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中的名方”——补中益气汤

2023-07-13 22:00:4830:08 27.8万
声音简介

(《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

 

上件药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炙甘草(三分)。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

 

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

 

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华阴者)。

 

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如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内经》所说少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云: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痛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

 

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门冬(去心,二分或三分)。

 

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

 

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芪、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证,列于下:

 

《调经论》云: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曰寒中。

 

先病热中证者,冲脉之火附二阴之里,传之督脉。督脉者,第二十一椎下长强穴是也,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马,其势不可遏。太阳寒气细细如线,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于胸中。手太阳者,丙,热气也。足膀胱者,壬,寒气也。壬能克丙,寒热逆于胸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不能交入膀胱经者,故十二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能令母实。手阳明大肠经,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

 

《黄帝针经》: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若见此病中一证,皆大寒,禁用诸甘、酸药,上已明之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慢慢慢慢生活

脾胃受伤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饮食失节

听友505964847

相火,以古人命名之严谨,以及崇阳抑阴的传统,这个火应该归属于邪气,否则大可以用阳这个词

1399938fzya

感恩分享

猜你喜欢
经方中药学

书籍信息:经方中药学内容重点:汉传中医将经方中药按寒、热、温、凉、平五气分类,再按本经上、中、下三品分类。收录206味中药主的气味、功能与效用、临床应用、用量用...

by:梁勇Andy

经方中医用经方药

经方中医,用药精当,讲究一药多用,当应则用,追求的最大疗效

by:杨海波古中医看病经验

试音甲方中书音频

本专辑展示的是通过甲方三次审核的试音音频,给各位小白伙伴予以借鉴

by:壹声故事汇

带背西方中世纪音乐史

中世纪考点多,重点关注格里高利圣咏与复调音乐发展

by:聚音音乐考研漫漫老师

德慧堂汉方中医研究院的专辑

中医有着和西医完全不同的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因人而异。肾为先天之本,它既能接受其他脏腑转输的精气而加以储藏,也可以向其他脏腑输送精气,肾气的盛衰与人体的生长...

by:听友21990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