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进剧场的大家,怎么看戏?

2022-09-07 23:26:0994:55 67
所属专辑:云课堂
声音简介

在无法走进剧场的日子,如何看剧?6月13日,中间剧场艺术总监满顶走进“青睐·云课堂”,采用视频的方式,为“青睐”会员带来一堂解渴的戏剧课,满满的干货分享让大家直呼听得过瘾,收获很多戏剧新知之余,特别期待能够早些走进剧场,去体验戏剧的多元与魅力。




国内外著名艺术节相继取消


云课堂一开讲,满顶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疫情对世界戏剧环境的影响:一些著名的国际艺术节相继取消。


回望过去,离2020疫情最近的,要算每年2月、3月举办的香港国际艺术节。满顶说香港国际艺术节宣布取消的时间是在艺术节临开演前:“可以想象当时做这个决定的艰难,很多演出票都卖出去了,除了要做退票工作,一些演出的舞美器材都已经运到了香港,又不得不运回去”。


随着疫情的扩散,世界级的艺术节纷纷取消,像大家熟知的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满顶介绍说,北京的戏剧市场和欧洲市场联系紧密,以往基本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和阿维尼翁戏剧节一结束,北京的观众很快就能在舞台上看到来自这两个艺术节的作品,但是今年由于疫情,剧院恢复演出后,不会立刻能看到新作品。


在戏剧的形式上面有很多的可能性


满顶认为一个好的艺术节首先要生产自己的内容,他特别提到了出现在香港国际艺术节节目单的作品《南星》(香港翻译为《伊朗式自白》)。这部剧的作者南星·苏雷曼波尔是一位伊朗作家,他作品的特点就是每场演出要跟不同的表演者合作,而且是单场合作。演员在开场之前不能看剧本,开演之前也只能拿到一个指令。




满顶感到荣幸的是,《南星》曾在中间剧场有过多场演出,被更多人熟知的《白兔子,红兔子》也是南星·苏雷曼波尔的作品。表演者同样在开演之前不知道剧本内容,只能拿到14条指令,将近20多位演员在中间剧场参加过《白兔子,红兔子》的演出。满顶认为这对观众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戏剧体验。疫情之后剧场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他觉得这部作品更适合小剧场,“会被更多的表演者带上舞台”。




2015年“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成功举办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品味到了德国戏剧的独特。在满顶看来,德国戏剧注重对社会议题的观察,在呈现方式上的探索走在前面。他以《朱莉小姐》举例,这部作品在舞台的上方有一个屏幕,屏幕的画面来自于舞台下方实时影像的拍摄。整部作品做了一个声效设计,所有来自于这部作品的声效都是由舞台上的两个人来完成,可以理解为观众在现场看了一部60分钟的电影,同时也看到这部电影的完整拍摄过程。当时在演后谈的环节,有观众提问说这到底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戏剧作品?德国的主创团队回答说,他们并不去定义什么是电影或什么是戏剧,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呈现方式,能够去呈现这部作品,所以就使用了这种方式。满顶说:“这给我们的戏剧创作者启发,在戏剧的形式上面有很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局限在我们之前所理解的那种方式。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了解一些没有接触过的表现形式,会感受到更多的戏剧乐趣。”


满顶介绍说,艺术节是呈现各种戏剧可能性的一个平台,往往与传统剧场里观众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作品。“跟坐在剧场里看表演不一样,大家如果去过乌镇戏剧节,能看到很多街头表演,以及一些很特殊的作品在非表演空间里面的尝试。”去年中间剧场的科技艺术节做了一个在剧场外的作品,每一场大概只有七个观众可以参与体验,是在一个行走的过程中发生的戏剧故事。“他们跟随工作人员、表演者参与到一个基于《安提戈涅》的故事做的路线设计,听到的故事和表演都会在耳机中完成,是很有意思的体验。”


“青睐”会员化石问是不是只有在戏剧节才有素人表演?满顶回答说,“像这样比较特殊的表演类型,一般的制作人和剧院不太愿意冒风险去呈现,而戏剧节则给大家形成了多样化呈现的理由,这种素人表演的类型比较小众,只能在艺术节呈现。”


满顶表示,素人表演并不意味着拙劣、是一个不完整的戏剧作品。所有新的方式、新的呈现、新的可能性都来自于小剧场,当这些东西刚出来的时候,只有很少一些人能够接受,它如果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它就可以走进更大的剧场。


李建军导演的《人类简史》讲述的是个人记忆和群体记忆之间的一个关系;《大众力学》讲述了普通人的表演梦想。满顶透露疫情过后,中间剧场会和李建军导演一起做一个学术剧场项目,是基于普通人的项目。


疫情期间,“云演出”成为常态


疫情期间,“云演出”成为常态,满顶介绍了一些国家的情况。


英国国家剧院将现场演出录像,然后放在网上播放。满顶指出看影像有利有弊,益处是“它在画面的选择上很讲究,更偏向于在剧场前排中间的位置,因此能够看到更细节的表演,更清晰的画面”,弊处则是“它的画面是被选择过的,只能看到舞台上的一部分,比如说《女王召见》里的海伦·米勒,在台上两秒钟换一个造型的过程在影片里就很难看到全部”。


满顶特别强调一个概念,所有的剧院录像都称为剧院影像作品,而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录制方式比较特殊,它进行直播,相当于每天晚上这场剧院的演出,同时在欧洲很多电影院里面进行无时差的卫星直播,包括中场休息也被播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还原“在现场”的感受。


以前很多影像作品为什么没在网上分享?满顶坦言,一方面是英国国家剧院非常坚持在现场的体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版权的问题。在英国,演员的版权非常复杂,它不仅有演员的肖像权,还有导演的版权、舞美视觉的版权等等。由于之前的所有版权设定是在现场播放,放到网上就面临非常大的版权问题,这也是疫情期间很多现场作品没有办法在网上和大家见面的原因。


令剧迷开心的是,疫情之后,英国国家剧院出了一个新的品牌,一下子把很多影像作品都放出来了,“它是限时免费的,国内的发行方也是同步的,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些作品观看。”


此外,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和老维克多剧院的影像作品,大家在网上也能看到,这三个著名的英国院团都来中国现场演出过。满顶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院团的影像作品,跟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直播是不太一样的,是更偏向于录制+剪辑。因为环球莎士比亚剧院是一个露天剧场,除了天气原因,经常会有飞鸟、直升机在天空中,他们没有办法做直播,因此用多场演出剪成一个完整的片子。


满顶边放图边讲,“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相对遵从于莎士比亚的剧场呈现,但他们也做过一些很特殊的尝试,譬如说《暴风雨》就用了动态捕捉和全息投影的高科技尝试,将莎士比亚的作品跟当代做了连接。”


环球莎士比亚剧院的《哈姆雷特》来过中国,在满顶看来,它有非常强的“带圆形露天剧场表演”的场地性,当被搬进一个现代化的剧场里,这个重要体验就消失了。为什么那个时候要白天在露天剧场演出?因为在莎士比亚那个年代,蜡烛很贵,又没有发电机,所以舞台上的照明要耗费很多蜡烛,为了减少能耗,干脆就从下午开始演出,在天比较亮的时候把戏给演了。这种场景、历史的特色还在一直保持。


北京的观众可能对老维克多剧院有一些印象,八九年前凯文·史派西担任老维克多剧院的艺术总监时,《理查二世》来过国家大剧院演出,“当时一票难求。”满顶说老维克多剧院疫情期间也推出了camera品牌下的影像作品,最近能看到的一个作品名字叫《lungs》(《呼吸》),是英国剧作家邓肯的作品:“中间剧场的版本之前也有呈现,整个故事是在两个演员的对话中完成的。大家可以看看老维克多剧院版本的,通过这样的对比,看到中国人和英国人在处理这个文本上的一些区别。”




满顶还向大家推荐了由慕尼黑室内剧院和其他艺术节联合制作的《恐怖谷》,全程70分钟的表演都是由台上的机器人完成的。另一部网上观看体验非常好的作品《尹康则》是一部声音作品,故事由艺术家通过声音来完成。它在环境声的处理中有很多设计,尤其是戴耳机听的时候,声音会分左声道和右声道,里面有一个环节给满顶留下深刻印象,“走进森林,里面着火了,紧跟着就有噼里啪啦着火的声音,在耳机里面听到非常逼真的场景声效。但看到的却是演员在吃薯片,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之间有一定的错位,这些错位会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满顶表示,欧洲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剧值得走进剧场去看。在走进剧场之前,不要做很多的预设,即使呈现方式跟自己所设想得完全不一样,体验到这种不同也是好的。他感到惋惜的是,在疫情之后的两三年内,“欧美的作品可能很难像疫情之前那么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中国。”


改编国外作品面临的最核心问题

就是如何“接地气”


疫情期间,满顶还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柏林戏剧节在中国”第一次带到北京、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等待戈多》,“这部作品所讨论的生命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此时尤为有意义。”在他看来,好的作品是跟时代相关联的,观众从中总能获得一些思考,获得一些能量。他也很推崇易立明导演的中文版《等待戈多》,并且透露中间剧场计划在9月、10月演出户外版的《等待戈多》。




满顶说戏剧最重要的工作是探索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经典作品做语境的修改、背景的调整,反映当下的东西。还有一种就是直接思考当下的主题。“比如向大家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用一种比较有趣的、互动式的表演作品,表演跟垃圾分类有关的故事。”


在多年搬演国外剧本的过程中,满顶认为改编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就是要思考把它放在哪个时间、哪个地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没有办法通过翻译完全解决的,很多时候只能模糊背景,让它变得相对能够被中国观众所理解。”满顶觉得“接地气”需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分靠近观众,又不能离观众特别远。


互联网对戏剧的影响无法规避


疫情期间,让满顶感受深刻的是,互联网是戏剧人无法规避的,“节奏非常快的直播、短视频、综艺节目,使整体观众对节奏的诉求提高了,我们再做戏剧的时候也要考虑观众的这种体验。”他直言高科技元素会在一些比较新锐的作品中得以呈现,主流戏剧作品可能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大范围使用。


实际上,他已经看到有很多影像技术被用到了戏剧舞台上。德国曾做过一个尝试,两个城市的剧院同时演出同一部作品,一个是从头演到尾,一个是从尾演到头,然后两个剧院又同时将自己的画面直播给了对方。“现场观众既能看到现场的演出,同时还能看到另一个城市的剧院在演同一个作品,时间线却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在某一刹那有了一个交叉点。这其实是很有趣的体验。”


“青睐”会员询问中间剧场是否会为青年人搭建交流学习的模式?满顶表示,戏剧教育在欧洲是一个层层培养的完整链条,基础教育里会开设很多戏剧课,课本里有莎士比亚作品;走进大学,有很多社团做戏剧表演;工作之后,社区有很多小的剧院,有演出,同时还有很多工作坊。戏剧是一个综合性的体验,跟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欣赏习惯都有直接关系。


什么是好作品?满顶认为“别人说好是没有用的,自己喜欢什么才是比较重要的”。至于说如何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他的答案就是“多看戏”,他坦言自己也不是学戏剧理论出身的,过去十年,用尽可能宽的眼光,看了很多作品,“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会逐渐清楚喜欢的是什么类型,什么是好的表演。”


文/李喆   供图/满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蜢剧场

私家车107一档由王小蜢、袁小逸主演的微广播剧

by:爱唱歌的白喵喵_GS

大家小书: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大家小书”序言袁行霈“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

by:一枝灯影

人生剧场|原创广播剧场

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有声书主播,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吹拉弹奏中诉说着一段又一段他人的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人的世界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

by:五味子糖

曝诈剧场

养老诈骗,危害社会;养老反诈,刻不容缓。自今日起,推出《“曝诈”剧场》广播剧,用声音传递防范养老诈骗常识,切实增强老年群体安全防范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助力老有所...

by:中国市场监管报

怪奇剧场

欢迎大家收听马探长与驰子的「怪奇剧场」在这个系列节目中,我们会为大家讲述各种匪夷所思的奇谈、怪案。这些故事未必能有科学的解释。所以,信不信由你。

by:马探长与驰子

戏精剧场

风小晚与言迟。来自平行时空的不同小故事,他们或搞笑,或浪漫,或感人,或治愈,或虐心,欢迎收听哦,我在故事里,等你。

by:枫绾_

和声剧场

那些在我们生命里来了又走的人那些在我们周围开始又结束的故事和那些在过往岁月中渐渐模糊的自己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告别放下然后才能转身继续前行——是以为剧做个了...

by:和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