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读书的刘邦,去世前在遗书里告诉儿子一个特殊的人生体会!

2023-10-06 16:31:0109:32 1.5万
声音简介

大家好!昨天晚上真是不平静的夜晚,我正在教三楼里准备百家讲坛新一期的稿子。正准备到王婆贪贿说风情这一段,茶楼里的王妈妈已经见到西门庆了(王妈妈住在潘金莲的隔壁,所以她就是传说中的隔壁老王。)


这王妈妈是太解风情、太懂感情了!她教西门庆怎么追潘金莲的方法。具体的流程有王妈妈的四碗茶、采“莲”的十步曲,还有“潘、驴、 邓、小、闲”的五字口诀。


我陷在这些策略里边一点一点地在那梳理,外边确实听到有消防车的声音,不过也没太介意。等到离开北邮以后呢,都走出很远了,打开朋友圈才发现,唉哟,原来北邮网络中心出火灾事故了!


这个消息让人很意外,同时也很受触动——你看,教三楼跟现场大概就几百米,可是当时完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等到离北邮很远了之后呢,打开朋友圈却如同现场一般,就了解了很多信息,这种体验是非常意味深长的。它告诉我们,在印刷术的时代,纸媒体让古往今来都成为现实。


你比如说我看着《水浒传》,看着王妈妈那个茶楼,就仿佛身置其中一样,真正沉入这个情节,就仿佛王妈妈跟西门庆就坐在对面,我在旁边就看着他们俩对话,真的是古往今来成为现实。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呢,自媒体让随时随地成为现场。所以在传统的时代,物理距离影响你的信息获得,影响你的主观体验,而在这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关键的东西是带宽,它已经取代了物理距离。


你看,我在教三楼里没有带宽,距离只有几百米,一头雾水,什么也不知道,看着消防车我还以为演习呢;可离开学校以后物理距离已经很远了,但是打开手机,打开朋友圈,有了带宽了,立刻就看到了很多信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纸媒体到自媒体,这种载体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时代,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当然,也会深刻地影响各级领导的管理模式。


阅读是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不管是看朋友圈、看电子书,还是看印刷的、打印的书,它都是一种阅读体验。


那今天呢,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关于读书的经典文章,是汉高祖刘邦在去世之前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是这么说的:“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意思就是,我逢到秦朝末年焚书坑儒,禁止老百姓学习,我自己还挺高兴,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这下轻松了。


“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意思就是,自从当了皇帝之后呢,才逐渐地发现,读书是很有用处、很有意义的。于是呢,就请别人给我讲解一些书籍,了解作者的意思。那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所言所行啊,有很多做错的地方。如果当初早一点读书,那就好了。


所以你看,很多人都觉得刘邦这个人是个不读书的泼皮无赖,而且呢,他的最大的长处就是,不读书他也得天下了,一直他都鄙视读书人。但是,从刘邦这个遗嘱上我们能看到:第一,他还是读了书的;第二,他还是很认可读书这件事的。


既然认可读书这件事,所以刘邦呢,在遗嘱当中就给自己的儿子太子刘盈提要求了,所以希望你呢,能够勤勉的学习,每次上奏的时候都应该自己去写,不要找人代笔。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呢,刘邦还是语重心长地劝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改变了读书学习的动力。


我给大家推荐这篇刘邦遗嘱呢,就是因为这两天呢,有人跟我谈到刘邦,说你看读书有什么用?人家不读书、不学习不是也成就了一番事业了吗?而且一直到死人家也是不读书、不学习的呀。希望我们各位朋友不要误解了历史真相。


我大规模地读书,大概是从中学时代,初一开始的,1987年、88年和89年这三年主要是把一些最基础的文学历史类,特别是文学类的书都读了,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的系列作品,杰克·伦敦的系列作品,还有茨威格的系列作品,泰戈尔的诗,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汪曾祺先生全部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


我记得那个时候,读古龙的《绝代双骄》是一晚上完成的,读肖复兴先生的《早恋》是一下午完成的。不算在学校的、书院的和办公室的书,家里面一共有17柜子书,大概五六千册,这每一本都看过一遍以上的。


每一次准备百家讲坛之前,在两三天的时间内恐怕都要读二十几本的书。所以,首先提醒这位朋友,一个星期读一本书,这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想下决心读一万本书,恐怕每年得读200本以上。


我记得我读南怀瑾先生的第一部着作是《论语别裁》,后来老先生的《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原本大学微言》、《金刚经说什么》、《楞严经》、《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禅宗、道家……就这么一本一本顺着读下来了,还看了相关的一些讲座笔记,又听了一些音频。


这里边就需要有一些阅读的方法,我主要使用的阅读方法是四种:


一个是诵读。这个主要就是经典,读得比较慢,而且尽量出声,你看我给九思书院的同学们提的要求就是学《论语》要一句一句学,并且一天只来一句;


第二种方法,是巡读。就像巡逻队巡查城市一样,不要纠结于一人一事。这主要是应用于一些资料类的,还有一些文学类的书籍,巡读的时候最好带着问题读,抓住重点读;


第三种读法,是跳读。很多资料类的、检索类的、备查类的书我都是这样读的。拿着一个即时贴,看到哪一章、哪一节有意义就读,读完了做一下备注。一本书都读下来,大概也就是那么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像是小猴子过河,踩着石头就蹦过去了;


第四种方法,是闪读。也就是说把这本书拿过来,让每一页大概的信息在自己眼前闪现一下,只要挑最关键的主题句、最关键的总结句看一下,留个印象就可以了。有很多报纸、杂志,还有一些例行的文章文件、次要的数据资料,我都是用闪读这种方法的。


以上是我阅读的四种方法供大家借鉴。基本的时间就是,马上、厕上、枕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用起来,从87年算到现在也有30年左右的时间了。


关于读书,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要想给别人一个西湖,你自己得有一个太平洋,要想给别人一杯水,你自己总得有一缸。我是给大家讲课的,我自己如果不持续学习,恐怕知识就会老化,资源就会枯竭。所以对于我来说,阅读就好比是农民种庄稼,我给自己立的规矩就是只要不离开教学一线,这每年200本书左右的阅读量是要保证的。不过现在有个好处就是电子阅读很方便。


那关于阅读的第二个感受就是,你有一个苹果,你给别人,你就没有了;你有一条知识,你给别人了,你就真正拥有它了。所以要在传播当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要在传播当中强化自己的掌握。读完之后,你要想印象深刻,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别人讲一遍,把他们讲明白了。所以大家看智慧的“智”怎么写,上面一个“知”,下面一个“曰”,“知而能曰为智”。传播一下、讲一讲是快速提升的有效手段。


另外,也有人研究,说我们的语言大概是每分钟200到300个字左右,不过这是外部语言。我们的内部语言,经过训练,每分钟恐怕要接近一万字,闪现得特别快。所以实际上,快速阅读不是用你的外部语言,而是调动你的内部语言,再加上前面介绍那四种方法,你读书的速度自然他也就快了。


在微博上面谈到读书,我们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经验,比如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每本书收获三句话,这些东西都推荐给大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大家共勉!


这里是平讲平说,我们明天接着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澜溪vicky

深刻博学,幽默风趣。

听友293491409

佩服老师

Monstar_du

看书还是读书

猜你喜欢
刘邦

刘邦,这个平民,在42岁高龄才开始创业打天下,最终打败贵族项羽,开创汉朝,是草根逆袭的典范。但后世评价刘邦是痞子气的流氓,这显然是极大的误解。大风起兮云飞扬。威...

by:尚学庸

刘邦

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

by:冰瑶_2s

汉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成就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终战...

by:忻筱羽

刘邦传

在中国古代能成为帝王者,要么出身豪门贵族,要么本身就是王孙公子,出身平民者并不多,而刘邦就是一位平民皇帝。严格的说,刘邦身为平民时,也不能算是个好平民,他游手好...

by:轻舞飞扬_自由飞翔

汉刘邦

《汉刘邦》讲述了以疾风暴雨动荡不定的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及西汉天下初治巩固政权为背景,以磅礴的气势,鲜明的节奏,凝重的色彩勾勒那一时代壮丽的历史画卷,重点再现...

by:杵峰工作室

汉主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刘邦全传

专辑简介:刘邦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市井小民,却在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的秦朝末年脱颖而出,力挫群雄,四年鏖战,五载争锋,推翻暴秦,打败项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大历史使命...

by:日饮一茶张老师

刘邦全传

一个放荡不羁的市井小民,在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的秦末脱颖而出,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最终在该下战败楚国贵族、被誉为天生战神的强劲对手项羽,成为楚汉争霸的胜利...

by:菊儿飞飞

大汉刘邦

如第一期节目所说,刘邦是后世所有开国君主的标杆。他选贤任能,休养生息,安抚百姓,巩固政权,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平头百姓走向皇位龙椅的真命...

by:主播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