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终南望馀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020-11-10 22:05:5007:05 591
声音简介
高考作文写一半,高明考官如何判?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看云时

可现代的学生竟是如此破题的:站在终南山往下望长安。望,不正是由高处往低处望吗?那馀雪不正在山顶吗?

看云时

高考作文写一半,高明考官如何判?

猜你喜欢
终南修仙记

本书作者:陈全林播讲:春雨本书专写仙道修炼的理、法、术、诀、以及境界、人物,丹诀都是真诀,许多故事都有出处,希望听友借此了解一些道家修炼的原理。书中诗词,万...

by:隋春雨

问道终南山

老子的学问从哪里来?为什么老子能悟道?是不是每次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只要统治者回归道上来,王朝就能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by:守静阁阁主

寻访终南隐士

中国人的《空谷幽兰》

by:见微的平行世界

西安-终南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票价描述暂无开放时间全天乘车信息暂无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

by:恋景旅行APP

你是我的终南山

在你征战江湖,出关横刀跃马之余,如果心里始终有一座终南山能作为一个心里的隐秘之地,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复原,这何尝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呢?现实的终南...

by:华语音乐

终南山积香一日禅

终南山积香刘坊主为您播报一日禅,愿有缘人听闻后能够缓解压力,舒畅心情!

by:如是老刘369

终南山 唐 王维

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译文及注释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

by:小巧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