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背诵条文398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9-262条)

2020-07-28 23:24:0822:58 8722
声音简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9-262条)字数太多,后面不全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ji二声)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ji二声)然汗出,此欲作固瘕(jia三声),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xi一声)然发狂,濈(ji二声)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yue三声)。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dan四声)。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
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
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kui四声)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yue三声)。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yue三声),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
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
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平常心是道2019

话说读的是哪个版本?怎么好多和宋本不一样?

杏林独舞

话说读的是哪个版本?怎么好多和宋本不一样?

琳琳776

主播有qq吗?我想加你深入交流

国医陈俊 回复 @琳琳776

179045709

猜你喜欢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条纹背诵版,一天十条,反复听,假以时日自然就会背了。伤寒论条文背诵版,适合所有想要背诵伤寒论的朋友们,背诵条文是学习《伤寒论》的第一步,为我们今后学习《伤...

by:张子菡

《伤寒论》条文背诵

欢迎小伙伴们前来共同打卡!!每日背诵伤寒论条文,共398条。每日10条新条文,加复盘!争取寒假拿下条文熟记。冲冲冲

by:大头丸子猪

伤寒论 条文

背诵要求,开始灌耳音

by:嘉木通怀

《伤寒论》条文背诵(398条)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一级条文398条。

by:大冷咖

《伤寒论》必学条文背诵

《伤寒论》背诵第一课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by:极简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