瞾瞾读经|观世音菩萨为何能解三毒苦

2020-05-13 22:46:0003:05 141
声音简介
日本禅宗有则著名故事:某天,一位武士拜访白隐禅师,请问地府与天堂是否实有?白隐禅师听了,没有对问题加以解答,反而用恶毒的话辱骂他。武士既惊讶又愤怒,忍不住拔出剑来,

正要挥向禅师时,白隐禅师说:“好了!好了!地府之门由此打开。”武士听了,立即领悟,收了剑,向禅师行礼、忏悔,白隐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打开。”

我们很容易因被人误会、毁谤、名声受损,而忿忿不平地生瞋恨。隋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分析瞋心生起的原因有三:“一非理瞋、二顺理瞋、三诤论瞋。”

“非理瞋”是没什么原因就觉得闷,发出无明的瞋火;武士的瞋火是“顺理瞋”,顺着形势发生的瞋恚;“诤论瞋”是和对方意见不合,争论不休而生出瞋心。

瞋恚的过患很大,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当瞋心生起时,如何对治呢?

〈普门品〉教导我们:

“若有众生,多于邪淫,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想远离贪、瞋、痴三毒,一个简易的法门就是“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但是,远离三毒烦恼不是需要般若智慧吗?只是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为什么就能离三毒烦恼呢?

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回答:“经称常念,即是正念。体达烦恼,性无所有,住贪欲际,即是实际。绝四句,无能无所,念性清净,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处觅智慧?此慧不离烦恼,其谁能离耶?”面对境界时,常念观世音菩萨,就是提起正念。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观世音菩萨

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by:梦幻空镜

观世音菩萨传

《八大菩萨传记》里的观世音菩萨传,智者的故事。大智者传记,还有一层意思,意为:一经听闻,即种下解脱的种子。

by:西度21

观世音菩萨传奇

观世音菩萨一生事迹,从出生修道,得道,再到出家以及大慈大悲救苦寻声的事迹。

by:墨地骄阳

观世音菩萨传奇

明清小说之一。作者清末曼陀罗室主人,主要叙述观音身世以及刻苦修行与济世救人的故事,这部观音菩萨传奇于清末民初在民间广为流传。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by:紫花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