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转》 第三讲

2021-01-29 20:18:2718:19 38
所属专辑:2021阿嫲拉读书会
声音简介

大家好,今天,让我们继续从好书中学习和成长。
上一节我们讲了,人们总是错以为自己的想法是事实,所以,透过四句问话:
“那是真的吗?”
“那百分之百是真的吗?”
“继续持有那个想法,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如果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是个怎样的人?“
一般来说,问完这四句话,当事人都能把误以为的事实,还原为一个理法,同时,也能够看清楚持有这个想法带来的后果,以及没有这个想法的好处。
所有的痛苦都是当事人自编的故事所造成的,四句问话,让当事人从故事中解脱,让当事人体验有故事与没故事的两种感受。大部分人都会被自己的故事所困,认不出故事之外的真正自己,甚至对自己一无所知。放下那些“故事”,你会体验到,快乐是此时此刻的本然状态。
可是,如果造成当事人痛苦的,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时,怎么办?比如,让我受苦的是在我小的时候,我爸经常打我。而“我爸打我”这是事实,它并不是一个想法,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事实,这时,怎么办?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一次课程上,有一位女学员成为了我课堂示范的案主,她描述了她的婚姻难题。
她们结婚快20年了,有两个孩子,本来一家人挺幸福的,可是自从6年前丈夫出轨过一次之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她想离婚,可是一想到孩子,又下不了决心。可是,不离婚姻吧,这样下去对双方都是一种煎熬,自从她知道丈夫出轨后,她们就再也没有性关系了。她不想离婚,想改善婚姻关系,于是,她主动上台,希望我能帮她做个案。
我问她:“你认为是因为你先生出轨破坏了你们的婚姻,你认为你先生伤害了你?你确定你先生出轨?那是真的吗?”
她说:“是真的。”
我问:“你能肯定那百分之百是真的吗?”
她说:“能,因为被我发现后他承认了。”
我问:“你丈夫现在还出轨吗?”
她说:“没有,自从那次之后,他决心悔改了,我相信他是真的,可是,我就是接受不了他。”
我问:“为什么?”
她说:“因为他伤害了我,他不再爱我了。”
我再问:“可是,你又不离婚?”
她说:“我不想伤害孩子。”
我说:“当你抱持‘我先生伤害了我,他不再爱我了’这个想法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的意思是,你会怎么对待你先生?”
她说:“当然不会有很好的态度了,我不让他碰我,我经常会忍不住骂他。”
我再问:“你先生呢?对你这样的态度,他有什么反应?”
她说:“他也很痛苦,因为他有错在先,所以,他不敢反抗。有几次他实在受不了,向我提出离婚,我威胁他,如果他敢离婚,就把他的臭事公开,让整个家族知道,让他单位领导知道。他是一个小领导,他害怕影响他的前途,所以,他也不敢怎么样。”
我说:“你们这样的关系,你确定没有伤害到孩子吗?”
她说:“我不知道,听说夫妻关系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我也担心会影响到孩子,所以,我来上你的课了。”
我说:“我大概知道你们的情况了,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她说:“可以”
我再问:“你先生只伤害了你一次,你就认为他不爱你了;可是,你却反反复复地伤害了自己6年,让自己受苦6年之久,你爱你自己吗?”
她一下子沉默了,不知该如何回答我。我接着再问她:
“你刚才说你先生很痛苦,你这6年来,不也在伤害你先生吗?你刚才说,你先生伤害了你,他不爱你了。按你的逻辑,你伤害了他6年,你不也是不爱他了吗?”
她一下子被我问蒙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我接着继续追问她:
“你先生伤害你的时间长?还是你自己伤害你自己的时间更长?你还要继续伤害自己多久?”
她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但又好像不知道自己明白了什么,但我知道,她那一直抱持的病毒性信念“我先生伤害了我,他不再爱我了”已经松动了。如果她一直坚定地抱住这一信念,我无法让她看清楚真相。一个看不到真相的人,是无法做出清明选择的。只有放下那个执着的念头,真相才会呈现出来。

接下来,我开始了治疗工作。至于我是怎么做的,跟这本书没有关系,所以,我就不继续跟大家讲述了。我只想借这个个案让大家感受一下,反躬自问以及反向思考的威力。这就是本节我要向大家分享的《一念之转》这本书中,除了那四句问话之外,另一个威力强大的工具:反向思考。

什么是反向思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古老的吠陀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十个无知的人,他们一起过河。过河后,每个人都要点数,看看是否有人落下了。他们每个人点出来的人数都是只有九个人,少了一人。他们都很痛苦,悲伤,一起哇哇地哭。有一个人路过这里,看到他们在那里哭,问清了缘由后,他也数了数人数,是十个人啊?你们怎么数的只有九个?原来,他们数人的时候只数别人,唯独没有数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记得有一次,我带我的家人去北京游玩,由于一直钟情于北京四合院,于是去之前就定了一家四合院落脚,环境比较幽静,里面住的大都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有一天午后,大人们都在午休,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声音有些吵闹。
不一会儿,一个中国妈妈,走到孩子们面前,大声呵斥了那帮孩子:“不要吵!给我安静!你们这样吵闹,会影响外国朋友休息的!”其实,最吵的,恰恰是她自己。结果,正是她的那句话,把左邻右里的住客,都给吵醒了,然而,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就是我们的习性,我们都很容易看到别人,特别是别人的缺点,但唯独对自己视而不见。那怎么办呢?如何才能看见自己?

看见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在佛学中,佛就是“觉”的意思,佛陀就是一位觉者,通俗来说,就是一位觉悟了的人。当然,一个人要觉行圆满才能成佛。我们先别追求觉行完满,我们能够在某个方面保持觉察已经很了不起了。凯蒂在四句问话之后,加上的反向思考,就是让当事人在向外看的同时,也向内看,这样,就能看清楚真相,最终达到“觉”的境界。
当一个人只向外看,认为问题的肇因在外面,认为任何人,任何事该为你受的苦负责时,你就陷入了绝境。这表示你永远是受害者角色,你的人生是被动的,你只能等等别人或者某些事情改变后,你才能从苦海中走出来。可是,如果别人或者事情没有改变呢?难度你就只能一辈子永远在苦海中受苦了?
那怎么办?如何才能从苦海中解脱?答案是看清楚真相,只要你能看清楚真相,你就会重新选择,有了选择,你就自由了,一个自由的你,自然会有办法离开苦海。
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你所抱怨的正面、反面都成立。用中国道家的思想来说,叫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任何一方都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

以书中的例子为例,作者在抱怨她的先生保罗不友善时,她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保罗呢?体会一下,当一位太太相信先生不友善的那一刻会有什么反应?可能身体紧绷,心跳加速,满脸涨红,说话语气充满怨气,这样的态度,对保罗而言友善吗?当然是同样不友善。
不仅如此,当作者这样对待她的先生时,她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状态中?也许保罗真的说了一句不友善的话,但太太把这句话一直在心里回放无数次,一次次地拿那句不友善的话来伤害自己,那么,谁比较不仁慈?是保罗还是作者自己?作者对自己不也是不友善吗?而且不友善的程度比保罗更加严重。当作者明白到这一点时,她仿然大悟,其实对自己最不友善的人是她自己。这就是真相!当她看到这个真相后,好一下子清明起来了。于是,她对先生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两人的关系也就跟着改善了。


书中还有一个案例,一位曾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人威廉,一直走不出战争的阴影,因为在他6岁那年,经历了一场参烈的战争,用她的话来说,6岁时的惨痛经历笼罩着他的一生。作者凯蒂用转念作业帮他走出战争的阴影。前面四句话审查信念的部分我就不重述了,在这里我重点跟大家分享反向思考部分:
凯蒂问:你经历战争多长时间?
威廉说:两个多星期。
凯蒂说:所以,你实际经历战争只有两个多星期,然而,那经验在你心理活了多少年?
威廉回答道:55年。
凯蒂说:所以,炸弹在你心理炸了长达55年,事实上,它只是你童年的一小段经验。
威廉说:是的。
凯蒂问:那么,谁比较仁慈呢?是战争?还是你?
威廉点头回答:嗯……
凯蒂再问:谁在不断地制造战争?
经此一问,威廉开始醒悟到,战争一早结束了,但是,自己的执念,折磨了自己55年。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心理咨询界,流传着一个这样的经典案例。
一位女士,在年轻时曾遭遇坏蛋的性侵伤害,自此之后,一直活在痛苦中,三十多年过去了,一直单身,无法建立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为了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她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做疗愈。听完她讲述这段经过后,咨询师睿智而尖锐地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
“那个坏蛋只强奸了你一次,你为什么要强奸自己三十年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这,就是反向思考的威力,这个在心理学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反击其身”。反向思考的目的,就是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清楚事情的真相,重新拿回自己的主动权。其实,主动权一直在你的手中,只是你拱手让给了他人而已。

反向思考通常有如下几种形式:例句:“保罗应该感激我”、“他应该尊重我”
1)把批评(抱怨)转向你自己:“我应该感激我自己”、“我应该尊重我”。
2)把批评转向别人:“我应该感激保罗”、“我应该尊重他”。
3)把它转成相反:“保罗不应该感激我”、“他不应该尊重我”。

上述几个案例中的发问,就是上面这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当然,并不是每种情况都适合问三种,也不需要三种全部都问完,这种发问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清醒,如果能够让当事人清醒,有时一个问题就足够了。

我们回到本节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如果案主受伤的事件是真实的,怎么办呢?比如,上述案例中的的先生出轨,作者时的先生保罗有一次对她不友善,威廉55年前经历过的战争,还有那位曾经被性侵过的女士,这些都是真实的事情,并不是当事人大脑中所编的故事,也不是一个信念。对于这种情况,四句问话中的前两句,好像是没效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分别地看待这些问题。那件真实的事件确实让当事人受到伤害,可是,那件事情一早过去了,后面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已经不是那件真实的事件,而是当事人大脑对那件事的诠释。

要解除痛苦,就要找出他对事实的诠释,事实并不让人受苦,对事实的诠释才是让人受苦的真正原因。比如,“我父亲打我”是事实,“我父亲打我,因为他不爱我”这是诠释。
所以,当你问当事人:“那是真的吗?”“那百分之百是真的吗?”
能让当事人分清事实跟诠释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打破这个关系,当事人自然可以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从而从诠释的苦难中解脱。
事实永远比我们编写的故事仁慈些,因为事实也许会伤害我们一时,但我们编写的故事却会伤害我们一辈子。
四句问话以及反向思考的问话,就是让我们看清楚真相,然后重新选择。这四个问句并不是让你放下那个想法,放下一个想法是不可能的。你只需要注意到那个想法而已。当你能够注意到它,你就会发现真相,一旦你看到了真相,那个念头就会自动放你走。
注意,不是你放下那个念头,而是那个念头放你走。千万别想去消灭一个想法,那只会引发想法跟你的对抗,它会把你抓得更紧。当你能够看见它,就像你看见了一个小偷,它就无所作为了。
而反向思考呢,并不是为了让人羞愧或谴责,也不是为了证明你是错的一方。反向思考的威力,只是为了发掘,你在身外看到的一切事物不过是自己的内心的投射,一切事物都是反映你想法的一面镜子。
有时候你无法反转一个事实,比如作者写道:“保罗应该戒烟”,反转为“我应该戒烟”,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吸过烟啊?或许你一生都没有吸过烟,但说不定你心理在吸烟,每当你想到“保罗不应该吸烟”时,你其实在心理吞吐着“愤怒和挫败的烟雾”。在保罗死于肺癌之前,作者可能一早死于因为个信念所引起的焦虑而死于心脏病。

所以,当你抱怨和指责别人时,你只看到了事实的其中一个面向,你只看到了阴的一面,你不知道的是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当你认为别人应该善待你,其实,它的反面也是真的:你也应该善待他们和你自己。
智慧源于多角度的视野,反向思考的问话模式,就是让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就能看到执念的荒唐之处。
看见,是开始,看见,也是结束,因为看见了,就会重新选择,生命也就会奇迹般的发生改变。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一念之转

著名心灵导师拜伦·凯蒂(ByronKatie)为自创的“转念作业”(TheWork)被誉为简单且能有效破除小我的方法,它可协助你检视头脑打结的问题,进...

by:甘露法雨

一念之转

作者拜伦·凯蒂,是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演讲者,作家,转念作业的创始人。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练习如何看破思维的局限性,从而放下。一切痛苦皆源于我们认同自己的念头以及...

by:莺菡

一念之转

你是否常常因伴侣或别人的一句话而痛苦挣扎多年?你是否常常因过去发生的某件事心绪难平?痛苦不已?无论外在的一切多么正常,而你的内心却一直备受煎熬?拜伦.凯蒂是享誉...

by:宇宙宠爱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