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二):流水账里故事多

2023-07-27 12:53:1020:48 1.2万
声音简介

我们在上一次介绍了这封历史上的第一封外交书信的背景之后,就可以很好地明白,这封信就是子家针对晋国所谓的“贰于楚”的一番辩驳之词。
那么,如何辩驳才能令赵盾心服口服?子家要通过这封信实现哪些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子家怎么说。


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寡君,指的是郑穆公。蔡侯,表明蔡国是侯爵国,这里指的是蔡国的国君蔡庄公。“事君”的“君”指的是晋襄公。
郑穆公在鲁僖公三十三年即位,他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
子家在信里首先说道:“敝国国君即位第三年,便召请蔡国国君来和他一起去事奉贵国国君襄公。”
蔡国在春秋时期的多数时间里跟楚国的关系非常紧密,楚国也一直视蔡国为自己北方的门户。无论是当年的齐国,还是此时的晋国,要想跟楚国相争,蔡国跟郑国一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诸侯国。
当年的那场城濮之战,蔡国的军队曾作为楚国的盟军参战。楚国战败后,蔡国迫于当时的形势投靠了晋国,并先后参加了晋文公召集的践土之盟和翟泉会盟。
楚国不能忍受蔡国跟晋国如此亲近下去,后来在鲁僖公三十三年便出兵攻打蔡国。于是,实力不济的蔡国自然又投入到了楚国的阵营当中。
蔡国归楚,晋国人自然也不能坐视不理,随后便出兵伐蔡。楚国当然要出兵救蔡,于是晋楚两国再度正面交兵。但是这一次却没能像城濮之战那样打起来,晋军诱骗楚军后退之后,竟然自己撤兵而回。这样一来,蔡国只好继续依附于楚国。
三年之后,已经站到晋国阵营当中的郑穆公,决定帮晋襄公获得蔡国的支持,以此来加深晋郑之间的联盟关系。所以,就有了子家这里所谓的“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那么,为什么郑穆公认为这个时候有可能让蔡庄公答应心向晋国呢?这就要说到在这一年发生的几件大事。


第一,在此前的一年,楚国的一代雄主楚成王被他的儿子商臣逼得上吊自杀,商臣于鲁文公二年即位成了楚穆王。楚国的内乱,让晋楚之间的局势发生了变化。楚穆王刚刚即位,这是郑国替晋国争取到蔡国的绝好时机。
第二,鲁文公二年,秦军带着崤之战的仇恨跟晋军在彭衙(今陕西合阳县西北)展开血战,然而再次败于晋军手下。晋襄公面对秦、楚两个强国,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这对中原的各国都是一种威慑。
第三,鲁文公二年的六月,晋国在垂陇(今河南郑州西北)跟鲁、宋、陈、郑四国结盟,晋襄公身上的霸主气质逐渐显现出来。

所以,正是因为以上所讲的这种局势发展,非常识时务的蔡庄公自然是同意了郑穆公的邀请。虽然没能在六月参加垂陇之盟,但蔡庄公决定在九月前往晋国拜会晋襄公。所以,子家接下来提到: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郑穆公三年的九月,蔡庄公先进入到我们郑国然后准备去往贵国。
子家这里强调蔡庄公途径郑国,就是为了表明郑国在让蔡国听命于晋这件事情上的功劳。
但是,蔡庄公在九月没能去往晋国,郑穆公也没能亲自陪同前往,这是因为郑国发生了一件事情。子家接下来说道:


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偕,是“一起”、“共同”的意思。
子家跟赵盾解释道:“敝国因有侯宣多作乱的事,我们国君因此没能跟蔡侯一同前往。”
作为中间人,郑穆公这一次需要陪同蔡庄公一同前往晋国。但因国内爆发“侯宣多之难”而导致蔡庄公滞留郑国,两人没能在此时成行。
侯宣多,是郑国的大夫。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多,比较明确的是,当时还未成为郑国国君的公子兰从晋国回到郑国被立为太子,侯宣多曾出过不少力。后来郑穆公即位,侯宣多自然就成了郑国朝堂上的风云人物。
但是,子家这里所谓的“侯宣多之难”却不曾见史书有所记载。按照二吴的解释,侯宣多“恃宠专权而作乱”,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情况。正是因为侯宣多的犯上作乱,郑穆公不得不抽出时间来应对。
这次侯宣多的叛乱,具体时间应该是持续了两个月。等到平定侯宣多之乱后,郑穆公便跟着蔡庄公一同去晋国拜见晋襄公。所以,子家在信里写道:


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

“克减”的“克”是“战胜”、“平定”的意思。减,有些书上按照“减少”来理解。因此,“克减”有一种解释为“大体平定”、“稍微平定”这样的意思。
但实际上,“克”和“减”在这里是同义词。“减”应该解释为“灭掉”。“克减侯宣多”,就是“平定侯宣多之难”。
随,就是“跟随”、“随同”的意思。蔡庄公是侯爵,郑穆公是伯爵,按照爵位的地位来讲,蔡侯为尊,所以子家说郑穆公“随蔡侯”。
因此,这句话就是说:郑穆公三年的十一月,在平定侯宣多之难后,郑穆公便随同蔡侯一起去朝见了晋襄公。


在讲完郑国帮晋国拉拢蔡国之后,子家又提到另一个楚国非常在意的诸侯国,这就是陈国。
跟蔡国一样,春秋时期的陈国多数时期也是作为楚国的同盟势力而存在。但在一场城濮之战后,陈国和蔡国一起都投靠了晋国。
城濮之战后的第二年,陈共公即位为陈国国君,此后的陈国在数年时间里归附于晋国,直到鲁文公九年楚国出兵伐陈。迫于楚国的压力,陈国在这一年又重新回到了楚国的怀抱。第二年,也就是鲁文公十年,楚国将陈、蔡、郑三国都变成了自己的盟友。
上一次我们也介绍过,正是因为这个时期郑国跟楚国的关系,就有了所谓的郑国“贰于楚”的说法。子家在这封信中,也没有回避这一点,他反而强调就算是在“贰于楚”这个阶段,郑国也是有功于晋国的。因为,郑国在帮晋国积极拉拢陈国。子家接下来就提到了一条证据来表明这一点。子家信中说道: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二年六月,指的是郑穆公十二年的六月,也就是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的六月。
归生,就是子家的自称,这是他的字。
佐,就是“辅佐”的意思,这里可以引申为“陪同”。
嫡,是嫡子,也就是郑穆公的太子,他的名字叫做“夷”。郑穆公去世之后,公子夷接任国君之位,是为郑灵公。
陈侯,就是陈国的国君陈共公。君,这里指的是此时的晋国国君晋灵公。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很多书上基本是这样来翻译的:十二年六月,本人归生陪同敝国太子夷,为了陈侯去朝见贵国国君的事请命于楚国。
按照这样的翻译,大体的意思就是,归生陪同公子夷去了楚国,向楚穆王请命,希望楚穆王允许陈侯去朝见晋君。
这实在是非常滑稽的事情,如果您是楚穆王,您会答应郑国的请求吗?

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弄清楚“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的意思很关键。
首先,这句话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以……而……”这个句式,一个是“请陈侯于楚”,还有一个就是“朝诸君”。
这句话中的“以……而……”可以翻译为“为了……才……”。子家表明,当时自己陪同太子是为了“请陈侯于楚”这件事,才到晋国“朝诸君”。因此,这句话中的“朝诸君”的主语是郑国君臣而非陈侯。这对理解子家后文多次提到的“又朝”、“又往朝”很关键。
那么,关于子家提到的“请陈侯于楚”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这就要结合《左传》中的一条史料来看。在《左传》的文公十一年中记载了一条这样的史料:“夏,叔仲惠伯会晋郤缺于承筐,谋诸侯之从于楚者。”
这条史料就表明,正是在六月左右的夏季,晋国有了争夺那些归附于楚国的诸侯国的想法。
另外,虽然《左传》上没有记载楚国在这一年的相关史料,但据我的推测,此前楚国也许是向郑、陈、蔡等归附于自己的国家发起了邀请,让大家到楚国去商讨重要的事情。由此才引发了晋国要争夺这些诸侯国的强烈想法。而就在这个关键时期,郑国私下里已经有了再度归附晋国的心思,还主动到晋国表态会找机会召请陈侯一起来归附晋国。
因此,所谓的“请陈侯于楚”就是说,子家他们会趁着到楚国见到陈侯的机会,谋请陈侯去朝见晋君。

我们弄清楚了以上讲的这些,子家这里提到的这句话就好理解了。他的意思就是:十二年的六月,本人归生陪同敝国太子夷为了到楚国谋请陈侯来朝见的事情,才特意来拜会晋灵公商量此事。
此时的晋国已经是赵盾掌权,子家也正是在这时和赵盾有过一面之缘,这也是他能跟赵盾写信的一个缘由所在。当然,赵盾对子家提到的这件事情肯定是记忆犹新的。郑国帮晋国争取陈国的事情,最终有了好的结果。这一点,子家和赵盾都不可能忘记。所以,子家接下来就说道: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

十四年,指的就是郑穆公十四年,也就是鲁文公十三年。
蒇(读如产),意思是“完成”、“促成”。
子家表明:在十四年的七月,我们国君又亲自到贵国朝见晋君,为的就是接着完成陈侯朝晋一事。
鲁文公十三年这个时候,晋国刚刚结束了跟秦国的河曲之战,从秦晋纷争中暂时走出来的晋国,又再度成为了中原各国巴结的对象,郑穆公在此时也托鲁文公跟晋国搞好关系。这是郑穆公要去晋国朝见晋君的缘由之一。
另外,就之前在楚国跟陈侯所谈的事情他也要让晋国放心。因为,在鲁文公十三年的五月,陈共公去世了,陈国国君朝见的事情还能不能继续下去,郑穆公要给晋国一个答复。从子家这里所言来看,郑穆公应该是作出了一番努力,极力让之前的沟通成果没有因为陈国国君的交替而付诸东流。
所以,子家接下来就表明了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他说道:


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子家说:十五年的五月,陈侯从敝国前往朝见贵国国君。
此时的陈侯就是陈共公的儿子陈灵公。
同样,子家这里提到“自敝邑”也是为了强调郑国在促成这次晋陈会见当中的功劳。
关于陈灵公这次去往晋国朝见晋灵公,其实更具体来讲就是去参加“新城之盟”。《左传》在鲁文公十四年对这次的会盟有这样一条记录:六月,同盟于新城,从于楚者服。
从鲁文公十一年的“谋诸侯之从于楚者”到鲁文公十四年的“从于楚者服”,晋国历经三年多才收服亲楚的中原诸侯,陈国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子家介绍完了郑国在拉拢陈、蔡两国的功劳之后,便提到了郑国对晋国的无比亲近。子家说道: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

往年,就是指的子家写信的前一年,也就是郑穆公十七年(鲁文公十六年)。
烛之武就是那位在鲁僖公三十年成功离间秦晋联盟的郑国老臣。《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曾在描述那次“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说他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但从子家这里提供的信息来看,烛之武当时应该还不至于年过古稀,否则此时的他岂非年过九十?所以,烛之武此时虽老,但还没有到老态龙钟的地步,他还能为郑国效力。
往朝夷,是“夷往朝”的倒装,也就是“太子夷往朝于晋”的意思。
所以,子家这里是说:去年的正月,烛之武陪着太子夷来朝见过晋君。八月,我们的国君又再次前往贵国朝见晋君。
子家在这封信的开篇看似是在记录着非常繁冗的流水账,读起来也觉得平淡无奇,但是这一笔笔证据确凿的记录,就是对晋国认为郑国“贰于楚”最有力的反驳。
子家在非常质朴的文字当中,字里行间都饱含了对晋国的质问。子家细数郑国朝晋之年和月,似乎就是在质问赵盾:十几年来,郑国君臣先后五次朝见晋君,我们哪里有时间跟楚国去亲近呢?
子家的话的确很难反驳,但实际上郑国在当时的局势下,积极拉拢陈、蔡这样的亲楚势力,楚强共同附楚,晋强共同附晋。郑国主动地“召蔡侯”、“请陈侯”,都是在为了谋划形成一个中原小国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在大国争霸当中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子家的这封信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经典名篇,绝不在仅仅是因为它在平淡的言辞中展现出了一个执政卿应有的政治手腕。
究竟子家的这封信还有哪些精彩之处呢?咱们下回再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65377469

需要多少银子买一套未晓说巜古文观止》?

听友397576605

而随蔡候以朝于执事,用随,解释说是蔡是侯爵,郑是伯爵,难道不是公爵吗?第一篇里写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一直以为,是左传故意把郑的爵位写低了的,其实是公爵。有谁知道可以回答吗?谢谢!

佟老实 回复 @听友397576605

郑伯爵克段于焉吗?就是伯爵国呀

1350299sktg

怎么买这本书的会员呀

1338019umoo

整套讲解有吗?怎么购买?

猜你喜欢
左传

个人自用,个人自用,个人自用!!!

by:世纪花初开

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订的《春秋》而作。

by:沙湖里的芦苇

左传

作者:左丘明作品集内容简介:《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

by:善意流传

左传

原文诵读。《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非常高的著作。以《春秋》为纲,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春秋一代的大事。作者是左丘明。

by:李庐阳

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by:聆听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