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我们学习不仅要在具体事情上用功,还要时时刻刻用圣人思维反省自己

2021-01-26 20:01:2317:47 560
声音简介

38原文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工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解读:

上蔡,就是谢良佐,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他是河南上蔡人,所以尊称他为上蔡。

伊川,是程颐的别号。颐字正叔,宅于河南嵩县东北耙耧山下,地处伊川,故称伊川先生。

后面还有一个濂溪,是濂溪先生周敦颐。

道通来信说:

谢良佐曾经问程颐老师:“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有什么事需要思虑的呢?

程颐回答说:“是有这个道理。不过对于你来说,发这个感慨,还太早了一点。”做学问的功夫,一是“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同时,又要有“何思何虑”的境界。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行。如果没有何思何虑的境界,只晓得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反而会落入拔苗助长的毛病。如果明白何思何虑,却忘记了必有事焉的功夫,恐怕又落入虚无。必须既不滞留于有,也不堕落于无。老师看这样理解对吗?

谢良佐所问,一是出于《易经》,二是出于《孟子》。

《易经·系辞》:“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教你别想太多。

《孟子》讲如何养浩然之气:“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必有事焉:事,张居正说就是用功;正,是预期其效,老是在问结果。必有事焉而勿正,朱熹解说:“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

心勿忘,勿助长也。

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每时、每刻、每事,都只管照既定方针原则去做。但是,切不可躁进求速,使得本来光明正大之体,反遭矫揉扭曲之害。在每件事上,都不要忘了基本原则和既定方针,则浩然之气有所养。不要去违背规律帮助它生长,则浩然之气不会受伤害。

不要学那拔苗助长的宋人。他担心禾苗不长,就去一棵棵把苗子拔高一些,拔得腰酸背痛,十分疲倦地回家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赶紧去看,禾苗都枯槁了。

勿忘勿助,是别忘了时时刻刻下功夫,但是又不要拔苗助长。怎样才能做到勿忘勿助呢?因为必有事焉而勿正,时刻在用功,但并不预期其效验,不纠结怎么还没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只问耕耘、不求回报的意思。在管理学上,我把这叫作不要结果导向,要因果导向。很多公司的管理,都是结果导向,似乎结果导向才是“正义”的,这就无法诚意正心,总是拔苗助长,甚至用智自私。

王阳明回信说:

你的说法也相差不远,只是还没有彻底领悟。谢良佐的问题和程颐的回答,也只是他二人自己的意思,和孔子解《易经》的原旨稍有不同。《易经》上说何思何虑,是讲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除却天理,没有别的什么思,什么虑,并不是说无思无虑。所以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既然说了殊途,说了百虑,那就不是无思无虑,而是千思百虑。

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只有一个,还有什么别的可以思虑的吗?天理本来是寂然不动,本来是一感就通。学者用功,虽然千思万虑,也只是复他本来的体用而已。如果以自己的私意去安排思索,那就是为私欲而耍小聪明了。

“何思何虑”,这是学者要下功夫的地方,是入手处,不是效验,不是后来的境界。只是对于圣人来说,这功夫是自然而然的;对于学者来说,这功夫是勉然的,是自己勉力去做的。从一开始,就要“何思何虑”。程颐说“发得太早”,意思是谢良佐还没有到达何思何虑的境界,这就已经把何思何虑当效验了,当目的地,而不是当入口了。他既然说“发得太早”,后来也说“这正是所要下的功夫”,可见他也觉得前面的话没把意思说清楚。濂溪先生周敦颐有“主静”之说,也是这个意思。

今天你这些说法,虽然也有些见识,但未免还是把功夫和本体看成了两件事。

王阳明这一番宏论,把何思何虑说清楚了。遇到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考虑如何处理对自己有利,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用智自私”,是小聪明。如果能无我,能何思何虑,只体认天理,循着天理,只考虑如何达到天理的目的、社会的目的,就是大智慧。

所以孔子说:“智者无惑,仁者无忧。”无忧无虑无惑,都是因为无我。

人心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放空自己的私,只循着天理,小宇宙就不和大宇宙博弈了,小宇宙就和大宇宙连通了,就天人合一了,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了。

无我,则有天地。

 

原文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工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秤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解读:

周道通来信问:

凡是学者,刚开始入手,明白如何下功夫,就要识得圣人的气象。因为识得圣人气象之后,把握准确,才能脚踏实地去照做,才不会跑偏,这才是学做圣人的功夫,不知道对不对?

王阳明回信说:

先去体认圣人的气象,倒是有这种说法,但这样说还是有些欠缺。圣人气象,那是圣人的,我从何体认?如果不在自己的良知上真切体认,就像拿没有准星的秤去称重,拿没有磨过的镜子去照美丑,那真是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圣人的气象,到哪儿去体认呢?还是在自己的良知上体认。我自己的良知,本来也和圣人相同,如果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那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自己身上了。

程颐曾经说过:“比照着尧,学他行事,却没有他的聪明睿智,怎么能像他那样一举一动都从容合礼呢?”又说:“心与天道相通,然后才能辨别是非。”你且说说,心通达于天道的地方在哪里呢?聪明睿智又从哪里来呢?

 

王阳明说要从良知上体认,不过,道通所说的识得圣人气象,也不失为一个方便法门。当你应事接物待人,处理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如果是换成孔子来处理你这件事,他会怎么做?当你面对天大压力困难的时候,你也可以想一想,如果是王阳明面对你今天这情况,他会怎么做?能回答这问题,就是识得圣人气象。然后呢,你就照着孔子和王阳明的做法去做,这就是程颐说的“觑著尧学他行事”吧。你也未必“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因为他做事并不是靠聪明睿智,是靠天理良知,而我“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样做下来,总结一下,即便是孔子、王阳明来处理我这件事,也不过和我一样,这就是“人人皆可成圣”的道路了,一件事一件事地慢慢来。

 

原文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周道通来信问:

您教导我,要在事上磨炼。又说,一日之内,无论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心的本原。我的学习体会是:如果遇到事情,有所感应;或者也没什么具体事,自己心中生出感觉;这心上既然有感觉,怎么能说是无事呢?但是,根据那事情凝心思考一下,大概觉得这事情理当如此,只当没什么事一样对待,尽自己的本心罢了。但是,各种事情仍然处理得有好有坏,为什么呢?可能是有时事情来得太多,需要依次解决,而自己才力不足,总为事情所困,虽然极力坚持,但精神已经疲惫衰弱,还是处理不好。所以我就想,与其这样,不如给自己减事,宁愿少做几件,也要退下来反省自己,存养本心。老师,您觉得我这样的认识体会和应事态度可以吗?

王阳明回答说:

你所说的学问功夫,就你这样天分的人来说,也就是这样了。但是,和圣人之道,难免还是有些出入。但凡做学问的人,终身只是一以贯之的一件事,一生从少到老,一天从早到晚,无论有事无事,只是做这一件,这就叫“必有事焉”。

“必有事焉”的“事”和“事上磨炼”的“事”不是一个意思。“必有事焉”的“事”,是从事,是着力,是用功,任何时候都必有事焉,无时无刻不在用功。事上磨炼的事呢,是讲具体事情。具体事情有很多,但是,无论有事无事,我都必有事焉,都是一个必有事焉的事。所以,你说宁肯不做事,也不能不存养本心,就变成两件事了,就不是必有事焉了。

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有事情来,就尽我心之良知来应对,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我只要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抵都错不了。凡是处理得不好的,以及有困扰混乱的毛病的,都是为毁誉得失所牵累,无法切实去致良知。如果能切实地致良知,那么平时觉得处理得好的事情,未必就是好,而所谓处理得不好的事情,未必就是不好。恐怕正是由于担心自己的毁誉得失所致,自己毁了良知吧!

王阳明一句话说到了病根。我们常常后悔“哎呀,这件事我没处理好”,或者“那句话当时我不该说”,这是良知发现了吗?不是,而是对方的反应,给我造成毁誉得失的损失了。能承认自己没处理好的,已经不错了,至少没骂别人是浑蛋。但是,认为自己没处理好,原因还在于毁誉得失。如果结果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不觉得没处理好,而是觉得自己处理得正好了。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我们最多是困知勉行的人,要切实地去致良知,不容易!真是一刻不能松劲,这就是必有事焉。

 

原文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周道通来信说:

先生关于致知的学说,今年春天再次承蒙先生教诲,已经明白该在何处用力,觉得比朱熹的旧说更加简易明白。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加上格物的意思,让他知道下手的地方。本来致知和格物是一并下功夫的,但是对于初学来讲,不知道下手用功,还是要跟他讲格物,他才晓得致知。

王阳明回信说:

格物就是致知的功夫,明白致知,自然就晓得格物了。如果不知道格物,那致知的功夫也一定不晓得。最近我在一封跟友人的信中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现在抄一份给你,你仔细读过,自然明白。

王阳明抄给周道通的是哪封信,《启问道通书》上没记载,我们也就不讨论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其心

智者无惑,仁者无忧,物来顺应。感恩老师!

猜你喜欢
不要在一起

纪星迤被继母卖给老头做小妾,她二话不说逃婚!狼狈的她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她机灵、开朗、她伶牙俐齿。神算山庄庄主宗子颉在外斯文端方最是重视形象,可是内里腹黑、小气...

by:静语心音

不要在一起

简介:清朗而雅的歌声漫散在林间,柔和的光透过枝叶洒落在地,点点的晶亮绽在歌声主人身上,跃动着,好似正随着曲子摇摆舞动,枝头鸣唱的鸟儿不知是否受到愉悦声音的感召...

by:张雪吖

不要在一起

本书为参加【有声书跨年挑战赛】录制作品,书稿由平台提供。本书为古风玄幻言情小说,作者:最后的爱,演播:非鱼

by:DB3非鱼

我们都爱学习|我的学习资料

个人学习资料,好友可收听。互相学习,天天向上。

by:倚天问剑

原来注定我们要在一起|腹黑萧爷诱拐小娇妻

【专辑简介】全文免费,每天16:00放送,日更2集新人主播,为感谢宝宝们的关注和订阅特发放福利——1.订阅+评论片花抽3位幸运听众,送现金红包30元2.订阅+评...

by:声声墨_

反正要在一起

你是世人眼里的坏蛋,也是我心里的英雄。最坏的你,赠我最好的爱情。我的男人是个无业游民,毫无前途,一无所有。很多人问我看上他哪一点,我只能说:第一,详情请看他的脸...

by:阿飞豆

雏田不要在装了

姿态举止端庄,性格恬淡安静,做事平平淡淡,这是一个单身狗穿越到火影世界中成为雏田后的自我修养,某旁白:雏田不要在装了,我们早都看穿了一切。

by:宋江看上了黛玉

我们都爱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

你说lll一起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by:倚天问剑

攀登学习~我们打卡练习

2022年10月22日,一群人因喜爱有声书演播在喜马拉雅的喜播学堂相识,相聚,用他们的热情坚守自己的梦想。一位叫筱风可可有姐姐将来自上海、深圳、内蒙、新疆、广东...

by:春雨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