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药师法修持要点.3.《药师定修持要点》:安那般那

2024-01-04 20:43:1829:35 1171
声音简介
安那般那”——修习禅定的调息之法

“安那般那”是修习如来禅的三个基本要点之一,也是修习如来禅第三步调息的修法。

这里首先要弄清“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

气与息都是我们的呼吸,呼出吸入都是气。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这是指呼吸的全过程。吸入之气谓之入息,呼出之气谓之出息。呼吸之间之一息谓之息,这是指呼吸的转折点,由呼到吸和由吸到呼中间之停顿。人们呼吸时,由吸转而为呼,或由呼转为吸,中间必有一个停顿的转折,经过这个停顿的转折,呼才能变为吸,吸才能变为呼,气也因之转换交流,这个停顿的转折,才真正叫做息。从气的停顿说,它就是住息;从气的转折说,它就是息住。

其次要弄清“气功”、“息道”、“定功”的联系与区别。

在呼气吸气的时候用功的方法谓之气功。在呼吸中间一息时用功的方法谓之息道。修息道时虽也免不了呼吸,但以中间之息为主。做气功时虽也免不了一息,但以出入之气为主。这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气功与息道的联系与区别。儒家的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道家的丹功与佛家的定功却是在息道上做功夫的。气功是在十二经络、在后天气、在生活力上做功夫;息道则在奇经八脉、在先天气(本源气)、在生命力上下功夫。

修息道时,无论什么法门,总以自然两个字为最要紧,因为息道本身是无为的、自然的。而做气功,则不妨用点力量,因为气功本身是有为的、作意的。气功的大作用在治病健体。而息道的大作用在调养身心。气功真正做到好处也就是息道。息道的“原始要终”皆不离气功的基础,所以修禅定是以修好气功为前行法的。气功的功夫,是在呼出吸入的气上,这只是炼水谷之精气,调气或治病,所以它只是修息道的初步功夫。息道的功夫是做在呼出吸入和呼吸转换的中间一息上,它是气息的全面修养方法。气功调气治病,把身体锻炼得安康了,才能进一步做这息道的修养。这个道比不得功,功是有作为的,道全是顺其自然的,这种顺其自然也不是任其自流而是自有其规律的。做好了气功,才能谈息道,做好了息道才能学禅定。这三种如不首先分析清楚,脑筋里糊糊涂涂,从开始做功夫学习起,便是乱七八糟,加以指导的人先自模糊不清,即不辨是气还是息,是功是道还是定,学习的人就更难做功入道,从道修定,这是我反复强调的原因。

佛家所说修定,多从息道说起,对于气功很少说到。至于藏传密教说说的修息气功,那也是从息道上修,不是单纯的气功。道家丹功也注重修定,但对于下手的气功,却很祥明,《黄庭内经》就是一部最好的气功书。为了深入了解“安那般那”调气的功法,有必要将前行的气功法说得透一点,以打好修息道和修定功的基础,下面再就气与息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气:无论气功、息道、禅定,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气”字。

第一,气是活的。在母胎中的婴儿已是活人,胎儿生活的气,古人叫做“胎息”。我们从“哇”一声婴儿出世了说起,这是婴儿的口鼻接触着大自然的空气,吸进空中的氧气,呼出身中的碳气,于是就这样一呼一吸地活到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直到一百岁,总是一个活人。哪一天呼吸一断,便成为死人了。这难道还不懂吗?懂是懂的,但不少做气功的人,也是对于这些懂得不少的人,到了他们学气功时,便把这口气的生死、来去的根本作用,就不自觉地抛开了,学动功的姿势或学静功的坐卧,便只是在姿势和坐卧上考究,也不追究他所学的那些姿势和坐卧究竟有些什么作用影响到他生活的那一口气来治疗他的病气或保养他的生气了。不联系气是活的来做气功,必然偏差百出,功效全无。所以讲气功,一开口,必须强调地说“气是活的”。学气功必须首先了解气是活的,而且要永远记着。

第二,再说“生活这口‘气’是多种多样而又变化多端的”。这口气的呼出吸入,吐故纳新,是身内身外之气的变动。有动必有静,呼后必有一息,吸后必有一息,是呼吸气之息息相关的生死融合。这一呼一吸,一动一静,可分析为气息相关的一类。又内气的运行,中医以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之转化作说明;外气之消纳,医书以水谷精气与天真运气之交变以说明。道书也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佛经也说,风喘气息和觉息知息的同异。于是又可分析这是内外真呼吸一类。再加以各宗各派的说明,真是种类多得很。光是中医《内经》,就说了七十二种气。这都必须分析辨明清楚,认明那些异名同实或者同名异实的说法,将来做功时,才免得牵强附会,胡乱猜疑。仅仅认明了种类还不够,对某一类的气或息,在随时随人随所做功夫的阶段上,又必定表现出来不同的样子,还要进一步地加以理解,才能对症用功,相机施治。

第三,无论分析如何细密,“总要归结到你生活的‘这一口气’上来体认”。例如一壶冷水,只要壶下有火,壶中冷水便蓬蓬勃勃地发生蒸气,向上飞腾,向四方扩散。这是比方说,我们身中的水、津液、精,借着我们自己的热肠本能的生命之火,化作我们视听动作行为的气;壶里上升的蒸气,碰着周围的冷空气,又变为点点滴滴如雾如露如云如雨的水了;这又是比方说,我们身中温度比周围环境的空气气温高,吸入空气时,虽在夏天,总感觉到有些清凉的意味。我们是全靠吸入天空清净空气,来调节淋巴系统的循环,配合循环系统有秩序的节奏,才得心平气和地活下去。

水的气的本体,气是水的变相,而气和水的转变,是神妙的作用。配合我们生活来说,水比方是精,气比方是气息,而那变化无穷的妙用便是神。把人身分着体、相、用三部分来讲,便是精、气、神;气生于精,神依于息。单提一个“气”字,而这一气中自具体用之精与神,联系着精气神来讲,就叫“这一口气”。为此,按上段所说,把这一口气分析得越细密越好,了解得越清楚越好;按这段所说,又必须把分析开的再联系起来,体认总归是这一口气,便好掌握这口气做气功了。

功:其次,要了解气功的“功”字,以便具体了解学气功的真正门径。

第一,功是“功法”,也就是在这一口气上所做的一些规律法则。这些功法都是依据我们这口呼吸气的自然规律,经过我们祖宗先人的研究、试验,抉择出来的治病调养有效的方法,是留给子孙的宝贵遗产。子孙不必见到祖宗,就从这口气上接受遗产。用这些遗产来治疗疾病、保持健康时,都在这口气上施为。先来谈谈呼吸这口气的一些规律和这些遗产如何分别应用。
1、口吸口呼的规律

用口吸气,气入不得深,可以增加肺活量,强压横膈膜下降,有加强横隔膜运动的能力;口呼出气时,力量则散漫微弱。口吸口呼的这种规律,以外气为主力,要带点勉强,太勉强又会出毛病,而内息的反应呼出也难掌握平稳。病人既不能做带勉强性的功法,平常人也不愿在粗浅的功法上费力,因此气功老师都不肯运用这种规律来救人。其实,我们所得的遗产内,是有一种运用口呼吸的规律作气功锻炼的。我们先人依据口呼吸的自然规律发明这种气功的方法,是有用处的,也是能治病的。

这个口呼吸的规律,诸如今人所说的肺呼吸、横隔膜呼吸,都是这种规律的一个体系。遗产内的宝贝,属于这种体系的,保存在武术家的外功和拳术家、技击家各种方法内的也不少。

2、鼻吸鼻呼的规律

鼻吸气自鼻端入,上达大脑皮层,影响呼吸神经中枢,立即注全身,归还腹部,这就是常说的深呼吸。深呼吸经过腹部的集散,通利十二经脉,谓之腹呼吸。依据腹呼吸的规律,先人们留给我们很多的导引、吐纳、按跷养生的宝贵遗产,道家也有些嘘吸炉间出入丹田的方法,佛家的止观禅那、安般守意等等,也是依据这腹呼吸的规律而形成的。那依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心之运

感恩主播的传播!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心画琉璃光

声音文稿文字所限,没写下的音频文本就在评论中给大家贴出来了

心画琉璃光

佛教最早翻译的一部禅定专著,就是《安般守意经》,若意不随息,即念不随息,就是安般不守意;若意在息,即念能随息,就是安般守意也。所以调息的最好方法,也是上乘功夫,就是“安那般那”,也就是安般守意也。

心画琉璃光

“安那般那”的持出入息,就是数息法。入息出息皆以鼻端白为准,或照顾入息,或照顾出息,一般以照顾入息为好,因为入多出少,增益寿命。这也不能执一,当遵师教,证诸经论,以适应自身现状,勿著。 具体做法,就是一呼一吸时,默数一,再呼再吸,数二,……以至数到十后,再从一数起,如此循环往复。如果产生杂念,忘却数数,可以另从一起计算。所谓数,就是意念而数,使念随息走,久久自然,不数而数,逐步就会做到心息相依。

心画琉璃光

这里所要说的,人们的呼吸是一时也不能停的,所以息息不断;而人们的念头也是一时不能住的,所以念念不停。这个息属呼吸神经中枢管辖,而这个念又属思惟神经中枢统领,两个司令部不统一,息与念就不能一致,所以息是乱的,念是杂的,总是处于散位、梦位、醉位、狂位。而不能入定,住于定位。只有把息与念统一起来,或念随息走,或息随念行,两个神经中枢才能协调一致。如前所说,这是大脑皮层最佳的休息状态,即不兴奋,也不压抑,阳平阴秘,身心的各种激素、腺体……就会自然调整。

猜你喜欢
执业药师备考要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考生从事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用于评价考生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by:王治皓频道

见地与修持

自我的特点是什么

by:真溪xzy

光明心—修持

作者简介:王健,笔名光明心。六十年代生于湖北武汉。自幼家境清贫,体弱多病;及长,为生计谋而颠沛流离,身心困顿,倍感人生无常,忧患日益,以兹因缘而涉足儒、释、道、...

by:sunflower_xrk

药师

【内容简介】女主得到一千年后的一个药师的记忆,回到大都市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作者/主播】作者:弄雪天子主播:木子电台_【购买须知】1、本作品为付费有声书,前4...

by:听友178488436

药师经

《药师经》,一般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的佛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

by:吴永达

药师经

应听友需求,药师经奉上,如有其他想听经书可留言

by:天水接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