到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里,让那些被污辱、被歧视和即将去离开这个世界的人重新获得做人的尊严和荣誉。
  心怀天下,博爱众生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有人把取个漂亮的老婆作为最大追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幸福;有人把有车、有房作为毕生的追求,认为这样就等于跨入成功人士的行列;而有的人却把自己的追求放在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身上,愿意以自身的行动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贫困,并且认为这样做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这种人通常指的就是那些心怀天下的人。心怀天下是一种超出自私的爱。一个人不管你出生在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地位是高还是低,只要心中装有天下苍生,那你的人生境界和看待事物的眼界就会大不一样,同样,你的人生定位和追求幸福的道路也会与众不同。也许,对许多人来说,拯救天下苍生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就像街头的乞丐一样,不仅吃了上顿就不知道下顿该怎么办,还要经常忍受路人的白眼,像他们那样没有地位也没有尊严的人又怎么心怀天下呢?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贫穷和富有与人生境界并无太大的关系,即使有些人的能力与智慧还谈不上为天下苍生做出什么贡献,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蓄,不断的去探索。只要心中装有天下,就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不断缩短与天下之间的距离的人,才会做出让人想象不到的天下事。才会在人生的路上做出伟大的事业。心怀天下的人都是慈悲的人,心怀天下的人都是博爱善良的人,心怀天下的人都是拥有责任感的人,心怀天下的人都是有梦的人,心怀天下的人总是在付出的人。心怀天下的人都是有人生使命的人,他们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人。他在我国第一个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口号,并把这一口号付诸实践。他将西方一些进步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指出“天赋人权,胥属平等”,并下令革除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吏特权,他提出“总统官吏皆国民之公仆也”。还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做出这一系列的尝试的人,是需要有足够勇气的。那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在此前的封建社会中,皇帝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权力通过各层权力机构层层渗透,以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中,人民群众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任何选举、民主权利都与他们没关系,普通的中国百姓祖祖辈辈过着逆来顺受的生活。封建社会中,女性也没有任何地位和权利,遵守着“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封建教条。
  孙中山想站出来改变这样的局面,在他的眼中,中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些陋习,晚清以来被动挨打,割地赔款和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奴隶身份就不能改变,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他以传统的“以民为本”作为根基,又大胆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地位推到一个从没有过的历史高度。
  那个时期,国内军阀混战,孙中山无兵无权,硬是靠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吸引了当时中国的众多追随者。追究孙中山成功的背后原因,恐怕与他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孙中山出生的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很早就传播到这里,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就是这一地区受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宣讲的:“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
  关于孙中山与太平天国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不久,孙中山出生了。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各地人民的武装反抗却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孙中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6岁的时候,便跟随姐姐上山砍柴,去水塘边捞猪草,长大后,他又下田插秧、除草、挑水、打谷子,有时到山上放牛,有时又跟随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因为交不起学费,到10岁时,孙中山才进本村的私塾读书。孩子们的在私塾里,每天除了练字外,就是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五经。孙中山同对这种传统的封建教育方式很不满,他向私塾老先生质问道:“读这些书,一点都不懂,有什么意思呀?”
  孙中山小时候,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里,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老战士,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太平天国均贫富,分田地,拯救挣扎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人民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孙中山。犹如暗夜中一颗灿烂的星星,照亮了孙中山的整个童年时代。
  老人常常坐在村前的大榕树下,为孩子们讲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故事。老人像说书人一样,把太平天国战士们同清军作战的英勇场面,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紧张地握紧小拳头,时而眉飞色舞地大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
  孙中山和他的小伙伴们都非常喜欢太平天国运动的故事,常常一有时间就缠着老人给他们讲,百听不厌。这些故事在孙中山幼小心灵里埋下了要为天下苍生进行革命的思想。
  博爱众生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需要人们付诸行动来体现,孙中山先生本人一生都在努力不懈地实践。他把“博爱众生”作为其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甚至把博爱视为自己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他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即“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皆为博爱”。孙中山先生热爱他的国家和人民,把“追求国家独立自主和人民生活幸福”作为自己最大奋斗目标,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而无私奉献了一生;孙中山先生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博爱思想,正是想把博爱的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亿万同胞在博爱思想的引导下,开创出一个由人民大众来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幸福婚姻必听

这世间,有一种相逢叫做缘份。如若有缘,你我会迎着月,奔着光,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相见,然后又悄悄离别。像一朵洁白似雪的梨花,轻轻被风吹落,好像从未被时光染上任何颜...

by:易学宝典

幸福创业必听(上)

在互联网+的这个大背景下,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利用整合的资源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如果不去用这些资源,也着实浪费和可惜,按理说,创业应该是不难的一件事,那...

by:k叔_公众演说教练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希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读者。

by:和风细雨润无声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通过读长文来锻炼坚持下去加油

by:105度小婷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希图站...

by:朗读心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