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从“子非鱼”说起的播客开场设计

2022-08-28 03:44:2421:05 311
所属专辑:播客评论
声音简介

打破播客的第四面墙,发表个人的主观的播客评论。机械朗读,评论互动和阅读完整文字内容可以前往同名知乎专栏。

欢迎搜索加入知乎“播客圈”。




本栏目又停了一段时间,主要的原因是我之前的文章大多是按不同的类型来写我常听的播客,到现在类型和分类方法我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如职场播客和夫妻双人播客这样的类型,要么因为缺乏兴趣听得不多,要么范围太小不值得写。总之,按播客类别已没有可写的内容,不按播客类别则缺少讨论的话题。因此,本栏目以后可能都要随缘更新了,除非我和播客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交集。


实际上,最近播客相关的事情是挺多的,像是“日谈公园”带起的一波播客热潮、“机核网”引发的《美末2》大讨论等,不过这些事和我的关系都不大,也就都无法参与。我这次想写的播客开场制作的问题,算是播客节目制作的领域。我本人没有这方面经验,所以只是从听众的角度写写想法、提些建议,和上次的“在播客中使用音乐的几种方法”一样,都是个人观点和喜好,不具备指导意义。我从一些节目中听到“播客公社”等组织有成立播客培训机构的打算,以及“日谈公园”的李叔已经写成了一本播客制作方面的书籍,他们的经验和指导势必更有实践价值,肯定是我的文章无法比拟的。主播朋友们如果对我的观点有任何意见,随时可以留言交流,也可以留意更多他们的课程或者书籍的信息。


从“子非鱼”说起


子非鱼是“有文化电台”旗下的一档播客节目。根据“喜马拉雅”上的介绍,有文化电台是国内领先的泛文化类播客厂牌。它旗下还有“读书DJ”、“T3创投小组”、“咸柠七”和“小年约饭”等播客。这些播客中我只听了“子非鱼”,对于这个厂牌的背景和它的其他播客节目我都不甚了解,所以在这里只讨论“子非鱼”这档播客。


“子非鱼”是一个关于经济学的对谈播客,除了第一期的发刊词,目前共有8期正式节目。“子非鱼”的主播是北大的经济学博士,他每期会邀请一个不同领域的朋友作嘉宾一起聊天。我对节目整体的评价是比较不错的,虽然有几期的话题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但是节目风格和主播的思维方式,我都挺喜欢的。或许是因为有专门的制作团队,这个节目的制作不可谓不精良,每期节目的简介都是制作成图片形式的,这种情况我只在平台合作的名人节目和畅销有声书节目中见过。


说完我对“子非鱼”的整体印象,再来说这次的事情。我对“子非鱼”这个播客最大的困惑是节目片头的口号“传递经济学的最好方法是应用,而非讲授;了解经济学的最好方法不是听课,而是体验”。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和节目内容很不搭,用这句口号作为节目的片头让我感觉很别扭。原因是口号中强调的“传递”和“经济学”这两个点,我认为在节目中体现得不够多。下面我再具体说一下我觉得口号和节目不搭的具体原因。


前面说过,每期节目里,主播会邀请一位朋友(主要是非经济领域的朋友)聊天。聊天讨论和传递经济学,在我看来,这两件事的侧重点本就不同,既要两个人聊好天又要传递经济学给听众,这是很难的,这是其一。其二是节目的话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个人生活,比如第二期嘉宾读八年本科的经历、第八期主播和同学在大学期间获得120万资助的经历,这些话题给我的感觉是和经济学的关系都不大,我很难认同聊这些话题能够传递经济学。“子非鱼”的第三期邀请了一位职业炒房者,主播和他分别从学术理论和炒房实践的角度讨论房价的变化,这期节目是我认为最贴近经济学的一期。第三是“传递经济学”这个说法似乎本身就存在问题,“传递经济学知识/理念/思考方式”好像都更准确、可执行。


另外,这句开场口号简单干脆、目的明确,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一个知识型播客或者知识付费节目”。知识型播客或者知识付费节目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介绍主播的身份背景来确立对听众的威信,否则听众该如何相信你?但是“子非鱼”对主播身份背景的介绍只有播客介绍里写到的“北大经济学博士”,连主播的名字提供的都是不太容易记住的英文名Gareth,更别提他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并且,在后面的单期节目中就再没有对主播的文字或者声音介绍,反倒是对每期嘉宾的介绍在文字部分和节目开头都介绍得很详细。这是一个以主播为中心的对谈节目,而不是以嘉宾为中心的访谈节目,这样的开场和介绍我认为是做得不够好的。


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下面,我看有一位听众留言写了他对节目的问题,还得到了主播的回复,所以我也跟着提出了我的疑问。遗憾的是我的留言至今没有得到主播和电台的回复,不过有一位听友回复了我。他是完全理解主播的,他认为节目的口号没有问题,主播在每期节目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了经济学,我的疑问是因为我对经济学的理解过于狭隘。那位听友还复制了完整的节目介绍,以及让我去看节目的发刊词。


“在Gareth眼中,经济学是看待生活的一种眼光和方式,而不是如大家所想讳莫如深的古板学科。他认为传递经济学的最好方法是应用,而非讲授;了解经济学的最好方法不是听课,而是体验。他希望可以做一档播客,通过和不同行业里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有意思的人对谈,来讨论经济学和生活的关系。他也希望这档播客能像一档综艺、一台相声一样,在轻松愉快中把盏言欢。”

这段完整的节目介绍,我觉得和节目的内容是很符合的。问题是节目开场只截取了这中间的两句,这两句话给我的感觉是功利性很强,和整段话表达出的轻松随性完全不一样。“讨论经济学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在我听过节目后认为最贴近节目内容的描述。突出“讨论”才能在主播、嘉宾和听众三方中建立联系,突出“经济学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做到“这档播客像一档综艺、一台相声一样,在轻松愉快中把盏言欢”。节目的发刊词是这段介绍更加丰富的版本,在发刊词里主播表明了“这档播客不是一个学术播客,也不是一个讲解经济学的课堂”,他想传递的确实是经济学的思考方法。这么来看,那位回复我的听友其实说得没有错,我提出的疑问则更没有错。只不过从一个听众的角度来看,进行这个判断提前需要了解的信息着实不少。如果节目的制作者能够更换一下开场的口号,并且增加对主播的身份介绍,我认为就能快速提高对新听众的友好度和可接受度。从目前获得的信息看,这个播客可能是录制分离的,节目制作者应该不是主播本人,我不知道主播本人或者制作团队有没有考虑过播客开场的这个问题。


好的开场是播客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话用在播客上,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以前我主听的播客少,就那么几个,对这方面不是很在意。现在关注的播客多了,特别是每个月还有不断涌现的新播客,对于新播客和新节目的取舍,除了标题和文字介绍,最直观的就是节目开场的几分钟。正如我对“跟宇宙结婚”的态度,以前听的播客少,他们胡诌闲聊什么话题、聊多久我都会听完,但现在对于开场先聊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不进入主题的节目风格我已经无法接受了。这也是我在上文中对“子非鱼”的开场比较在意的原因。节目过程中说错几句话听众可能不会在意,但开头的几句话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有特点的片头曲或片头语,不仅能在第一时间把听众吸引住,还会随着每期节目重复出现,逐步成为播客一块招牌。时间久了,收听者一听到片头音乐响起就能快速把自己带入到某个播客的情景氛围中去,比视觉上的注册商标更敏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播客的片头曲分别来自“日谈公园”和“奇妙电台”,前者是由鼓槌敲击引出的乐队合奏录音,后者是一段激昂澎湃的电子合成乐。这两段音乐我估计都是播客的主播自己编曲创作,这保证了音乐的原创性和收听场景的唯一性。尽管“奇妙电台”使用的这段音乐据说只是在苹果设备上用“库乐队”随便编排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编曲,尤其是编一段好听、记得住的曲子还是不容易的,更别说是编出曲子后还要真实乐队合奏录音的。


在用片头曲之外,更多的播客是使用一两句固定的片头语进行开场。比较特殊的是JustPod旗下的播客,片头都是一段音乐后由男低音念出的“just pod”。这个开场确实已经成为“JustPod出品”的显著标识。另外一个类似的是“硬核电台”的片头用了《瑞奇和莫迪》里的一段经典念白"Gotta relax.(This is earth radio, now here's human music.)Hmm human music. I like it."。“硬核电台”虽然只是借用,但是这段声音和“just pod”的男声一样在中文播客世界辨识度很高,并且用得时间久了,也成为了一个标识。这两个都是效果拔群的例子。有一种使用得多但效果一般的片头是像“三好坏男孩”和“八年级毕业生”事先想好几句词,由几位主播一人念一句拼成一段话,再加上一些音乐做成一个完整的片头。这种片头语虽然也有记忆性和区分度,但是我感觉有点故装文艺了。还有更常见的一种片头是由几个人分别将播客名字念一遍,最后合成一个片头。如果说上一种还需要想出一套文艺的词句,这种就连词都不用想,只需要重复名字。我印象里至少有三个播客是用这种方法做出的片头,因为太过相近,现在要想起其中有哪些播客都比较困难。此外,还有一种让我不置可否的是将节目或花絮片段剪辑做成一个片头,这种方法使用的播客也不少,但给我的感受常常是思绪的错乱感大于“片头回收”的欣喜。


在片头曲或片头语之后,有些播客会有节目定位的介绍,有些是提前录好的,有些是当场口播的,可以和前面说的片头语归为一类。这种定位的介绍现在还不太普遍,大多数闲聊类型的播客确实很难说清楚自身的特点和定位。用一句话说清楚“这播客讲什么”,可以说是给播客打标签。如果描述得当,既能让听众快速了解播客的内容特点,又能增加记忆点,绝对是一件高性价比、有助双向选择的好事。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很不容易。上面提到的“子非鱼”,在我看来,就是没选对最能概括播客中心主旨的那句话,导致节目开头阐述的定位和播客实际的内容有一定偏差。类似的例子我还能举出两个。一个是“有惊无险商店”,这个播客在开头的一句话介绍中说,这是两个“北大毕业生”主持的谈话节目。这个播客实际在节目里“北大”的元素出现得不多,我十分不解他们在介绍时为何要突出这个身份。在我留言提出疑问后,主播回复表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今后会进行调整。另一个例子是“real女博士”,这是关于三个东北女博士日常的播客,我之所以能一句话讲明白就是因为她们提前已经概括好了。我同样也有过关于标签的疑问,为什么非要突出是“女博士”。不过这次是我认识到了原因,“real女博士”的这么多期节目里,确实每期都在围绕着“女博士”的身份展开讨论。我或许可以说三位主播将学历身份看得过重,但不能说这个播客的定位描述有问题。


自我介绍很重要


很大一部分的播客是跳过节目定位描述,直接开始打招呼和主播的自我介绍。最简单的自我介绍是几个主播分别打招呼问候,然后介绍说“我是某某某”。花哨一些的会加个形容的标签,类似“你们最爱的某某某”,或者根据当期话题编个相关的头衔身份,“醉后调频”和“花花局外人”是比较典型的这种自我介绍。“醉后调频”的二哥在自我介绍前会先念个四句俗语,而且是低俗得需要哔掉的那种,介绍完还会加上“AKA Second brother”,这种就是比较有特色、能让人记住的。还有一个有个性的自我介绍是“本味话馆”的峰衣雪,他的名字来自诗号“江山沐白峰衣雪”。节目开场先念四句自己写的诗,就像是评书的定场诗一般,气场很足。再引出自己的名字,虽然全四句诗听众很难一下都记住,但形式新颖独特,借着名字记住这最后一句不是难事。


如果主播的声音够响亮、有记忆点,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也能被人记住,就像“人间指南”的夏晓和“花花局外人”的赵天霸,自我介绍时都是直接只念名字,不说“我是...”。当然,在这类主播前面往往有能活跃气氛的主播先主持节目,通过打招呼问候等方式进行暖场。这类主播不适合暖场,但聊天讨论中发表的观点经常都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的。“芥末章鱼”的娜娜(男)播客也是这一类。这种类型的主播并不多,但容易给人留下印象。与这种情况形成对比的是一些主播,非但声音辨识度不高,节目中的称呼也不够有特点,不是老A老B就是A老师B老师。如果每期节目开场的自我介绍再不到位,可能听完几期节目还是分不清谁是谁,这种情况对听众的收听体验会有不小打击。有些播客,像是“能力有限电台”和“京城春典”,干脆将主播介绍写成文字版发在节目简介里。这确实是一种办法,对了解主播的身份背景肯定是有效果的,但是毕竟是音频节目,可能有一些人并不看文字介绍,也可能看了依然分不清。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可以再想办法提高。


上面这种还不是最糟的,更糟的例子是“钱粮胡同”和“隔壁电台”。这两个播客我听的时间都不短,但是对主理人以外的几位主播的声音都没有印象,也就是分不清他们都是谁。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两个播客每期节目的阵容都不固定,除了主理人每期参与外,其他主播虽然挂名但可能很长时间不上一次节目。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包括主播们的声音比较相近、主播的自我介绍描述的特征不够多、节目因为剪辑导致语速节奏过快、加了背景音乐导致口音等声音特征不清晰等等。听了很长时间节目还不能通过声音认清全部主播,这个问题对播客而言是相当致命的。针对性的建议是保留声音特征和身份特征,前者包括不要太过剪辑、不要加太多背景音乐,后者包括自我介绍时可以加标签或人设、提供文字版的身份背景介绍。最重要的是节目不要断更,多让其他主播参与录制,多表达观点和讲述个人经历。


以上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一个方法是增加视觉形象。最简单的就是发主播的照片,让听众将主播的声音形象和视觉形象对应上,这样就更容易在听节目时分清主播。如果不想发照片,还有代替的方法是绘制卡通形象。比如“夜游神”每期节目的封面都是两位主播的手绘形象,“引力社”最近也启动这项工作,在听众中征集卡通形象。不过如果只提供视觉形象,不进行声音和视觉形象的匹配,也容易出问题。就如“夜游神”的主播形象是一个高瘦一个矮胖,十分鲜明,但是只从声音判断,我还是会将两人的形象颠倒。最直接高效的方法恐怕是视频直播,但是对我来说既然选择了听播客,就意味着对看直播的兴趣并不大,对线下见面可能还有抗拒心理。


一个播客特别是新播客,如果既不介绍节目的定位又不介绍主播的身份,那么对听众就很不友好,也很难吸引到新听众。在我最早听“Fellas家伙们”时就是这样,主播对自己的介绍只有他的称呼,对谈话嘉宾的介绍远远多于对自己的介绍,导致一期节目听下来,我对嘉宾的认识远多过主播。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自我介绍,主播在听众印象里就是一个隐形人,我需要从他与嘉宾谈话的蛛丝马迹中去推测他的身份北京。男性、三十岁左右、生活在深圳、从事过说唱音乐制作、邀请的嘉宾都是说唱歌手,所以他做的估计是和说唱音乐相关的播客。我个人对主播的隐私毫无兴趣,我只是想知道他是谁、做的是什么播客。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在片头一句话说清楚。这个播客如果在名字或者节目介绍里加入“说唱”或“嘻哈”之类关键词,我认为很可能就会有更高的播放量。主播有他自己的考虑,比如不想透露个人信息所以简化了自我介绍、不想将播客内容局限在说唱范围所以没加此类关键词,这些我都能理解,只不过像我这样愿意从聊天谈话中推测身份的听众恐怕不会很多。即使是我因为感兴趣在这么做,也是感觉十分疲惫的。不知道你是谁、将要说什么,又有多少人会有耐心听你说下去?


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播客开场,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建议和正反案例。还有一些小的后续或插曲,比如“Fellas家伙们”后来增加主播的文字介绍但是节目里的介绍还是很简单、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吐槽过的“硬核电台”的开场打招呼中包含的两个槽点、“夜游神”的主播是自我介绍时使用过“老处男”的标签但是在我和他的交流中我使用了这个标签似乎让他不太高兴等等,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留言和我讨论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屠龙学院

这期节目的角度挺有意思的!

猜你喜欢
子非鱼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伤,你的欢乐都属于你自己,是别人夺不走也要不去的。“子非余,焉知余之乐”。新浪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

by:全民学院

子非鱼

Gareth和朋友们的对话档案。【主播介绍】Gareth:某高校经济学助理教授

by:巨有文化

守陵人 | 子非鱼播讲

有盗墓的,自然就有守墓的,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希望各位小可爱们愿意听,我会尽量坚持更新的。

by:子非鱼1949

名人经典 | 子非鱼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懂的!

by:读书狼_既然

子非鱼课堂‖从零学写作,网文写作技巧

课程每周定期更新,课程内容来源于子非鱼全体老师以及部分引用大神观点,子非鱼写作课堂所有老师均具有多年写作以及在门户网站的编辑经验,课程经主编副主编责编共同整理完...

by:子非鱼课堂

一千零一夜丨子非鱼Life演播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地区民间故事的一部总集,书名曾译作《天方夜谭》。大文豪高尔基称这部作品是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

by:子非鱼Life

非鱼说案—中国大案要案纪实

一起起扣人心弦的大案要案,一点点易于忽视的蛛丝马迹,一个个惊险曲折的侦破过程,再现警方抓捕嫌犯的真实情境,着力弘扬公安民警舍生忘死的卫士风采!你听过的,没听过的...

by:非鱼sky

知鱼之乐|子非鱼(王东岳)著

是一本哲学笔记形式的散文集。在《知鱼之乐》一书中,子非鱼先生这样自述道:“子非鱼,生卒年月暂不可考。此人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一身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

by:一老马一

无限残说丨非鱼Hz·未名剧社丨有声剧

【内容简介】尽管生命的起源只是一种化学反应;尽管人类的存在只是记忆数据的影子;尽管灵魂究竟是什么从没有人能够说清;尽管伟大的精神也只是神经细胞跳跃的火花...

by:非鱼Hz

人类的没落 子非鱼王东岳的哲学书

人类文明目下遭遇严重考验,灾祸频发,环境污染,资源告急,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困惑、恐惧、惊疑,不免反思,这究竟是文明演进的正常波折,还是源于我们对内在规...

by:悦读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