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中」:艺术美的科学研究方式

2023-06-12 07:36:0943:37 2.3万
所属专辑:一间自己的屋子
声音简介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黑格尔美学全书序论的第二第三部,美的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与艺术美的概念。


美和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式


在上一期说到,我想开始艺术学习,要么学习艺术史,以便熟悉艺术品,要么进行美的哲学研究,能对美有抽象的认识。二者分别对应以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以以理念为研究的出发点。也就分别是科学研究的两面。


1.

首先说说经验式研究方式是什么样的

经验式研究,需从各个时代去了解专门的艺术品的历史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绝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爱好者,所谓博古通今。艺术又分为各门类艺术,比如绘画、雕塑、诗歌、文学、建筑、装置等等,不仅要有很好的记忆力,重要的是融会贯通,能进行鉴赏和比较。


讲艺术品归入历史演近的背景之下,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学术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汇集和挑选,形成基本的标准和法则,也就逐渐形成了各艺术门类的理论。


比如音乐学,主要分为三大领域,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及系统音乐学。其中历史音乐学是研究音乐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二民族音乐学,原是叫比较音乐学,研究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与民族文化脉络的关系为主。第三领域系统音乐学,则是与各中不同立论角度获得与音乐的结合的研究。,比如音乐美学、音乐生理学、音乐教育学,电子音乐学等等。


在单一门类中进行的科学研究,对于艺术来说,还只是一小部分,比如音乐美学,因学科的单一性,而将美学限制在较为狭小的范围之内。我常听人说,美感是后天培养的,要具备审美能力就要多看,最好了解一些创作者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实际上这很容易产生“鉴赏家”,按照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事物的眼光去了解作品,只关注艺术的表面而不深入内里,作为观众倒没什么要紧,但作为一名野生研究者,是不止于此的。若是未能真正深入艺术的内在与真实的部分,是有些遗憾的。


也就是对于艺术美的定义的问题。黑格尔给出了这样几个例子,可以略略对与美的理念或说概念有些了解。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美与善的关系,苏格拉底说美不能就是善,善也不能就是美,这里的善是我认为是道德善。另外一种善的诠释是希尔特提出的“美就是完善”。完善就是符合目的,符合自然或艺术按照一个事物的种类去造成事物时所悬的目的。要符合目的,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就需要不断地追求完善,剔除可能会干扰或不属于那个目的动作、姿态、情景、色彩、光影、表现、对比关系等等,以达到某种妥帖和切实,也就需要对于这些“特性”有精确的把握。以话剧来说,演员在台上的每一个表演的动作、神情,为要表达剧本的意涵,都需得恰如其分地进行。多余的动作,不必要的神情,过分或达不到的,都统统不要。这就是艺术可以无限趋于完善的原因,也就是美的目的。特性的精确把握,在一部艺术作品当中,不论是绘画还是戏剧,都须得具备。这让人想到是木偶戏,有点过于一板一眼了,这样只能作出一般的艺术作品吧,未必就是好的艺术作品,木偶也恰如其分地表达着动作、神情。其实木偶戏,还可以说漫画,都在过分地表现着特性。我可以举例说说,如果没有台词,我们可以看动漫吗,但我们却都可以欣赏默剧。其中的差别是,漫画的特性是过分的也是单一的,比如表现悲伤,需借助眼泪或扭曲的面部再或者撕心裂肺的吼叫,而艺术美当中,则是极力克制着用尽量少的特性和不经意流露的神情来表现悲伤。大哭大喊,把眼泪画的硕大,生怕悲伤的分量被看轻,其实是丑陋的,属于夸大和滥用了的特性,它失真了。


也许有人会说,游戏就不失真,且真实程度甚至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可以带上VR,站在古希腊时期的城墙之上,俯瞰整个希腊城邦,做一个希腊人。关于这点我不想过多解释,因为对于一个假的东西,我们说它是真的,已经是很可笑了。就比如,若是没有任务和奖励,一款游戏就根本进行不下去。古希腊时期的文明成果不在游戏里,而在理念中。NPC只有有限的动作,城邦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卖兵器的根本不在乎今天收益如何,任务是怕你没事可做,你也不为成为一名自由民而争斗,更不关心僭主新颁布的法令,而最不需要担心的是生计问题,还是失真了。常听人说,如果我什么都不用做就好了,就像游戏那样活着,不愁吃穿,任意妄为,逃离一切束缚,就获得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就等于脱离了真实,就像在《黑客帝国》里吃了一块虚拟牛排。




用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美是不是就是美本身呢,这在上一期当中我们也说到了。可以说那还只是停留在获得美的特征,而内在也是艺术获得如此高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称之为“意蕴”的东西。这在上一期也略略说到了。




假如我们面对这样一件艺术作品,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的部分,也就是外在的因素,而后我们试着领会艺术品说要传达的内容,也就是意蕴,我们得以判断是不是对我们有价值的部分。就像伊索寓言那样,故事之外,隐含其中的教训就是意蕴。艺术品因为有其意蕴在内,才不至于让我们陷入所谓的细节,比如线条、光影、色彩、姿势、表现手法、材料甚至是单纯技巧都不能构成艺术美的真正要素。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可以站在一幅画的面前,欣赏它,而不必翻看史学家的著作或是听听画家的创作意图,也不必拿着尺子度量是否符合某一构图原则。画家竭尽所能表现的是艺术品的内在生气,灵魂,也就是意蕴的部分。


以上说明了艺术美的两个要素,一是内容,二是意蕴。以及希尔特提出“美的目的是完善”,似乎让人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案。有了这两点,就可以放心地欣赏地欣赏艺术作品,也就有了认识的基础。以上的艺术鉴赏的理论与实践规则,很快,他们就被抛弃了。这是由于德国出现了伟大的天才,歌德。我们来欣赏一首他的诗歌。


——————


〈人類的極限〉約翰·沃夫岡·馮·歌德;鄭芳雄譯


當太古


聖父


用穩健的手從翻滾的雲端


向大地散發


祝福的閃光,


我願親吻

他的衣角,

內心滿懷著

童年的敬畏,


因為無人

可與眾神

一較長短。


當人向上升起

並以頭頂

觸摸星辰,

不穩的腳底

即無處貼附,

風雲隨即

與他起舞。


當他以結實

強壯的筋骨

站在穩固

恆久的大地

他的高度

即連橡樹

或葡萄藤

都比不上。


何以區分

諸神與人類?

在於無數波濤

在祂們面前滾動,

是一條永恆的河流:

一旦波濤舉起我們、

吞噬我們,

我們就沉沒。


一個小圈圈

限制住我們的生命。

所以無數代的人類

不斷地串連,

串成生命

無盡的鏈環。

——————————————

除了强调对艺术的心灵感受的部分还保留着,其他的原则和理论都显得有些陈腐和呆板了。人们肯定了艺术属于天才的创作,没有现成规律可循,好似它是有生命的,也就是带来浪漫艺术的兴起。苏格拉底对于诗歌的赞扬是这样形容的。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苏格拉底形容那是受到一种狂迷支配,诗歌的创作就像是在酿蜜一般。


由此可见,以经验作为研究的第一个方式,它总是以*个别作品*出发的,不断更新递进的过程,尤其是以天才般的艺术作品为主。


2.

另一种研究方式和上述经验式研究基本是相对立的。也就是以理念来认识美,深入美本身。首先说到柏拉图的美学理念,上一期我们已经谈论到了的在《柏拉图文艺录》当中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也就是美本身是什么。既然是思考美的本质,美的概念出发,也就是从哲学思辨通达人对于美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对概念思考进入意识,其实是很抽象地理解美,他没有指向一个实在物。


3.

黑格尔美学,这是将经验与理念的研究相结合,构成美的哲学概念的真正性质,也就是形而上学的普遍性与现实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统一。怎么理解呢,我说下我的看法,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里总会说到对立和统一,比如经验与理念的对立,要么艺术就以研究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为主,形成理论与经验原则,当这么做,就会陷入新的更伟大作品推翻旧有理论的困境,比如天才之作就基本上推翻了意蕴与特性说。与之对立的理念说,这是空洞的抽象的概念美,也就是形而上的理想美。那解决办法就是二者的结合,也就是统一。


艺术美的概念


不单单是美学,其他学科也都是这么研究的,研究什么对象,存不存在;以及这对象究竟是什么。只是单单美学,需要解释半天,比如科学里,就根本不解释太阳存不存在的问题,一望便知。那就来继续看看,艺术美到底存不存在,以及是什么的问题。


也许会感到困惑,美当然存在了,不然艺术作品给我来带的美的感受是什么?伟大的艺术作品不就成了彻底的艺术市场化和无用的热情吗?或者说得温和点,艺术品是真的,只是要把艺术概念化,研究艺术将其理论化就听着很可笑。毕竟观看艺术品是很人的主观感受啊,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最好不要过多的交流,因为那是纯然主观的,没法交流。每个人见识和感受还不一样,理解也不同。要是存在有美的理论,我也不感兴趣。艺术作品是真的,但艺术美的理念就未必了。所以要想开展概念的研究,就得先证明概念为真。这个真是很扎实地建立在以艺术品为真的基础之上的。


关于艺术品为真的观念,黑格尔将其分为三点。


1.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


2.它基本是为人而作的,而且是诉之于人的感官,多少是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


3.它本身有一个目的。




* 第1点


艺术作品是人的活动的产品。就比如说绘画, 既然是人有意识创作的,那我理解他那个创作的意图不就可以再创作出一样好的作品吗,甚至我的技巧还更为熟练,不会输他。我在学画画的时候,确实就是做这样的事啊,拿着莫奈的画作的印刷品进行临摹。但这里说的不是临摹,而是摹仿,而是我获得了莫奈的印象派画作的特点,比如他画的人物看起来具有一瞬间被捕捉下来的感觉,光影交错,与环境形成诗歌般的轻盈,快活。按着这样的认识,我就能画出一样的画作来,正好我绘画技艺还很娴熟的话。但显然,是不可取的。好像支配我创作并不是强烈的心灵感受,而是流于形式的追求。


另一种极端是认为,创作靠的是天才般的禀赋,强调才能的自然方面。似乎天才的创作过程真就是一种进入迷狂的状态,所谓酒神的力量。还真有人靠酒精甚至毒品来获得这样的状态吧。比如音乐,一些人在幼年时期就展示出了音乐的天赋,创作出不错的音乐作品。但诗却不同,他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须得带着实际生活的痕迹,通过丰富化深湛化,然后天才才可以创造出成熟的、内容丰富的、完善的作品。


关于艺术品不是自然的产物,且高于自然的看法,也许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认为人是无法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产品。就像自然是神创造的,自然的奥秘是无人可以知晓的,艺术只是在摹仿自然。


作为一名基督徒,在我看来就是道神学题。神创造了自然,不也创造了人吗,将人的活动与自然二者对立起来其实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灵的产品,相比较自然所形成的产生的东西,显然是更能彰显神性的。


有人说艺术品看起来只是颜料,石头,木头或画布做成的,怎么会高于自然,从物质构成来说,是表面没有生气的无机物,与有生命的有机物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诗歌也是如此,看起来也不过就是文字组合而成的语言游戏而已。当不论是材料还是文字,都只是外在的面孔,艺术有千百副面孔,却不足以构成艺术作的美,只有从心灵生发出来,也仍然心灵土壤里舒展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符合心灵的创造品,才称得上是艺术作品。


例如一幅风景画(By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是艺术家注入情感与见识在他所见的现实场景并描绘出来的,出自心灵的艺术品就要高于本来的现实,也就是自然风景。即便是摄影作品也是如此,单有相机的机械记录并不具有影响的解读价值,而是艺术家借以摄影的形式将心灵的感受影像化的产物。


所以关于第一个论点,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可以总结说,人需要通过创造来看见自己,比如孩童向水中仍石子,然后看见石子在水中漾开涟漪,以惊奇眼光看待涟漪,认为那是自己的杰作。艺术家也是一样,艺术品是将内在于心灵的事物外化的结果,得到观看,就获得了心灵自由的需要。不同于自然的产物,比如形成上传,结出果子都不能算作是心灵或意志的产物,只是顺其自然,说白了,是没有自由可言的。但如果有人要把海啸火山喷说成是自然有意识这么做,为的是消灭人这种糟糕的生物,黑格尔没料到人会产生这种想法,所以也没有正面回答。


* 第二个论点


艺术作品作为诉之于人的感官的,从感性世界吸收源泉的作品。


上一期也说到了这点,关于苏格拉底说美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快感,且这两者是最为纯粹的获得美的快感,也可以说艺术美在于引起情感的共鸣。那是不是所有引起的情感的都是美的呢,恐惧,焦虑,忧虑和惊恐,有没有限制什么是适合艺术表达的。是不是只有崇高的情感才是合适的呢,比如正义感,道德情操,宗教式的情感。事实上黑格尔认为,这些只是形式的情感,仍然仅仅是主观的感受。宗白华老先生在《美学散步》中也说明了同样的观点。他以古希腊时期的雕像《拉奥孔》为例,雕像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的故事,史詩中寫道他在特洛伊戰爭最後階段的 木馬計 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 希臘人留下的木馬,指出這會給特洛伊帶來災難,但雅典娜派出海蛇絞殺了他和他的兒子,希臘人的木馬計也順利進行。这座名为拉奥孔的雕像刻画了父子三人被蛇缠住的一瞬间,雕塑家是从诗文中获得的创作题材,诗人维吉尔曾在史诗中写道这一景象,描述拉奥孔痛极狂吼,声震三里,但我们见到的雕像却只是微微张口,敛声叹息着并不是狂吼,全部雕像给人的印象是极大的苦痛中保持着镇定、静穆。雕刻家这样处理面部表情的用意仅仅在于,嘴张太大就失去美感,在艺术创作中不被允许这么做。


这让雕像仿佛获得了新的生机,使它有了强力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这并非是因为屈就于创作美的技巧,而恰好造就的结果,乃是这位巨匠在假定的肉体的巨大痛苦之下企图实现最高的美。


从这件艺术品当中可印证的是,艺术作品之所以是艺术作品,不在于它一般能引起的情感共鸣,而在于它是美的。人们若是试图从美当中获得某种直接的情感,怕是要有几分失望。也即是说,鉴赏这幅作品,若是仅从感官也就是视觉,或是借着感觉和思考,而不是完整的理性与活泼的心灵就显得有些行不通。单纯的看,单纯的听被认为是一种娱乐的单纯的低级的掌握艺术美的方式。




艺术创作是不是在以个体视角看待事物,是否从事物的个体性出发呢。也就描绘的对象是否越突出越独特甚至有排他性,就越是好的创作视角呢。比如画家要画一个人,是不是就盯着这个人的独特之处,将其描绘出来,以达到占为己有,满足自己欣赏与观看的目的呢。这是艺术品所追求的吗,其实不是的。若是看见了一朵颜色奇异的花朵,将它描绘出来,并不算是艺术。原因是这是一种个人的欲望的冲动,并不产生启发,只是注意到了对象外表,而摒弃了心灵的部分。不存在独一无二的心灵,普遍性和理性原则就像寓言一般,你能想象一个不能产生共鸣的寓言吗。只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创作者因此也失去了一种意志的自由。


这一个论点还解答了我上一期的疑惑,也就是在苏格拉底论美篇中,他说到仅仅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者获得的认识性的感觉是美的,其他的嗅觉、味觉、触觉都只涉及单纯的物质和感官直接接触,这三种感觉与艺术品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要避免这样的单纯感官的关系。那从视听获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视听其实是一种有局限地从事物的外表获得事物本身感性特点的方式。也就是说,性灵之美通过有意识地描摹出有形的外表,才使我们看见它,以一种感性的外表呈现出来。比如《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我们看见了画里女人的模样,同时从姿态与神情中流露出心灵之美。只得以这样看似有限的方式,才能呈现出具有心灵的艺术美。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不是直接的感官的接触,强调心灵的内容部分。也不是个体对个体的吞噬欲望,比如孩童的口癖期,他会把一切喜欢的东西都放进嘴里。艺术家的创造与想象是需具备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胸襟,用感性的形象创造事物,以满足人心灵的最高旨趣。




* 第三个论点,艺术的目的


其实只是对前一个论点的进行归纳和再深入的探讨,也是真是转向艺术美的真正概念。当人在创造艺术品的时候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旨趣呢?


一种说法认为,艺术美是在摹仿自然,我们看过古典主义时期或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他们将对象描绘得十分逼真,好似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对自然淋漓尽致的刻画。尤其是人物和肖像画,在这一点上获得巨大成功。至于之后的结构主义,抽象派,印象派、极简主义、达达主义似乎就叫人摸不着头脑,因为画得不像了,看不懂就干脆不看,不接受。那就试着回到美学概念中来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我们以为的那般怪诞。


将事物以现实生活中原本的样子照搬进画面里,这种复制可以说是多余的,因为这么做并没有产生新的东西,相反还被看作是对生活的冒充。


有人会说,追求画的逼真,为什么不拿相机直接拍一张呢。这样的绘画就变成一种徒有其表的形式。画一条鱼,有人说画的极好,像真的一样,猫看见都要凑上前去闻一闻。但只能说这是达到娱乐性的欺骗效果的艺术,是不值得赞赏的,是庸俗的效果,将这样的艺术品捧为最高成就的人,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画家没有给鱼赋予心灵,仅仅是呈现了鱼的尸体而已。有一种对于声音的摹仿,叫做口技,尤其是摹仿鸟鸣声,十分传神,但那只是一种把戏,变着法子讨人欢喜而已,久了就让人腻味,所以艺人就学了很多种鸟叫,我们称赞的也只是技巧了得,并不收获什么启发。有人曾在亚历山大面前献技,将豆子仍出并穿过一个小孔,亚历山大为了酬劳他空洞无用的把戏,就赏赐了他一袋豆子。可见,靠单纯的摹仿,艺术总是不能和自然竞争的,再逼真的摹仿分,也因为其空洞与贫乏而只可供娱乐之用。




因此,需要进一步追问,艺术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要表现这样的内容,目的何在?推进到这里,大家应该会产生一些自己的答案了。比较流行的见解是,艺术的目的嘛,唤醒各种本来沉睡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他们活跃起来,把心填满。或者更有修养的人更看重的东西,比如威严、高贵的品质;或者起到一些警示教育的作用,善与恶对立、邪恶与罪、不幸与灾难;最后当然还要达到赏心悦目的,让人沉醉其中,获得欢乐,情绪得到满足。音乐好像还尤其有这样的效用。创造一种情景,一种生活的样貌,就像游戏那样,单单构筑现实的外形,让我们亲身经历愤怒、痛苦、焦虑、恐惧、爱、惊叹、荣誉之类的情绪,这一切的对情感的激发,身体所获得得体验,都只是依靠幻相引起的。这的确让艺术的技术看起来很有威力,但这些都还不是艺术的确切目的,都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制造幻相的技巧,虽然还没有达到艺术的目的,但是达到了不少人追求娱乐的目的,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它既可以强化心灵,把人引向最高尚的地方,也可以弱化心灵,将人引向最淫荡最自私的情欲当中。


一方面,艺术要靠形式得以呈现给知觉和情感;另一方面形式本身是空洞的一般的;幻相就是这样的无奈的产物,他激发和巩固人的情感,与艺术的目的形成对立关系,也就造成各种情绪与情欲之间的矛盾,让人昏头转向,甚至怀疑艺术的目的是否虚假。这就迫使艺术要寻找一个更高的更普遍的目的,并且实现这个目的,这就需要一个较高的实体性的目的。也就是实在物的目的。




可是道路曲折,艺术被引向了一个新的歧途。艺术有了让人悔过自新的效用,它能净化情欲,告诫人,训导人,给人以善的启发。最高目的就是道德的提高,令人获得高尚的涵养,缓解冲动。艺术使人获得真正的道德的善。艺术的目的被窄化为教义,已经不再是娱乐消遣式的幻相了,变为一种服务于教育为目的的手段。这是另一种极端,好似艺术本来没有自己的目的,从而使它有了这样的或那样的目的,不是仅供娱乐消遣的游戏,就是单纯的教训的手段。


不得不承认,人们是很容易沉溺在这样的欢愉和受教的情景中的。烂俗的电影,为育人育德而生的电视剧,让人萌生情欲的画面,抑或是为驯服人的欲望而创作的禁欲主题,其本质还是在探讨在此无关紧要的事。


黑格尔从根本山批判了艺术以道德为目的的说法。他说,一个德行好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道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的呢,道德也有尽责的意义在内,遵循道德,尽到某种责任,本身就是规定人意志的律法,律法何来呢,是人为自己立的法,人决定要遵循的这样的道德准则,建立的人当然有责任按照他建立的道理去完成它。也就是人本着对于道德追求,而限制自己,将其视为生活的准绳,言行上符合它立下的准则。也就是人有内在的良知,有意志的自由。听起来不就是康德的道德律嘛。但他接着反驳说,这样的道德律与自然、感性的冲动、自私的情欲是直接对立的。在这对立中,又互相否定对方。我想起做善事的人,常常过分地炫耀自己的善功的行为,甚至将善举转化为其他利益,抑或是将善的行为当作是换取天堂的门票,其实内心并没有真正的信念。人因此就进入了灵肉交战的状态。这还是苏格拉底论美的观点了, 认为善有善的目的。艺术有另外的目的,也就是追求以感性形象显现真实,以达到所谓和解的目的,也即是黑格尔认为,只有将其显现出来,才实现了二者统一。二者指的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的统一。


心灵与自然,肉体与灵魂,情绪欲望与意志自由的矛盾中,他认为艺术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也就是将其显现出来。


接下来就是他的艺术美概念的核心思想,他先是指出康德哲学的缺陷。可能对于收听博客的听众对康德未必熟悉啊我就试着介绍下他的思想。


我们刚才说到了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心灵当然就是我们的感性愿望,比如人内心是想要做一个无过之人的,但总还是会有嫉妒、纷争、恼怒、怨恨等等,这是属于自然的部分,也就是不受我们控制,每个人都会放下这些过错,但你要说我们内心是不愿意的。这就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康德就认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对立是固定不变的。他的解决办法就是人首先认识到这种对立,然后通过人应该怎么做,也就是以实践理性的方式消解这样的对立。


我们看到有人受苦就要去帮他,可是帮他会让我财产和自由受损失,我还是不顾一切帮助了他,即便灾难厄运因此会找上门来。这么做就很符合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也就是人认识到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且符合心灵旨趣,无条件就改这么做,这就是人可以不顾现实利益而关心和爱他人,将合乎道德的事作为最高原则。大家都这么做,对立矛盾也就解除了,但我也感觉到不太可能,这样的人很少见也很单纯,甚至很傻。黑格尔就说,这种解决矛盾的和解方式在无限未来才可以实现。黑格尔还是在追求一个自在自为的真实,而不是靠人的主观。这里艺术就像是人的矛盾与对立的产物,普遍与特殊,目的与手段,概念和对象都是互相融贯的。而艺术因为其是自在自为的事物,就具有了特殊性,而同时艺术又取材于事物的普遍性的概念,因此而达到统一的目的,其实是集两者为一体,就像它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正面和反面,却又合二为一。


在指出了所谓的康德的哲学缺陷之后,黑格尔的艺术美概念的核心思想才呈现出来,也就是体现在他对席勒、文克尔曼、谢林的肯定。


康德对于普遍性与特殊性,概念与对象,目的与手段的对立面的统一是肯定的,只是他认为康德的缺点是认为对立面的统一问题,只能在思想中完成,所以是纯粹主观的,而黑格尔则主张说,统一不是在人的思想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才既包含主观也具有了客观性。也就是思想与存在的统一。艺术美就是这样的概念与对象统一的实在物。歌德的诗歌,席勒的戏剧都是在于呈现出来了,而实现了这一思想与存在的统一。


席勒有一本书叫《美感教育书简》之中说到,每一个人都有本领实现理想的人生。这种来自艺术美对于真实人性的关怀,不得不说,若是真的实现了,也还挺好的。从目前来看,显然只是处在于艺术家们的狂想之中。


艺术美的概念就说到这里。

下一期节目“关于艺术美的理念的呈现形式,也就是各类题材的划分,浪漫艺术啊、雕塑建筑音乐等”将在下周同一时间与大家分享,感谢你花时间来收听我的节目,下周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黑格尔 黑格尔学述|AI电子书

【内容简介】《黑格尔黑格尔学述》收贺麟于1930年代编译的近代西方新黑格尔主义者的经典黑格尔研究——尔德的《黑格尔》与鲁一士的《黑格尔学述》,二书均能将黑格尔学...

by:世纪文景电子书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凝练阐述现代社会严重缺失的美学的传统意义。天生深邃的黑格尔以文化深度潜水的姿态。探索生命、宇宙、人的行为的基本面目。他构建的哲学体系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是由...

by:睿朵爸爸

黑格尔《美学》音乐美学部分讲座

黑格尔《美学》音乐美学部分讲座【10集】(孙佳宾:吉林艺术学院)

by:弹贝斯的老高

《逻辑学》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

by:折木望月

黑格尔《小逻辑》

《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

by:王廷志_4o

黑格尔《小逻辑》

《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绝对理...

by:同温层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