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作者:李渔简介(续)

2022-09-17 17:42:0512:24 156
声音简介

诵经典,爱生活,感悟世间万象!

精读传世作品,传承中华文明!

今日话题:《笠翁对韵》作者:李渔简介(续)

李渔(生于1611-卒于1680年)

35岁的时候,清军攻占金华,

颁布了剃发令,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李渔为了保命还是剃了头发,

从此以后自称为“狂奴”。

面对历史的洪流,

他没有选择的能力,

还没来得及入世的李渔,

被迫选择了一种出世的人生。

他只有一个选择,

就是在老家兰溪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在老家修建了一座园林,叫伊园。

1651年,李渔被推举为李氏祠堂的总理,

管理祠堂事务。就在这个时候,

李渔卷进了一场官司,

是关于一个水利工程,

打得非常艰难,

给李渔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李渔从此对这种抛头露面的事心灰意冷,

也就是这件事,促使李渔萌发了一个念头,

离开家乡兰溪,前往杭州创业。

李渔不仅不是一个书呆子,

而且是一个非常敢于决断的人,

主意一定,

他就卖掉了自己辛辛苦苦营建的伊园,

带着一笔钱,举家迁往杭州。

正是这一步,正是这个选择,

才使得中国历史上一位戏曲大家、一位艺术达人

在杭州这片土地上横空出世。

天才之路往往是刺激出来的,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处境非常尴尬。

为了不坐吃山空,

李渔毅然选择了一条道路,卖文为生!

他留下来的“十种曲”有一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同时,写的都是喜剧,喜剧色彩非常浓厚,

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男欢女爱的故事,

就好比今天的言情小说,没人不爱看,

李渔又拥有很深厚的文笔功力,

同时,更为难得的是,

他又有本事用最轻松的笔法

写出当代人非常熟悉的市井生活,

所以,他的红是完全符合逻辑、符合道理的。

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

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剧作家,

甚至有人称之为世界级的喜剧大师。

李渔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戏剧家,

是因为他成长的那片土地

本身就拥有非常丰厚的戏曲艺术的资源。

他长期生活在浙江、江苏一带,

浙江的戏曲本来就很丰富,

著名的绍兴莲花落(捞)、金华道情、

宁波走书、温州鼓词,

还有流传到今天越来越兴旺的越剧、

婺(wu务)剧、昆剧、瓯剧,

这些已经成为浙江文化的重要标志了。

戏曲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个时候李渔不缺钱了,

放到今天的话,李渔就是金牌编剧了,

写戏成了李渔生平最大的“癖嗜”(匹事)。

他写传奇和当时很多人不一样,

因为明代的剧作和演出是分离的,

写剧本的人不太关心舞台效果。

李渔不一样,

李渔写剧本当然非常注重文采,

但同时他关注观众的反应舞台效果,

所以,他搞了一个家庭戏班。

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

他对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

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可谓独树一帜。

不久以后,“北里南曲之中,

不知无人不晓李十郎”!

他最有名的一次演出是在康熙六年,

当时已经57岁的李渔携带家姬四人登上了华山,

在华山的苍龙岭上高歌昆曲,

把昆曲在戏曲艺术界的最高地位

用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渲染得淋漓尽致

李渔非常懂女人,也非常爱女人,

而且还这么能创作,

他要不写一些情感类的

畅销书是难以想象的。

就在他居住杭州这几年,

他确实写了很多这种情感类的作品,

“湖上笠翁”这四个字就成了

家喻户晓的一个名号。

这些作品通俗易懂、

贴近市民的生活、寓教于乐,

只要一问世便畅销市场,

往往是洛阳纸贵,被争购一空。

在他寓居金陵之后,

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

他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

名字叫“芥子园书铺”,

编辑出版了一大批

非常实用而又非常好看的书。

芥子园对于李渔来讲,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

在李渔跌宕起伏的一生当中,

住在芥子园的这几年,

是他最兴旺、最平稳、

也是最幸福的时光。

李渔在这个美好的院子里

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乐此不疲。

李渔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

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在六十岁后,

他开始系统地总结自己的人生。

1671年《闲情偶寄》问世,

这也是李渔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书中涵盖的内容有

音乐、美食、花鸟鱼虫、琴棋书画,

充分体现了快活人李渔的生活品味。

《闲情偶寄》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

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堪称是古代的生活艺术大全,

休闲百科全书。

而在信息爆炸、

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品味,

也许读上几页快活人李渔的

《闲情偶寄》就能略知一二。

因为四百年前的李渔

实在是一位会生活、懂享受的时尚先生。

李渔告诉我们,

读《闲情偶寄》要从后面的六部开始,

因为《闲情偶寄》的后六部主要讲的是

娱乐、养生、美化生活,

内容非常丰富,切合实用。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十七世纪

中国的市民、中国的文人

日常生活的一种世俗图像,非常清楚,

充分展现出李渔广泛的

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

他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以后,

对生活有一种新的认识,

能够从生活当中感受到美,

从而让生活丰富多彩。

李渔面对的读者是明末清初

最普遍的大众,

李渔了解这个时代的世态民心,

知道人心失衡,

所以他告诉当时的人们

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开心。

最重要的是你要看清楚,

人生百年,也是倏忽而过,

所以及时行乐,应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至少你要苦中作乐。

所以用一句今天时髦的话来讲,

《闲情偶寄》是清朝初年的“心灵鸡汤”。

他告诉每一个平凡的人,

你都可以过得快乐、过得明白。

因为李渔本人就是一个大起大落的明白人,

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

活的明白、通透、敞亮,这是他的一个想法。

李渔的人生就像一出大戏,精彩纷呈。

前面三十几年,家国身世之痛,

应该说是一部悲剧;

后面三十几年,交友玩乐,

应该说是部喜剧。

而他的死以及他死后的种种,都非常传奇。

传奇到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

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在康熙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77年,

67岁的李渔从金陵迁回杭州,

便于儿子回原籍应试,

在当地官员的资助下,

买下了吴山东北路张侍卫的旧宅,

建了个别墅,叫“层园”。

这园子依山而建,

坐卧之间都可以饱赏湖山美景,

经过一生的坎坷沉浮,

李渔决定像他写的《闲情偶寄》一样,

贫中作乐、老来作乐,准备安享晚年。

然而好景难期,由于长期奔波的劳累,

李渔再一次病了,康熙十九年,

也就是公元1680年

农历正月十三,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

这位跌宕起伏一生、

立志创新一生的奇人与世长辞。

李渔死后被安葬在杭州的九曜山上,

当时的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了一块碑,

叫“湖上笠翁之墓”。

而非常离奇的是这块墓碑后来就不见了,

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

曾经有人在杭州云居山麓的

一个公用池塘的水池旁边

看到有块垫脚的青石,正是李渔的墓碑。

不过,现在也找不到了。

一代风流名士李渔,

终究消失得无踪无迹、彻底归匿于杭州,

好像他就没有到过这个世

只有今天,我们重读的《笠翁对韵》这部作品

那些还在上演的经典剧目告诉们,

曾经有过一传奇般的快活人,

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上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猜你喜欢
笠翁对韵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对仗工整,富有声韵,用词精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孩子朗读背诵。

by:读书养心Cathy

笠翁对韵

学习古诗词的必学法宝哦!

by:恒一_照见

笠翁对韵

为初学者提供了五大帮助:一是写作旧体诗词,可以选择一些什么韵脚,什么字眼属于同一韵部,应该如何押韵;二是什么叫对仗,如何对仗。三是,什么叫平声什么叫仄声,平仄规...

by:主播金峰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笠翁对韵”。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

by:天津人民出版社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作者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李渔祖籍浙江金华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

by:黑喵森淼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

by:音联卓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