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上」:自然美与艺术美

2023-06-12 07:36:2539:22 2.8万
所属专辑:一间自己的屋子
声音简介

我很感谢有朋友在听完第一期就跑来直接跟我说,你录的不太行。
原因是在于第一期的录音里面引用了一些画作,但我没有用声音把画面很好地描述来,导致听的人不明就里,于是很难以听电台的形式理解我所要讲的内容。这还真是我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所以我会开始换一种方式。试着以电台着这样的形式可以承载的方式来谈论美。
我一直徘徊在是应该先读艺术理论,还是先尝试鉴赏艺术作品呢,其实这两者没有先后,只是要进行艺术品的鉴赏,首先要学习艺术史。可是学习艺术史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说这样的学习任务是浩繁的,而是他未必能帮助我们理解何为美,以及如何欣赏美,他只帮助我们知道构成美的要素之一,也就是艺术作品是如何表现美的。实际上学习艺术的符号。那何为美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未必看了蒙娜丽莎,就能知道何为美,以及蒙娜丽莎美在那里,即便我们知道了美在那里,也是从评论家或者史学家眼中得知的。本质上不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容易落入“人类复读机”的窘境。

所以我们首先得知道何为美。我们从黑格尔的《美学》开始读呢,并不是说这是艺术研究的好的方式,而纯粹是我个人的偏好哈。之前我录了一期《黑格尔》序言部分的诵读,可能只是方便我自己听,之后不会再录了,似乎意义不大,大家拿着书看也是一样的。至于《牛精通识读本·西方艺术新论》这本书,它的缺点是里面引用的画作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熟悉,大量引用画作也不适合通过电台的方式读。所以我们转换一种新的方式,以黑格尔的《美学》为主,因为它主要是理论嘛,不需要画面支撑,而单纯地诵读意义又不大,其他的读本借鉴程度又有限。那我就试试结合这些读本,包括《柏拉图文艺录》,跟随黑格尔《美学》,用我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开始对美这门学问的研究,如果你觉得我的理解有失偏颇,欢迎指正啊。
一位从事艺术研究的朋友对我说,理解浅薄的人走不远。这也正是我为什么会选一本看起来厚得有点吓人的书来读的原因。不甘心浅薄嘛。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会经历很多的审美活动,漂亮的女孩,好听的音乐,好看的电影,美丽的夕阳,对于这些都能给出我们自己认为美的判断。
但若是问这些美有什么根据吗?那些在你看来是美的事物,也许我不认为是美的,甚至会有人说在我看来是丑的。听起来有点像抬杠,与朋友来往,我们还不太会不这么明说。但在工作当中,尤其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是常常受到这样的评价的,说的人的目的是让你修改一下设计,以达到他们认为美的样子。
这样我们就会问了,这美有没有个定义啊,什么是美的?作为创造美的从业人员,就要来试着说说看。
在谈论美是什么,也就是美的概念之前,我们要先界定一个范围,以免大家误以为我要对一切美的事物都下一个定义。所谓美的范围,也就是黑格尔提出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艺术美也就是人类作为创作者创造出来的事物,比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和装置等等。而这两者,也就是自然美与艺术美,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里,我们只讨论艺术美。原因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都高于自然,因为唯有艺术美是由心灵生发和创造出来的。我们都看过一些摄影机拍下的大自然的壮观景象的纪录片,像《动物世界》《帝企鹅日记》《地球脉动》,这些动物、植物、太阳难道不美吗。动物也有心灵啊,野狼不一定,但我的狗和猫肯定有心灵,我也有猫,但我不确定猫有心灵,狗也是一样。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猴子比起人来说也是丑的。这是《柏拉图文艺录》大希庇阿斯篇谈论美用到的经典例子。还有后半句,再美的人比起神来说也是丑的。因为美对于动物、植物或太阳来说,都是不重要的,它们没有一个自由去追求美,而是被人看为美的标准框在里面。咬人的猎狗不是美的,女孩看强紫外线的太阳不是美的,农民看影响庄稼丰收的杂草也不是美的。我们只能将它们与其他事物放入一个必然关系中看待它们,而不能“自在自为”地看待它们。最近我发现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发生在疫情期间,有一部英国关于自然的纪录片中说,自然母亲要展开对人类的报复了,比如疫情啊天灾啊,自然不需要人类,是人类需要自然。将地球比作母亲,这不仅是对自然有孩子般的幻想,也是对于母亲角色有一定的误解,还恰好与现代人的特殊的婚姻观与家庭观符合,母亲可以选择要不要孩子,这算什么母亲?失足少女还说得过去。但其实这部电影自身的定位是给小孩看的,竟然莫名其妙大人喜欢不得了,这算不算是幼化呢。
再阐明一下啊,在美学体系当中,之所以如此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其原因是艺术美是源自于心灵的创造物也就是产品,而自然是不自由的,它被理解被观看被审美,不是作为独立自主的东西而存在。
如果你已经接受了这个观点,我们就继续往下看看。我们说高于自然,似乎还只是高低差别,有高有低很正常,有时高有时也为未可说。但其实他们之间不仅仅是量的差别,而是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且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美的事物,只有在心灵的境界下才称其为美。 心灵,也可以理解为性灵、灵魂,或者精神。当我们在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或一幅画的时候,我们很难不去揣摩画家在表达什么,他一定不会试图表达一个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与创作者,某种程度来说是同时代人。但大象的画,不是一种表达,只是按照对疼痛的肌肉记忆来满足我们过剩的想象力罢了。就自然物来说,我们并不把它当作美的事物来看待。

在朱光潜老师写的《西方美学史》中写道苏格拉底谈论何为美的时候,提到了“美是效用”的说法。什么效用呢,比如植物有药用价值,木头可以做成桌椅,石油资源的利用,但其实,效用并不是也不应该是美的目的。就如苏格拉底的例子中说的,矛在进攻的时候是美的。盾在防御的时候是美的,那美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有人说,那就看那一方是正义的了,哪一方是善的。我们站在善的那一边,正义的那一边,就不可以说是美的吗。其实这就脱离了美的目的,而换成了道德的目的,甚至有道德与美画上等号的嫌疑。


以上就是我们要界定的谈论美的范围,也就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且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心灵才涵盖一切,一切只有在涉及心灵这一的较高志趣的之下的,才真正是美的。而自然美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其实讨论什么是美的,《柏拉图文艺录》的论美篇当中,苏格拉底有不少过人的洞察力与智慧,看看他能不能给出我要的答案,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苏格拉底与希庇斯的论美篇,我们主要说说四个我认为比较核心的论点:
1.什么是美的
2.美本身是什么
3.美不是善的目的
4.美在部分,也在全体

论点1,关于什么东西是美的,当苏格拉底问大希庇阿斯美是什么,可否为美下一个定义。这里介绍下,希庇亞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不僅通曉修辭學、哲學、政治學還精通詩歌、音樂、數學、美術和雕塑。因此从对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有些傲慢的智者。他说,这是小问题。于是苏格拉底借正义之名问关于美的问。他说一切善的东西之所以上,是由于善吗?那么美的东西之所以美,也是由于美咯?
这里苏格拉底一开始就问了美与善的关系,这是论点3。但是希庇亚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歪曲了论点1,本来苏格拉底问的是什么是美的,他却回答什么是美的东西。于是他说,美就是漂亮小姐,苏格拉底没有立刻反驳他的答非所问。就继续问他,那漂亮的母马不是美的吗,神在一个预言里还称赞过它。希庇亚认为很有道理就说母马也是美的。苏格拉底又问,竖琴有没有美呢。希庇亚又回答说,是美的。苏格拉底再举例一个精心制作的汤罐美不美呢,希庇亚说,虽然这个陶罐从某方面说是美的,但比不上美丽的母马,美丽的小姐或其他真正美的东西。这里就说到了我们上文中的关于何为“真实”的问题。他认为汤罐没法跟人和马相提并论,当然这里不讨论古希腊时期的汤罐的考古价值啊,对希庇亚来说,那就是他平常喝汤用的罐子。
希庇亚认为,汤罐子和马的效用相比,当然是要差一些了。苏格拉底接着就问,那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还是丑的。这也是我们刚刚用到的典故的出处了。这里苏格拉底纠正了希庇亚,说他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照着希庇亚的学问和认识,他应该清楚,最美的汤罐比年轻小姐来说还是丑。也就是说,苏格拉底不认为,汤罐的美比不上一匹母马。原因是,汤罐是人创造的,是心灵的产品。这与黑格尔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观点是完全契合的。古希腊人信神,也就是荷马史诗中描绘的神,于是他接着说,年轻小姐比起神仙,不也像汤罐比起年轻小姐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于美的东西的排序从低到高是,母马或猴子,汤罐或竖琴,年轻小姐,神。总结下,对于什么是美的,虽然希庇亚回避了问题,但我们仍然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穷举美是什么东西是没有穷尽的,我们还是需要从美的规律中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不然就无法展开真正的对与美的认识与研究。好在,论点1提出了美的范围,那就是神之下,自然之上,就是人可以认识到美的范围。神、人、自然,是个非常重要的层级关系。


* 论点2,美本身是什么?
苏格拉底继续追问希庇亚说,如果我原先问的是什么东西是美的,那你的回答是贴切的。但我问的是美本身是什么。美是否有有一个这样的特性呢,适用于衡量所有的一切美的事物。这才是使得我们对美学进行研究的时候,有所参照。也就是美的概念是什么,或问说美有没有概念。黑格尔和苏格拉底都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先从苏格拉底的辩论开始看。

希庇亚真是个很实在的人啊,他说美就是给原本是丑的东西装饰上黄金,就得到了一种点缀,就能使得这个东西看起来是美的。

乍一听会觉得希庇亚的想法很简单很可笑,但也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其实隐约之中也在我们身边发生着,确实有人看这样的装饰是美的。比如一个人本来内心是喜欢朴实的,我们却让他穿上华丽无比的衣裳、黄金的首饰,可能让他觉得浑身不舒服,会说这不是我。到这里,就关乎到用黄金来点缀本来是丑的事物是不是合不合适的问题了。雕刻家在雕刻雅典娜女神的时候,没有用金来做他的面孔也也没有用金点缀她的手和脚,按照希庇亚的说法,要让雅典娜女神更美,就非用金不可。但雕刻师用的是象牙,她的眼睛还是云母呢,是雕刻家不懂得美的道理吗,还是说这不是美的本质,因为金放在这里装饰雕塑家认为是不合适的。于是,苏格拉底就说美是合适,是恰当。

刚才的论辩说的是美的装饰,要得当。其实说到实际使用上,也需讲究得当。
他举例了木汤匙和金汤匙的例子,金汤匙虽然美丽好看,但拿来喝汤,就烫嘴,客人想要品尝美味的热汤,就喝不成,甚至会烫伤(也许用银的好一点,至少银的可以试试有没有人给朕下毒)。所以,使用木汤匙就显得更为合适。这让我想到了金斧子和银斧子的寓言,樵夫之所以要木斧子不要金银斧子也许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就砍树这件事来说,木斧子是更为合适的,金银斧子拿来砍树就太沉了。美苏格拉底就说,那看来适合的恰当的是最美的了,美是合宜。这里是从美的效用来说的,与前面面提到的什么样的装饰是美的还不太一样,是加深了美是合适的这个论点。总结下,这里说的就是美是合适的,认为装饰的美与效用的
美,都要合宜。

题外话啊,我在读柏拉图文艺录的时候,总觉得里面每个故事都有很深的含义,也很有带入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启发很大,我们都在追求美的生活,每天都和美打交道,也希望他人看我们是美的,但却容易像希庇亚一样,有时候粗浅地认为,一切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全希腊人都尊敬,长命百岁。看来我们和希腊人的思想还挺近的,这简直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毕生所求啊。我并非说钱不好啊,而是我梦要追求的是美,而不是钱多,钱多只是原因,但不是结果,我们的追去的结果是美,对吧。当然如果有人说,我不在乎,我只要钱多,那这就不是美的目的,也不是美本身。可以说这样的追求是没有美的。那美是不是与钱多冲突了?这仍然是另一种误解,美与任何事物都不冲突,美是真实,是恰当,是美本身。离开了美,不仅仅是丑的,而且是不真实的,是非善的,也就是远离了善。那美是善吗?其实不是的,这里苏格拉底用了一个思辨的方法来说明美不是善。


* 论点3,美不是善的目的


> a)美是善吗
关于这个论点,是我认为整篇最精彩的部分,也可见苏格拉底的思辨技艺之高超。
美是善的原因吗?美与善的关系是怎样的,一般我们会反过来推论,认为善的就是美的。善这个字可以理解为道德的,良好的,与恶形成对立关系的。就有人会说,这样还不能算是美的吗。这样的当然算是美的,但不是美的原因,只是美的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两回事。结果是一种产品,而不是生产者。也可以说美与善父与子的关系,美是善的父亲。说白了就是,美也许还不自只有善这一个儿子,美不等于善,善也不等于美。假如一个要行善,他就行善。但不能说他的目的是美,他的目的显然只是行善,善是他的目的。

这么推论起来,难道是说,美还有别的可能吗,难道美还可以是不善的吗?我们再回顾下美是善的论点,苏格拉斯是这样说的,善不能就是美,美也不能就是善。善有善的目的,但不是美的目的,美是善的父亲。这么推论就可以知道,美是善的,这句话是颠倒了,应该说善是美的

美的目的不是善也不是道德,道德有道德的目的,道德是美的部分,但还不是美的整体。事实上,康德认为,人要获得自由,就先需要脱离道德的束缚。有一个公共善的衡量标准,像法律一样束缚着人,人是被迫接受这些约定俗成的道德的。而人本来追求美的善呢,却因为有法律而显得没有善了,世俗约定的善是道德的善。真正的善,应该是自由的,不需要约定,而且能做得比约定的做得更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就认为其实是因为人有自由,自由追求至高的绝对精神,也就是美学所负责一部分。

论点4,美的共性
> b)美的共性
苏格拉底又说了另外一个论据:假如我们说,凡是产生快感的就是美的,我们有理由说这是不对的吗?注意啊,这里单单指的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而快感这个词可以理解为稍纵即逝的感觉,可以说是愉快,是个中性词,没有贬低的意思。
什么样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呢,举个例子,美的人、颜色、图画和雕塑就是通过视觉获得快感的。而好听的声音、音乐、故事、诵读的诗文则是从听觉获得的快感。苏格拉底先是给希庇亚挖了个坑哈,他说你看,美是不是通过眼睛和耳朵获得的感受呢,事实上我们稍微想一下,觉得挺对的,不用眼睛怎么看见画面,不用耳朵怎么听到声音呢。大多数的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还真是如此。那么美就是只能通过视觉和听觉才能体会到,也就是说视觉的和听觉能产生快感,其他的就不能产生快感,也就不是美的。比如什么味觉,身体感觉,或是抽象的制度,某种祭祀活动照这么说,因为这些不是纯粹视觉的的快感,所以都不算做是美的。听到这里,我们都要又点怀疑了,难道味觉和身体的感觉,制度和祭祀都不能算是美的吗?美到底是什么,只能视觉和听觉来获得美的感受吗?好像美只限于实在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不算是美了?当然不是的。恰好相反,我认为苏格拉底其实在说,美不只是在视觉和听觉之中。原文是这样:在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中,美并不由于这两种快感中某一种所特有;而两种合在一起所没有的性质,它也不由于这两种合在一起所共有。听起来很绕啊,我来梳理一下,我认为苏格拉底借用视觉听觉来的其实是“想象”这个东西。人有想象力才有创造一切事物的能力,艺术创造也是如此。

我总结下,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两个问题,第一,美是善的吗?前面我们已经终结了。第二,美是视觉和听觉获得快感来的吗?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一个结论:美在部分,也在全体。全体是双,部分可以成双也可以不成双。

这里双是什么意思呢,双就是视觉和听觉的,我们能否想象这样的一种东西。它既是眼睛看见的,也是耳朵听到的,比如戏剧,你能看见也能听见,看见和听见是一体的。盲人看戏,和聋子看戏都缺了点什么。电影也是一样,那就要反驳了,默片时代,电影就不美了吗?当然不是,苏格拉底不是在指戏剧,也不是在指电影,而是在问,视觉和听觉它们有没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才是美的核心,在黑格尔美学中,把这个共性叫做意蕴。意义的意,蕴含的蕴。举个例子,我们看一幅画,画是形式,有画布有颜色画中还有美丽的女人,但这些只是眼睛看到的,是材料。美不只在眼睛看到的这些材料当中,而在材料之外,画布之外,我们可以称为意蕴的部分,由心灵创造出来的产品。被画的女人模特也是材料,画家如何看待这个女人的美,心灵就获得了何种创造力。而艺术作品就是这样的心灵的再产生,又画家对于女人的美的感受表达在画布上。我们可以说画作是心灵的再生品。所以我们对于画的感受,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上了。而是寻找我们与画家的的产品说产生的心灵感受,也就是意蕴的部分。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而且是人的生命的更高体现。这是我对苏格拉底所说的共同性质的理解。
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这句话:美在部分,也在全体。眼睛的确获得了视觉享受,听觉也是,但美不只是在这两者之间,而是在全体,也是共性,就是意蕴中。

回到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之所以这个范围界定是重要的,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实是研究以人的学科,它不是用于研究自然,虽然自然美也是实在的,且我们能从自然物获得美的感受,但这样获得,还是以人所能理解的范围获得。我们所能看见的听见的,都是有限的。即便是画出一摸一样的树叶,我们也不能说,我们知道树叶,也许树叶未必是绿色的,只是人看是绿色的。脱离了人的眼睛和耳朵,自然是什么模样就要问问神。说的玄乎一点是不是三维空间都未可知。所以美学有其自身的范围,美学可说仅仅是研究艺术美的学问。
我还认为艺术美,是在肯定人的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人区别于自然所具有心灵的威力,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心灵威力以实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也许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是自由的。

接着我又从苏格拉底对于美学的论辩中窥探到,美在古希腊时期如何被看待的,论点1:什么是美的,可以说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比较,以及对神的存在肯定。论点2:美本身是什么,从美的装饰与美的效用两方面来说明,美是合适,是恰当。论点3:美不是善的目的,其实是对美是善的回应,从原因与结果来看美与善的关系,可以总结说,善有善的目的,美有美的目的,美与善是不同的。论点4:美在部分,也在整体。如果说美是视觉和听觉带来的快感的话,美就只能是视听结合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单纯就某一种感受都可以获得美。也就是说,美不是从视听觉获得的。美是共性,在视听之外的意蕴当中。

以上是我对于黑格尔美学全书序论第一部分,美学的范围和地位的解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暴力鳥

理解了一点别人理解的美哈

暴力鳥

边听还有文字看,挺好的,不然干吧吧的听会好累

猜你喜欢
黑格尔 黑格尔学述|AI电子书

【内容简介】《黑格尔黑格尔学述》收贺麟于1930年代编译的近代西方新黑格尔主义者的经典黑格尔研究——尔德的《黑格尔》与鲁一士的《黑格尔学述》,二书均能将黑格尔学...

by:世纪文景电子书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凝练阐述现代社会严重缺失的美学的传统意义。天生深邃的黑格尔以文化深度潜水的姿态。探索生命、宇宙、人的行为的基本面目。他构建的哲学体系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是由...

by:睿朵爸爸

自然哲学|黑格尔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产物。当时,物理学正处于克服接触论和化学论这类最初的电学理论,为建立电磁学、电动力学和电化学奠定基础的...

by:YD工作室

黑格尔《美学》音乐美学部分讲座

黑格尔《美学》音乐美学部分讲座【10集】(孙佳宾:吉林艺术学院)

by:弹贝斯的老高

黑格尔《小逻辑》

《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

by:王廷志_4o

《逻辑学》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

by:折木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