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第四讲之7顺势而为,圣人之道

2022-09-13 23:55:3618:07 508
声音简介

顺势而为,圣人之道


  “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夫复謵不餽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介者拸画,外非誉也”,什么叫“介”?先秦时代的刑法,犯了罪的人,有的要剁腿,就称之为“介”。“拸画”是打扮,真正的被砍了脚的人,还需要穿靴子吗?还需要对靴子作修饰吗?“外非誉也”,不需要外面的这些装饰了,因为他是“介者”,这些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

  “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胥靡”,就是囚徒,犯了罪的人。平常叫一个人去登到高险之处,他不敢。但劳改犯被监狱管教干部派到水塔上去维修,敢不去吗?肯定要去的,因为他已经“遗死生也”,尤其是死刑犯,更是已置生死于度外了。一般的犯人,就像我当年在康定新都桥监狱的时候,叫你下厕所掏粪就得下厕所,叫你到冰河里面去干活,就不得不到冰河里去。如果现在让去,能去吗?如今让我到厕所去掏粪,我也不会去的。我本来就怕冷,还要到冰天雪地去干活,没有雨靴,打着赤脚下去,受得了吗?但那个时候,不得已,你非得下去不可。那个时候就把什么身体健康、卫生不卫生,全部置之度外了,环境不一样嘛。所以“胥靡登高而不惧”,平常大家都有恐高症,但身处那个位置的时候,恐高症也就没有了,“遗死生也” ,生死都不当一回事了。

  “夫复謵不餽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謵”即玩,“餽”即愧,这里作悔讲。这里说,在大道上玩得好的人,玩熟了的人,心中“不餽”,没有那些惭愧或后悔的心理,因为“忘人”,他忘掉了社会性中的种种情态。在《庄子》里,说“天”,指的就是自然性;说“人”,就是社会性。“忘人”,就是要抛弃我们的社会性,回归自然性。回归自然以后,“因以为天人矣”,你就成了自然人,不仅是社会人了。

  这里说起来,好像是复古倒退了。社会在发展之中,为什么要回归于自然呢?用佛教的话来说,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首先你要发出离心,什么意思?就是出离社会嘛。出家,离开自己的家,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古印度的沙门思想,不管是小孩、成年人,还是老人,都要出家修炼一段时间。佛教以前,古印度的婆罗门盛行,要求人人出家。沙门思想不仅仅是和尚、比丘的专利,古代印度的婆罗门都是这样,让你一个人在森林里、在山洞面过日子,完全摒绝了社会。

  现在印度还有这样的苦行者,不在社会里生活,偶尔下山来化缘,仅为讨点维持生命的食物而已。现在的印度,也是大自然萎缩,社会性膨胀,森林少了,草原也少了,到处都是人满为患。古印度只有千万人,现在印度也有十亿人了,所以苦行者还是要到城里面来化缘。印度一直有供养沙门的传统习俗,供养出家人一顿饭,哪怕是一碗清粥,也是功德无量的。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很苦,供养了出家人,自家说不定就得饿肚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功德无量了。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我们的习气就是这样,尊敬你就欢喜,欺负你就发怒。但如果达到了“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就如《道德经》里说的“宠辱不惊”,就达到了“天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无分别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对外界的荣辱是非,不喜不怒,不动于心,当然就了不起。所以,要把这个作为我们修为的目标。

  “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什么叫“出怒”?就是离开怒。通过修为,使我们离开了平庸的精神境界,就会达到“不怒”。这个“不怒”包括了喜怒哀乐一系列的精神形态。你超越了喜怒哀乐,你就不在喜怒哀乐的牢笼之中了。“则怒出于不怒矣”,你就把“怒”放逐到“不怒”的精神境界里面了。当然注释里面不是这样说的,这是我的看法。我们的喜怒哀乐超越了庸俗的境界之后,喜怒哀乐都成为我们的功用了。

  佛教里讲“以喜怒为佛事”,苏东坡曾对禅宗的契嵩禅师和天台宗的海月禅师作了一个比较,他说:“契嵩禅师常嗔人,人未尝见其笑;海月禅师常喜,人未尝见其怒。予在钱塘,亲见二人,皆跏趺而化……乃知二人以嗔喜作佛事也。”佛教的高僧,就达到了“怒出不怒”的境界。

   “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只有把我们的意念、欲性、贪嗔痴都放下,我们才能进入“无为”的境界。你进入了“无为”的境界,凡夫的种种“为”,升官发财、功名富贵之类的,就再也进入不了你的胸怀了。反过来说,以这样的境界进入社会,出入于功名富贵之中,你仍可以稳居于“无为”之中。那时,凡夫的种种作为、种种烦恼,在你这里全成了功德,成了菩提,一切所为皆成菩萨道了,这就是“则为出于无为矣”。我们看,庄子的境界实非常人所能及呀!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的日用功夫。“欲静则平气”,如果要安静下来,首先要心平气和,先把气平下来。大家知道上次毕教授来,不管他说什么,我都让他先把气平下来再说。我对他说,哪怕你能说千道万,如果自己不能把气降下来,都是空事。一定要把气降下来,让气平,气平以后自然心就得静了。

  “欲神则顺心”,如果你想要你的精神、你的智慧,达到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你的心就要顺。心不顺,总是七上八下的,烦恼多多,妄想多多,那你的精神“神”得起来吗?不行的。所以“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有为”也要适当。当然“有为”好理解,但“无为”是不是“有为”呢?“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坐在那里等死,或每天神游八极。“无为”也是有为的,“无为而无不为”嘛。老佛爷悟道以后,还是要出来讨饭,还是要出来带徒弟,还是要说法四十九年嘛。孔夫子也是周游列国,还是要讲仁义礼智信。这个是不是有为?是有为。但这个有为对孔夫子而言,也是无为。因为他一肚皮的学问,随便说说就可以了,是率性而为的,不是因有为而为,这就恰到好处,如《中庸》里说的“发而皆中节,之谓和”。

  “缘于不得已”,在孟夫子的学说里,他的学生对他说,老师,你天天在那里大谈仁义,批评这个、批评那个,魏国的国君被你批评了,齐国的国君也被你批评了,墨派的学者、杨派的学者,都被你批评了,老师你是骂遍天下呀。孟子说,我说这些,都是不得已啊!孔夫子的这套东西,儒家的这套东西,尧舜禹汤周公的这套东西如今没人料理了,要灭亡了。“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现在的明星是墨子、是杨朱,我是“不得已”才出来倡导仁义之道的,想唤醒世人啊。我们看,孟子是不得已的,孔夫子也是不得已的,所以“缘于不得已”。

  “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一切都有“不得已”,“不得已”闹革@命,“不得已”搞改革,“不得已”在这里搞一个小道场,都是“不得已”。“不得已”就叫随缘,就叫顺势,并不是说我非得要怎么怎么着,或者别出心裁,冒天下大不韪去干点什么事。“不得已”,就是缘分推着你到了这一步,推着你要这样干,这个也是圣人之道啊。

  这里就把《庚桑楚》讲完了,以后有空还可以再细说里面的机趣。我这样给大家讲讲,也是“不得已”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张真讲庄子之庚桑楚

连山先生讲《庚桑楚》简介

by:张真讲庄子

禅说庄子《庚桑楚》

平心顺气的养生秘诀

by:静定一生

顺势疗法

许多父母认为顺势疗法对他们及小孩来说是天赐的礼物,顺势制剂能很快而且有效的治疗应用而长牙的不适与急性的腹痛,让暴躁不安的小孩变回咯咯而笑的天使,顺势制剂也能减缓...

by:崇铭记

四象顺势体系课堂

这门课不是帮你分析预测趋势,而是教你落地、赚钱的具体顺势技巧,课程也并非仅一套战法,而是成体系的四套实战方法论。应对趋势不同阶段(初期、中期、后期、无趋势),老...

by:老丁说股

顺势量能波段系统

经过多年股市实战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高智博老师创立了“顺势量能波段系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股市交易方法。通过系统学习,您将掌握精准的操作技巧和...

by:A股智博

冯学成先生之《禅说庄子——庚桑楚》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

by:语默涉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