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宪问11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2024-03-13 22:45:2604:20 3.3万
声音简介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困、贫瘠而不怨恨、不抱怨,很难;富而不骄,富足的人、富贵的人不骄傲,比较容易。所以我们去看,现在很多富人也是一样的,富人不见得都骄傲,有很多富人都是平和的、谦虚的、宽容的、仁爱的。但是,贫而无怨,难,什么意思呢?贫困的人,贫瘠的人多抱怨。

我们再来延伸,这里的贫是什么呢?所有的不如意、不顺心,我们都把它暂且称为贫,就是在所有的我们的人生当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顺心的事情,如果不抱怨,这一点很难做到。

所以大家细品这个社会现状就是这样的,大家问为什么?它只是在描述一个现状,从古至今的人性都是如此,是不是越贫瘠的人,越是不如意的时候,人们越容易抱怨呢?

那我们修行是干嘛呢?我们说这些不顺从哪里来啊?无非是不顺自己的心嘛,无非是不如自己的意嘛,无非是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嘛。所以修行就是减少期望,减少贪欲,我们的心态自然就变平和了。

我们经常去讲述,我过得很不顺,为什么呢?可能是我们的生活,没有朋友富足;可能我要想买一个什么贵重的东西,而买不上;可能我想要一个房子,而没有;可能我想要一个更好的工作,而不得以实现,我们就开始觉得不顺,开始觉得不如意。说白了就是没有达到自己的欲望,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觉得自己不顺了,就开始产生抱怨,开始产生怨恨。

但是,我们越是怨恨越是抱怨,形成了这样的磁场,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地不好啊!所以我们反过来来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懂得素其位的时候,它是可以来修正我们的行为的,可以警醒我们的。

无论当下处在什么不顺或者不如意的状态和环境下,我们如果都不抱怨,不怨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心态就是平和的;其实这个时候,也正好是我们扭转的时候,正好是柳暗花明的开始。

想一想,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和不顺心的事情,那如果所有的事情不如意、不顺心,我们要都是抱怨的,都是怨恨的,只会让自己的磁场越来越不好,只会让身边的人更加地远离我们。

同样,告诉我们,富贵而不骄傲,这个是比较容易的。虽然容易,我们更要切记,如果连这么容易的事情我们都做不到,我们有点物质的时候开始变得骄傲,开始变得骄纵,开始变得看不起人,这就是连不容易,都被我们做到了。

所以整个这句话理解下,无论我们处于贫困的状态、富贵的状态,都保持平和的心态,就好了。注意,不是不上进,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上进。我们每天都是抱怨的,都是怨恨的,哪来的上进?每天只剩下抱怨了,我们的眼睛里还能看到上进吗?

很多人一听就偏,不抱怨、知足,我还怎么上进?知足就什么也不干呗?不是那样的。只有我们懂得知足,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上进,叫恬于进取。

想一想,我们心态都不平和的人会进取吗?我们看哪一个满嘴抱怨的人是进取的?我们去看身边的朋友、同事,和这个社会现状,他天天在抱怨,他说他有多上进,你信吗?所以让自己保持平和的状态,少一点欲望,少一点期望。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自然是从容的、淡定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恬于进取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320767893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听友321152450

贫而不怨,学习提升自己,坦然面对恬然进取

躺在沙发上喝白水

首先你这断句就有问题,应该是: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猜你喜欢
《论语·宪问第十四篇》

钟茂森教授是金融学博士,融汇儒释道,他解读《论语》别有深意。

by:沈德斌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诵读—君子吉

国学儒学经典诵读《论语宪问》篇。

by:君子吉

論語不泥 14 憲問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憲問第十四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五02、21、八13...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论语》问答

本专辑以问答形式,引导人们学习研究《论语》,从而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刻地探究和感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by:贾陆英_0r

論語鄭注论语郑康成注

這是永曆三百六十六年,應望塵居滕琪先生之邀,在海南大學講課的錄音。教材是我整理的論語鄭注,包括了古代輯本和唐抄本,是目前最全的本子。道里書院轉載過本課程,再次發...

by:明朝經學研習會

论语|论语儿童跟读版|每天学习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

by:YD工作室

每日论语(论语浅析)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历经两千多年,再读经典,发...

by:飞心无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