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天下真的无心外之物吗?

2023-07-14 01:38:0418:20 1.3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传习录
声音简介


1  【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指的是什么?

2   就我们一身而言,如何为【大小先后】?


一日游玩,朋友手指一花树问阳明先生:“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的心有何相关?”阳明先生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可见,万事万物皆因其在人心上的感觉而产生意义,此谓“心物”。学生问:人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为什么还要分厚薄呢?阳明先生答的好,虽为一体,但重要性却不同,需要取舍时,当循着良知取大而舍小,才符合人性,比如亲亲仁民爱物,是有次第的!


《传习录卷下》

(七五)

先生,一友指中花树问曰:天下心外之物如此花,在深山中自自落,我心亦何相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七六)

大人物同,如何《大》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踰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


各位好,欢迎来欣赏《传习录》,我们接着看本文。

“先生,一友指中花树问曰。”阳明先生到南镇去游玩,南镇就是现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有个朋友指着岩中,岩中就是山里面很多的石头所组成的叫作岩。在这个岩石上,指着里面的花、树问说,天下心外之物;如此花,在深山中自自落,我心亦何相这个问答非常有名。他这个朋友问阳明先生说,你说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天下无心外之物”,所有的东西都是指里面的,所有经典都指里面的,你说无心外之物。我现在问你,就像这个花、这个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花那么漂亮,自开自落,跟我心何干?那个物明明在外,你为什么说无心外之物?物明明在外,心还是在这里,物还是在那里,两不相干哪!

先生怎么说呢?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没有看这个花的时候,你的心也存在,这个花也存在,可是两个人没有发生关系。“同归于寂”的意思是什么?未曾因为彼此而发生变化。你的心归你的心,你没有看这个花的时候,你的心还是在;这个花没有被你看的时候,这个花还是在。所以“同归于寂”不是不存在,而是说你们俩个没有发生关系,未曾变化。

看此花此花色一明白起来,”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花的颜色明白起来。千万不要说你一看它,花的颜色更明白,不是!你怎么看它,花的颜色还是一样。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花的颜色,在你的心中活了起来。花还是花,花没有变,当你看这个花的时候,“哇!好漂亮的花!”谁变了?你的心,你变了。这个物本来都在,物在天地间,本来“同归于寂”,一剎那间,产生了意义,那个意义是在哪里?在你心中,不然在哪里?对这个花,被你看,跟没被你看有差吗?你一看它,它就更鲜艳吗?没有,它还是一样。结果,一看到这朵花更鲜艳的是谁?是人。光看你的表情就知道花很鲜艳,“哇!这么漂亮!”是在你的心中。所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花让你有变化的是哪里呀?心。你的心之所以有变化,正是因为这朵花。所以说这朵花,现在在你的心中,还是心外?在心外如果同归于寂,两个都没有意义,让你有变化的那一剎那,都在你心中。所以对人而言,心的变化才是所有一切的变化,心没有变化,万物都同归于寂。

如果我们从小长到大,我们的心是都不会变化,都不会动的,那我们跟草木差不多,跟宇宙同归于寂,你就不用去寻找很多解脱烦恼的办法。你不用去学禅,你不用去安定你的心性,统统不用了,干嘛那么复杂?现在所有世上的物,好像都跑到你心中来了,你没有发现吗?把你搞得不成人形,不是吗?明明它在外面好好的,为什么你搞得不成人形、搞得精气神都溃散、搞得烦恼不已?你搞得睡不着、你搞得吃不下、你搞得笑不出来,为什么?因为那些东西,“啪”一下全跑到你心里了,所以没有心外之物。这什么意思?会烦恼你的反正都跑到你心里来了,都动了你的心,讲简单一点就是这样。什么叫动了你的心?气血一动,你就完了。所以这段很有意思,不是硬要把外物拿到心里面来,可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外物在那里不动,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是自己的心里出了问题。所以要修正的是什么?是你的心,所以才叫作没有心外之物。

下一段。

“问:‘大人物同,如何《大》又说个厚薄?’这个学生问阳明先生,说《二程遗书》里面,说到这句话,“大人与物同体”,说仁者天地体”。一个有仁德的人,他是把天地万物看成跟自己是一体的,完全一样没有分別。说我爱万物,如爱自己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学》又要把它分个厚薄?《大学》怎么分厚薄呢?那个是《大学》里面的一段文章,《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本。其本而末治者否矣。”而后加这一句“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说应该要看重的,却把它给看轻了;然后应该看轻的,却把它给看重了,本末把它倒置了,而能够把身修好的,没有这个事情。说天子到庶人都是要修身,修身就是事情都要看本末,把本末给倒置了,该看重的却看轻了,该看轻的却看重了,这个人可以修身吗?从来没有这个事情。所以,从《大学》这段文章来说,这个世上要不要分厚薄呀?要分厚薄。

什么叫厚,什么叫薄?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一个人,在你生死交关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你,救了你一命,这个人对你的恩是厚还是薄?是很厚。救你一命难道不厚吗?很厚啊!结果你却善待了另外一个很普通的人,对你恩这么重的人,却落井下石,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恩将仇报,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他对我们恩这么重,我们是不是应该厚待他?受人点滴,泉涌以报,何况是救你性命的人。结果,你恩将仇报,这个人可以修身吗?本末倒置,岂有可能修身呢?

这个学生就问,说“大人与物同体”呀,程顥所说的“仁者与万物为一体”,大家都跟我一样,“莫非己也”,它就是我、我就是它。现在新时代也有很多这种学说,没想到王阳明那时候,问的问题跟现在新时代所犯的错误是一样,动不动就说我们是一样,都是同体,反正我们天下万物都是一体的。各位,你是你、我是我啊!还有一句话大家没有听过,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没有一体。如果一体的话,如来佛修成的时候,我已经成佛了,我们不用再重修一次,因为一体的,不是吗?可见得有没有一体?没有一体。这个一体是在说什么,是说同一股宇宙的气所造了万物。但是,你是你、我是我,各修各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跟你的先生是一体,夫妻是一体,先生修太太没得呢,太太修先生没得呢,各修各得,怎么会一体?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到时各纷飞,有没有一体?没有一体。圣人为什么讲一体?是民胞物与的情怀,大家都是宇宙间同一股气所做的。

那为什么《大学》还要分厚薄呢?不是同一体了吗?一体就是一样了,还分什么厚薄呢?墨子讲兼爱,就是这个毛病。他认为都是一体,所以我爱我父母的心,跟爱一个路人的心是一样,这行吗?不符合人性。我们举一个比较不礼貌的说法,就像一只狗,爱它的主人跟爱一个路人一样多,符不符合它的性呢?不符合。你仔细看那个狗,主人走的时候它就跟在后面走,不一样的。人爱万物没有错,但是还是有分等次。所以这个时候就有疑问,为什么说还要分个厚薄呢?“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先生说,这个大道造了万物,有最精粹的气造了人,有次一等的气造了这个牛羊,再次一等的气造了鸡鸭,再次一等的气造了鱼虾。是有分厚薄的,气越厚越精纯,所以人才会贵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道自有厚薄。

比如身是一,把手足捍,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有手有脚,都是一体的,一体就这个意思,有头、有脸,有身体、有手脚。“把手足捍头目”,现在忽然有一个石头砸过来了,快要砸到你的头了,你会怎样?你会马上用手去挡。忽然有一个石头来,要砸到你的手,你绝对不会用头去挡,你会吗?不可能!为什么?因为谁重要?头重要,身体重要,我们会用手脚可以受伤去挡,保护重要的。我们会自己区分出,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有没有厚薄?就在你身上,你就已经有厚薄了。我们会用手足来捍卫我们的头跟脸的安全,这不是偏偏要去看薄手足、看轻手足,而是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身上,我们不得已,必须舍去什么才能够保全生命的话,譬如毒蛇咬到你的手指头,如果你为了求命,必须要有所取舍的时候,那这个时候,就要把手指头给剁掉。要不然我们就会说你本末倒置,你为了一根手指头,然后你不剁,最后你人得死,人死了这根手指头能活吗?不能活,一样啊。所以,这个事情就是所谓的义,道义的义,义者宜也。说道理合该如此,你懂得说用末端去保护他的核心,就是一个懂得大小先后,有义气的人。孟子不是说“是集义所生”,这个良知自自然然是如此的。阳明先生举这段是说什么意思?连你自身都有厚薄,何况天下呢?那天下就更别说了。

兽与草木同是的,把草木去,又忍得。你看,禽兽我们也爱、草木我们也爱,但是我们会割草木去养禽兽,我们舍得。为什么舍得?因为理当如此。那这怎么说呢?草木是更次一等的气所造的,它的那个觉知是很淡很淡,几乎没有觉知了。虽然前一节阳明先生说,草木瓦石都有人的良知,但是跟人不能比,为什么?很迟钝。就像我们的手脚,如果神经断了、麻木了,虽然长在你身上,也还没烂,但是你摸它,却没什么感觉,叫作麻木不仁。你摸它,这只手到底有没有长在你身上,你不知道,为什么?没感觉。草木比这个还要更次等,所以虽有良知,但是很少很少,因为它没有知觉,所以我们割着草木去养有知觉的禽兽,我们舍得。

同是的。人类跟禽兽,其实我们都是喜欢的、都是爱的、都是爱护的。宰禽养亲与供祭祀,燕客,心又忍得。说万不得已,我们需要宰杀畜生,然后人类才能够求得生活的话,我们又舍得。为什么?因为人为天地之心,是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有吃荤的人,天天都在宰禽兽以养亲、养口、供祭祀、燕宾客。常常有同学会这样问我,说老师,在没有选择的情況下,非得要吃这个肉才能够让你的亲人存活的话,那你怎么选择?我说都没有选择了,都没有草木可以吃了,这是唯一的选择,连圣人都会认同的。但是我们现在有没有选择呢?我们有太多的选择。既然我们有太多的选择,禽兽我们也是爱的、人也是爱的,可以保全禽兽的情況下,我们就鼓励应该要素食。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爱养这些禽兽的。为什么?因为它有觉知,它知痛知痒。这里我们补充说明一下。

亲与路人同是的,如食豆羹,得生,不得死,不能全,救至,不救路人,心又忍得。”阳明先生再举例子,凡事都有大小先后、都有轻重缓急。我们的双亲跟路人,人我们都是爱护的,平常都是爱护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就是一箪食,一瓢饮,豆就是竹制的碗,然后可以装汤的,叫豆羹,一碗小小的汤。这个箪就是用竹器编的,可以装米的篓子,在里面装饭。以前的人装饭可不是电锅,用竹筒的篓子,把煮好的大锅的饭,拿出来放在这个箪里面。所以“箪食豆羹”,就是一碗白饭,一碗汤,就这么简单的食物。现在有两个人,已经饿得快死了,一个是你的父母双亲在这里,饿得快死了;另外一个是路人,也饿得快死了,我现在只有一碗的饭,那我到底要给谁吃?他是我的双亲,他对我的恩莫大,我当然救我恩莫大的。这是两难之下,我必须取舍的时候,就必须分大小先后,这个时候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所以那时候,心是舍得的,为什么舍得,因为我无法不救我的双亲。

很多朋友在问,说讲师,我的妈妈跟妻子都落水了,请问救谁?如果你了解这一点、了解这个例子,你就知道了。妈妈对你很好,妻子对你很好,两个人我们都是爱的,但是谁对你的恩莫深呢?谁对你的恩最大,救那个人。那个人是谁?救你的妈妈。从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知道了,为什么要分厚薄,理该如此!天地之间的事物理该如此。狮子老虎每天都要去捕食,杀野兽,很残忍对不对?它不会杀它自己的儿子,它去杀别的野兽,抓来给自己的儿子吃,因为什么?厚薄分起来,它的儿子重要得多。天地之间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大小先后。

“这是道理合如此。及至吾身,更不得分彼此厚薄。说道理应该是这样,事情有分大小先后,但是我的身,跟我的至亲,至亲是什么,就是父母,我的身跟至亲的安危,无法分彼此。意思是什么呢?不能因为我跟至亲两个人都陷于危难,不能够区分彼此,然后陷我的双亲于危难之间,而我自己逃了,这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分彼此厚薄,自己的生命,跟至亲骨肉之间的生命遇到危险,好比我自己的儿子遇到危险,你是没有办法逃的。为什么呢?你要救他。你的父母遇到危险,你没办法逃,你要救他。这个道理就是,为什么很多古代的这种忠臣烈士,国家碰到安危,国君碰到安危的时候,他为什么不逃,他为什么宁可死了?因为那时候无法分厚薄,那时候他的重要性,比我生命还要更重要。所以不惜舍生护亲、舍生护子,不惜就会这样做。所以各位,有的时候可以简单地分出大小先后,有的时候却分不出,分不出的时候怎么办呢?与其让别人牺牲,不如我就牺牲吧!这个叫作什么,舍身取义,这个当下。

“盖以仁民物皆此出,此可忍,更所不忍矣。为什么至亲的时候,我们不能分先后了?因为仁民爱物都从哪里开始呢?从我们爱我们双亲的这一份孝心,从这里开始的;从我们爱我们的亲生骨肉,从这里开始的。这里如果可以割舍,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割舍的。只有这一点是不能割舍的,所以为什么古人都是以至孝、都是以孝为第一要务,因为所有的仁德、善德都是从孝里面所流露出来的。

《大》所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理。《大学》里面说厚薄,举出厚薄这个事情、本末这个事情,是因为良知上自自然然有个条理在,良知上自己会分大小先后。有一个东西砸到我的脸,我一定会用手挡它的,我宁可手受伤,这是良知自自然然的,良知自有本末。不可踰越,此便为什么叫作义,义者宜也,理当如此,就叫作义。应该要这样,所以叫作义。“顺这个条便礼。”条理就是次序。顺着这个条理,大小先后的条理应事,我们待人处事一定要有一些条理,按照条理,就叫作礼。先办什么、再办什么,先办什么、再办什么,先什么动作、再什么动作,就是叫作礼。

知此理,便之智。我们懂这个条理了,就是能够分别大小先后了,这个叫作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之信。始终都是这个条理,一直维持着这个大小先后次序的条理,踏踏实实不动,叫作信。信,不要只是解释成我守信用,不是这个道理而已。信就是踏踏实实、自始至终不变节,就是所谓的信。所以虽然万物一体,有没有分大小先后?自自然然就会分出来,不是从外物分出来而已,从你自己身上就分出来。你观察你自己的自身,很自然就会这样,必有一个天理所在。

好,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bef055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多多练习咯!

一粒小虾米

❤百善孝为先的含义,是很多道理都是从孝延伸出来的,夫妻、孩子。所以我们社交,很难了解是否孝敬父母,我们其次可以看对待夫妻和孩子,从而看人是否信任。仁、义、礼、智、信便是从善开始。

yiylove

原来母亲和媳妇掉水里的准确答案在这集

水心投资

人与自然万物同体(气),人爱万物良知也,但分厚薄,因自然条理、理当如此,此便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