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78期:余生,去靠近一个正能量的人

2020-09-15 08:30:0112:35 3804
声音简介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以磅礴之姿,冲破重重险阻,一路向前。


这种强大生命力的一大来源,便是我们璀璨的优秀思想文化。


追古溯今,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早已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


其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是典型之一。


他饱经忧患,却以顽强的意志写下超千万字的哲学书稿;以卓越的哲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王夫之的思想是如何生发、变化而至成熟的。




苦学

 

明朝万历年间,王夫之出生于湖南衡阳。

 

他的家庭田少地薄,连粥有时都喝不上。

 

不只他们一家这样,那个时候大多数的湖南百姓都是如此。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王夫之出生5年前,福王朱常洵要到河南当王爷,万历皇帝豪爽地赐给他两万顷田地。


但河南田地不足,就从别的地方补上,其中就有湖南。

 

皇帝带头侵占百姓土地,王公贵族、土豪劣绅便上行下效,肆意进行土地兼并。

 

正因为如此,王夫之和众多的湖南幼儿一样,只能过着贫苦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缺乏营养,王夫之长大后也一直非常清瘦。


虽然物质不够丰富,但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

 

他的父亲、叔父都是饱学之士,很早就对他进行了文史哲方面的启蒙。

 

王夫之非常喜欢看书,整天手不释卷。

 

稍大一些时,他便开始钻研传统儒学著作,还对明末的阳明心学进行了研究。

 

此外,他广泛涉猎天文、地理、人官、物曲、兵农、水利等书,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那个时期,民间的商品经济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科学和技术研究热潮涌动。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邓玉函、王徵合著的《远西奇器图书》,或者已经成稿,或者已经刊行。

 

这些科技著作,基本上已经达到西方十七世纪初的同等水平。

 

王夫之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新知识、新思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与此同时,他年过半百的父亲仍旧奔波在赶考入仕的路上。

 

历经十年,这位老人终于获得了一纸委任状。

 

但让老人没想到的是,立刻有人祝贺他说:

“一旦当官就可以大胆收钱,富贵转眼可图了。”


老人既失望又愤慨,当场撕碎了委任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仕当官。

 

那时的官场,已经腐化堕落到如此地步。

 

但年轻气盛的王夫之,却不肯相信官场会如此不堪。

 

他一心要去考取功名,好大展宏图。

 

从十四五岁起,他连续三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

 

但他并不灰心,苦读九年之后,终于考中举人。

 

兴奋难抑的王夫之在那年冬天赴京参加会试,行至江西时,正是正月初一。

 

他没有看见任何拜年的人,却赫然发现遍地都是黄水。


他不知道那时的明朝政权已经腐朽到让人不堪忍受的地步,反对明政权的农民起义已经如火如荼。

 

官军为了镇压起义军,掘开了黄河。

 

汪洋之中,血腥之气冲鼻而来。

 

王夫之只能打道回府。此时他已预感到自己的进士梦怕是要泡汤了,不由地恨起了起义军。

 

但同时,他也隐约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人生道路了。

 


动荡

 

春天时王夫之回到家乡,刻印了人生的第一部诗集,琢磨着要不要归隐田园。

 

然而,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

 

那年秋天,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克武昌、长沙,将王爷、土豪们贪污的金银、霸占的田地发给百姓。

 

王夫之得到消息后瞠目结舌,他只知道张献忠残暴嗜杀,但没想到他也能赈济黎民。


王夫之也没想到,那些贵族富豪竟然如此贪腐。

 

但是当起义军进驻湖南,指名要王夫之为农民军服务时,王夫之和家人还是迅速分开逃到了深山。

 

可见这时他的思想还是局限在正统君臣框架之内。

 

次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上吊身亡。

 

屹立于中华大地277年的大明王朝,轰然倒地。

 

王夫之知道后悲愤不已,好几天吃不下饭去,心中对起义军恨意滔滔。

 

五月时,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突然入关。

 

此时的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却完全置若罔闻,只顾在南方烧杀抢掠。

 

在如此混乱之中,不到两年功夫,王夫之的妻子、长子、二哥、二叔、二婶、父亲先后在战乱中去世。

 

家人的离世固然让王夫之心如刀绞,时局的不堪更让他心中滴血。




入关后的清军很快在北方展开武力征服,特别是强制推行剃发令,甚至不惜杀人。

 

南明政权对此依然不管不问,只有起义军奋起抵抗。

 

王夫之由此认识到,起义军还是有血性的,而南明政权则让人寒心。

 

他第一次把民族大义放在君臣之义的前面,这是他一生重要的思想转折。

 

但让他彻底转变思想的,是他在南明政权短暂的为官经历。

 

他怀着对南明的微弱情感,在逃亡途中投奔了这个日薄西山的政权。

 

但王夫之很快发现,南明政权卖官鬻爵、贪污腐化、醉生梦死。

 

他在失望中回到湖南写书,开始挑战传统儒家哲学强化皇权的思想,主张平等。

 

后来王夫之到了贵州,那里的大西农民军政权招请他做官。

 

与当年的不愿接受不同,此次的他真心想去,因为他知道起义军是矢志抗清的。

 

但凭着他这些年对时局的反复观察和思考,他很快发现大西军领导人是个十足的野心家,并不是心系百姓的人。

 

于是,他拒绝了这次的邀请。

 

后来那人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

 

此时距离王夫之江西逢乱已过去了十年,他决定远离国政漩涡,进入更深广复杂的思想领域,重启人生。




奔涌

 

哲学大师黑格尔说: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密纳发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哲思的象征。

 

伟大的思想通常不会凭空出世,要待时机成熟才会迸发出来。

 

如果没有明末的社会动荡,如果没有苦难的流亡生活,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王夫之。

 

中年以后,王夫之一边给人讲授儒家经典中的民族大义。

 

一边捡来别人扔下的旧账本、废纸,开始撰写《周易外传》。

 

他以亲身体验的社会矛盾,来阐释万物的生变转折。

 

他写下《宋论》,指出人要适应形势发展,灵活机动应对困难。

 

他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细腻的剖析,写下《老子衍》。

 

他并不认同老子动不动就“无为”、“放弃”的思想,认为只有坚持才是正途。

 

是的,此时的王夫之不过36岁,但国已破、家已亡、挨过饿、受过冻、受过伤,还屡次被死亡扼住了喉咙。

 

如果他轻言放弃,那么他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如果他对未来没有信心,那么他或许早就抑郁乃至崩溃发疯了。

 

他失望过、愤怒过、伤心过,但更多的时候,他在思考,反反复复地思考。

 

每当他有疑虑时,他就去看书,或与人交流。


有了心得,他就讲给别人听。不仅要讲,还要写下来。

 

由于时局仍然不太稳定,稿子难免毁坏丢失,王夫之就再写一遍。

 

写书的纸张多是朋友们送的,他就把写好的稿子送给朋友。

 

因此,他的思想在生前就鼓舞了许许多多人。

 

到74岁他去世时,王夫之已经写完了上千万字,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政治、文字学等领域。

 

传世著作95种,380余卷;散失的著作26种。

 

凭着锲而不舍的顽石精神,王夫之把自己雕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不朽的丰碑,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的思想如火炬,如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路。


每当遇到艰难险阻,大批仁人志士在王夫之思想的启发之下,勇敢担当,砥砺前行。


王夫之的生活态度,激励了许许多多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人。

 

每当他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从王夫之的一生中汲取力量,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再次出发。

 

人生实苦,唯有顶住。

 

终有一天,木断,石穿。







猜你喜欢
往期

如果你今天睡前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你就不能入睡

by:长颈鹿的路

后期

法医,或者,刑侦支队,赶赴现场,现场有无关人员。被害人女性,前一天夜晚未归,家人寻找,不料~被害。警方办案现场

by:CV文浩_Lz

期待

《期待》充斥着无奈与热情的相互碰撞。歌曲整体磅礴而充满了激情。是倾诉、是迷茫、是渴望、是呐喊。我们都走在一条生命的单行道上面。精神的索求,物质的欲望无时不刻在...

by:华语音乐

期待

《期待》是原海政文工团编剧、著名词作家王磊与原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大队政委、著名词作家言己联合作词,原海军北海舰队老水兵,大连新征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作...

by:华语音乐

过期

一阵春风拂面,一阵狂风暴雨,忽远忽近不过是ta施展的暧昧手段,心荒芜的像风一样飘忽不定,把坚持和放弃都揉进了自己纯粹的纠结里。“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还是忍...

by:华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