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尘 庭院笔记

2022-09-11 23:08:1519:42 74
所属专辑:婉芸的诗意生活
声音简介
法隆寺:言而不决中的温柔和耐心



洁尘/文、图



正冈子规的名俳,“品柿钟声里,法隆寺。”

我在镰仓的建长寺,看到这首俳句刻在一块句碑上,两位好友,正冈子规和夏目漱石的俳句列在一起,碑文是这样的,“‘银杏叶落钟声里,建长寺’。这首俳句由夏目漱石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九月作成。其亲友正冈子规以此句作为参考,作出了‘品柿钟声里,法隆寺’一句。”

反而在奈良的法隆寺没有看到句碑。应该有吧。

在法隆寺旁边的小店,子规买了柿子正在吃,突然传来法隆寺的钟声。一时间,味觉与听觉发生碰撞,可以想象一下味觉的甘美和听觉的寂淡之间的化学反应,令人不知是该颖悟还是该懵怔。此句真真是淡泊又精妙。

有的名胜,因盛名堆砌风物稠集,游客一进去就是蒙的,抓不住要点,得有一个特别细巧的触点,才会找到进入的可能性。像京都的南禅寺和奈良的法隆寺,都是日本寺院之尊,最初一踏进去,就有一种来自文化和历史上的分量感,相当厚重耀眼,人仿佛进入一个四面八方都有强光照耀的地方,那种晕蒙感,不可描述。若机缘巧合,找到了强光下的某一处阴影,某一个渠道,能让视线凝聚,元神复位,就可以顺利进入了。比如,在读寿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时,看到她小时候家住南禅寺,在寺院里里外外奔跑玩耍,浓荫掩映之下,那些回廊,那些屋檐,那些木地板,那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池塘……这个小女孩的身影似乎有着很强的代入感,突然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南禅寺,之前几次实地游览南禅寺的那种渺茫感,因有了前景也就有了层次和景深。而在法隆寺,全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以及中国作为日本的文化源头的原初遗存之一,我在这些大帽子下面茫然无措,但是,子规的柿子带来了味觉的实感,然后,通过法隆寺的钟声,寻声而入。

细节太重要了。对于个体生命来说,世界这张俯瞰图,扒拉开看,全是由细节组成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瓢则足矣,关键是得有容器,能取一瓢。

在我写这组庭园笔记的时候,朋友熊燕寄给我一本书供我参考阅读,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王南博士的《木骨禅心》。在这本书中,有很大的篇幅是王南博士对法隆寺的专业考察。王南博士介绍说,世界上一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中国有三座,其中最早考察发现确定的是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在1937年发现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建于唐代中期的公元857年左右,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日本,留存的距今一千至一千三百年以上的木构建筑有三十多座,其中包括最早的建于飞鸟时期(差不多是中国初唐)的法隆寺。有一种不可确认的说法是说法隆寺始建于公元607年,那相当于中国的隋代了。所以,一直有这个说法,唐代建筑的考察现场在日本。

《木骨禅心》这本书也是一种进入渠道,让法隆寺的呈现非常清晰。我是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关于法隆寺的各种建筑绘图,包括俯瞰图,才了解到寺内的重要伽蓝,比如金堂、五重塔、经堂、回廊等,它们在寺内是在哪个位置上,然后与实地实景的观看记忆相对应,仿佛又去了一次。
王南博士说,“法隆寺整体布局历来为日本建筑史学者所称道,尤其认为其不对称构图为日本首创。……日本留存下来的木结构建筑群中,已经隐含了该民族对于非对称性的审美偏好,颇值得玩味。”

印象中,古代日本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承接几乎是全方位的接受和运用,其实并非如此。日本的拿来主义,从来就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加以选择的特点。比如,没有被日本接受的有一夫多妻制、科举制度、缠足等。很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建筑美学观念上的巨大差别。中国建筑美学进入日本,在最早的建筑中留下了太多经典的形态,但是,中国建筑空间的最为核心的对称美学,从一开头就被日本拒绝了,在法隆寺的建筑群中,开启了处处都有中国唐代建筑的元素但整体上完全不中国的日本独创。

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太有意思的话题,也是我行走日本各个寺院时随身携带的一个问题。后来我认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由地理所导致的意识问题。大陆人,山长水阔,地老天荒,相对来说比较自信,也可以说比较自大,滋生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思想以及俯瞰的视角和掌控全局的欲望,而对称美学就跟这些意识相当吻合。岛国人,生存空间狭窄,生存危机感和幻灭感都很强烈,因此对人之有限性的认识相当深刻,内化为意识核心,外化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建筑和空间的美学上,就是排除对称性,爱好非对称性。这一点在日本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上也有体现。就拿数字来说,中国人喜欢偶数,福禄并至,好事成双。日本人更喜欢奇数,因为奇数不能拆分,暗合长久的愿望。

日本文化学者加藤周一在评论日本文化的“现在(时间)+此处(空间)”的时空概念这一核心论点时,延伸到日本建筑的空间秩序,谈到了三个特征,一是“深处”的概念。日本自古以来对神圣场所的“深处”尤为重视,越往深处,越是神圣,也就越发不能示人。日本寺院里僧人们住在哪里,游客是不知道的,僧正(住持)的住所更是秘不示人。这个概念延伸到世俗生活中,客厅对外,卧室关闭,这是常识。深处的概念在中国的宗教场所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二是对水平面的强调。世界上很多宗教建筑都强调垂直线,以高耸来获取仰视视线并获取权威感。日本的宗教建筑则逃避垂直线,以水平线来获取深处并以此强调神秘性。日本的神社或者寺院,都是平房或者两层楼,神社是没有塔的,佛教来自外域,塔的建筑样式移植至日本,但最多也就是五重塔,并没有中国的大雁塔这样气势宏伟的佛塔。三是“扩建”思想。这一特点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成立的。加藤周一认为,日本的核心思维从“现在+此处”出发,形成了日本注重细节和局部,并由细节和局部出发,依据需要加以扩建的建筑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的呈现结果就是日本建筑有意的逃避对称性。

笔触荡开一点,顺便说一下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这本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以加藤教授在成蹊大学的同名讲座内容作为原型文本梳理出来的,在此之前,加藤教授多年来游历世界,在中国、北美、南美和西欧各地教学,就此主题做过很多次讲座了,到了这本书的最后呈现,已经相当精炼提粹了。加藤周一出生于191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1946年出版长篇文学评论《1946:文学的考察》,转理从文并一鸣惊人,是个文理科打通的高人。1946年,另外一本关于日本文化探讨的名著、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出版面世。之前我看到过一个说法是,如果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肌理,要挑选几本好看的必读书,除了《菊与刀》,还有九鬼周造的《粹的构造》和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恰好,我阅读的顺序也就是这样的。我很赞同这几本书好看这种说法,好看的要素组成是视野开阔舒朗,逻辑强韧劲道、观点犀利深刻,且文本质感精美完整。
回到法隆寺,回到感性的法隆寺,那回到圣德太子、推古天皇和正冈子规那里。

法隆寺,又叫斑鸠寺,位于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建造者是圣德太子。圣德太子这个人,在日本历史上比很多天皇有威望多了,其贤明智慧的形象留存在日本历史的深处,很有光彩。他生于公元574年,逝于公元622年,用明天皇的次子,推古天皇的摄政大臣,在其执政期间,他派遣遣隋使,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律政,大力弘扬佛教,对日本的文化和政治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是非常卓越的政治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酒红冰蓝(作者:洁尘)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情怀的小说,怀旧的、让人怀念的,曾改编成电视剧《我爱你,再见》,由不老女神俞飞鸿等出演。洁尘把它题献给80年代的大学生。她说,那是青春的一场盛宴...

by:江月Iris

中毒(洁尘长篇小说)

关于偏执地喜欢一个人;那些开在黑夜深处的暗色的爱情之花。小说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哲学性,可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死去活来的虐恋,有的是那些隐秘的疼痛和欢愉,关于爱情...

by:江月Iris

清冽之水|洁尘电影随笔

洁尘的电影随笔是我中学时期的最爱,续中提到的三本现在仍躺在我家的书柜中。希望能有一篇触动你,去找出电影看看,足矣。最近读了一些,当年看时的激动没有了,用手机看电...

by:Ashleyjr

庭院深深

倾心的爱情抵不过母亲的执拗,但总有些什么可以等你很久…

by:泉生工坊

庭院深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往事浮现,一切还能再续吗?

by:千帆过后1

夏日庭院

在童年最后一个夏天,三个孩子偶然遇见一位孤辟的老人,他们开始某某观察老人的生活。出乎意料,老人随时走出孤独颓废的日子,开始洗衣服,整理荒废的院子,孩子们也变成帮...

by:小阿羽同学

创意庭院

创意庭院是植物大战僵尸2里的一种玩法,我把创意庭院这种玩法做成了一个合集,欢迎大家来看,可以的话就点个赞,给个好评,投张月票打个赏吧!

by:第一架波音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