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左传·王孙满对楚子》(一):雄才大略的楚庄王

2021-03-20 20:03:0022:35 1.2万
声音简介

关于“春秋五霸”的人选,历来有不少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版本都少不了三位霸主,这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在这三位霸主中,我个人最欣赏的并非是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也不是历经坎坷才走上霸主之位的晋文公,而是楚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君主楚庄王。
楚庄王,名旅(《史记》载其名为“侣”),是楚穆王之子,楚国的第二十二代国君。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突然去世,不到二十岁的楚国太子熊旅接任了国君之位。第二年,楚国便进入了楚庄王的时代。
少年君主通常都要面对相对复杂的政局,稍不留意很可能就命丧黄泉,楚庄王也没能免于这样的政治磨炼。刚刚即位的楚庄王就要面临跟楚国内部强大的若敖氏家族的斗争,他差一点就死于来自若敖氏的楚国大司马斗克的手中。
侥幸活下来的楚庄王,为了保全自己,此后的三年以纵情声色犬马的姿态迷惑了众多政治对手。同时,楚庄王利用三年的时间暗中观察楚国群臣的忠奸贤愚。
等到时机成熟之后,楚庄王突然一鸣惊人,启用了一批真正能治国理政的人才,迅速将楚国的政权牢牢把握在手中。此后的二十年,楚庄王用他的雄才大略,为楚国开疆扩土,让楚国国富民强。
通常评价一个君主的功绩,后世常常用其所建立的文治武功来评价。若论文治,楚庄王是唯一一个被孔子视为贤君的春秋诸侯国君。楚庄王掌管楚国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但却是楚国八百年历史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段时光。楚庄王十分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大力改革军事,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尽管为了楚国的霸业,楚庄王曾对外频繁动用武力,但是国内政局依然十分稳定,百姓勤于劳作,商贾不废贸易。
若论武功,楚庄王为楚国建立了“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的赫赫战功。要知道,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土面积也就是“地方五千里”的规模,可见楚庄王一人就为楚国打下了半壁江山。楚庄王进行军事改革之后的楚军战斗力超群,无论是平定内乱还是对外的征伐,史书上鲜见楚庄王出兵失败的记录。尤其是对陈国和郑国的征伐,一度让这两个中原的诸侯国差点灭国。随后楚国与晋国之间的邲之战,更是让楚庄王一战定霸。楚庄王赢得了邲之战的胜利之后又带兵围困宋国长达九个月,虽然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但刚刚败于楚军之手的晋国不敢再度跟楚军对决。这一场围宋之战,让楚国走向了霸业的巅峰。
在楚庄王开创霸业的征程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辅佐他的一代名相孙叔敖。《史记》上说:“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孙叔敖对楚国进行了农田水利、政治律法、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改革,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如果说孙叔敖对楚庄王霸业的影响是直接的,那么在孙叔敖之前,有一位跟楚庄王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可谓是对楚庄王产生过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此人就是王孙满。正是因为王孙满跟楚庄王之间的一次对话,就让这位贤明的君王懂得了开创霸业的根本,也才让楚庄王在历史上留下了颇高的赞誉。
我们要讲的《王孙满对楚子》这篇文章,记录的正是他们二人之间的这场对话。
那么,能影响一代霸主楚庄王的王孙满究竟是何等人物?他跟楚庄王的这次对话又因何而起?王孙满究竟又给了楚庄王怎样的一些告诫呢?咱们一起来看原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楚子,就是指楚庄王熊旅。陆浑之戎,又名“陆浑戎”,是西戎部落的一支,当时活跃在伊河和洛河一带,临近周王室的王畿之地。
雒(读如洛),是“洛”的古字,这里指的就是当时东周的王城雒邑(即洛阳)。
观,古音读如“冠”,有“使人观”之意,可理解为“展示”的意思。观兵,就是“展示兵威”的意思。
本文开篇的这句话交待了楚庄王跟王孙满这次谈话的背景,意思就是: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顺势到了洛阳,在周天子的王城附近陈兵示威。
为什么楚庄王要去讨伐陆浑戎呢?这就要讲到陆浑戎在春秋时期的关键地位了。
陆浑戎最早的居住地远在西北的瓜州(今甘肃敦煌),临近秦国。陆浑是敦煌的一个古地名,于是来自陆浑的戎族部落,便被称为“陆浑之戎”。
远在西部的陆浑戎之所以会出现在洛阳附近,说起来还要拜秦穆公所赐。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身处西方的秦穆公跟西戎多有征伐,当年曾强占了陆浑戎的领地,逼着他们东迁到了晋国。因晋惠公被俘,作为释放条件之一,晋国被迫接收了这一支并不好对付的戎族部落,并将其安置在了位于伊河和洛河之间的伊川地区(今河南伊川及嵩县附近)。
当晋文公称霸之后,身在晋国的陆浑戎就渐渐归附于晋国。晋文公也待陆浑戎不薄,因此在秦晋联盟决裂之后,这支被迫迁到伊川的陆浑戎就成了控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力量。当年那场让秦军全军覆没的崤之战,其实就是陆浑戎跟晋军配合的杰作。陆浑戎在崤之战中一雪当年被秦穆公驱逐之耻,此后的晋国也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同盟军。
所以,面对这样一支晋国重要的军事力量,楚庄王深知他们的重要性。而且,陆浑戎控制着楚国北上的关键区域,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怎能不对这样的亲晋势力下手呢?可以说,楚庄王这次挥师北上,就是为了打击晋国的得力帮手,以便日后跟晋国的对决。当然,从本文开篇的这句话中,我们同时知道了楚庄王此行的另一个目的,这就是向周王室示威。
根据《左传》的记载,我们知道楚庄王这次的出兵时间是在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此时的东周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十几年前,周襄王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周顷王竟然穷得没钱置办丧事,要靠鲁国的接济才将周襄王安葬。周顷王只当了六年天子便去世,他的长子姬班接任天子之位,是为周匡王。周匡王也只干了六年便突然驾崩,随即他的弟弟姬瑜即位,这就是此时的周天子周定王。
周顷王、周匡王和周定王这三父子可以说经历了东周历史上最为穷困和压抑的一段时光。刚刚即位的周定王面对前来洛阳耀武扬威的楚庄王,内心应该是十分忐忑,他也许都会怀疑祖宗留下的基业是不是要毁在自己的手中。然而,由于一个人跟楚庄王的交涉,挽救了东周几将灭国的命运。此人正是王孙满。原文写道: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劳,在古音中读如涝,慰劳的意思。
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往楚军大营慰劳楚庄王。
楚强周弱,周定王无奈之下只能派王孙满前来楚营交涉,虽然名为劳军,实际上就是让王孙满跟楚国和谈。
王孙满是周王室贵族,所以也可以叫做“姬满”。姬满这个名字,如果您熟悉西周历史,应该知道这也是周穆王的名讳。
一些书上将王孙满的身份注释为“周共王玄孙”,这可真是闹了大笑话。要知道,周共王是周穆王姬满的儿子,如果王孙满真是周共王的玄孙,那他跟西周天子周厉王就是同辈。这样的话,到东周天子周定王这个时候,王孙满岂不是活了两百多岁?很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王孙满在《左传》中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秦晋崤之战的前夕。秦师路过洛阳北门的时候,王孙满眼见秦军举止轻狂无礼,于是他跟周襄王预言秦军这次出兵必败。最后秦军果然在崤之战中由于轻敌而被伏击,印证了王孙满的预言。
此时的王孙满按《左传》的记载“尚幼”,估计也就十来岁的年纪,若说他是谁的“王孙”的话,他是周襄王之孙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如此看来,王孙满跟周定王就是同辈,由他辅佐周定王就是非常可能的情况。

小小年纪就见识不凡的王孙满,此时已经距离当年的秦晋崤之战过去了二十一年,阅历更深的他正是人才匮乏的东周王朝的最佳使者。令他没想到的是,此番的楚营之行,会让自己成为那个间接影响了楚庄王霸业的人。王孙满即将迎来跟楚庄王之间的一番改变各自国家命运的对话。
而这段对话,由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起,这就是“问鼎”。原文写道: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楚庄王向王孙满问起鼎的大小轻重。
楚庄王所问的“鼎”就是安置在洛阳城中象征王权的“九鼎”,楚庄王的“问鼎”之举,在王孙满看来就是有代周之意,是无礼之举。
这句话就是“问鼎中原”这个成语的出处,后世用此成语来形容意图夺取天下的举动。
关于这句话,其实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楚庄王既然能陈兵周疆,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攻打雒邑,而是只向王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呢?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楚庄王的一个政治智慧。楚庄王之前的楚国国君,基本上都极力表明自己的蛮夷身份,不想融入中原的华夏文化体系。但楚庄王即位之后,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他都在注重对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吸收。而且,他不光自己学习中原文化,也十分注重对于王室贵族的教育,为太子选定的教材都是诸如《诗》、《书》、《礼》、《乐》这些后来同样被孔子极为重视的中原文化经典。楚庄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从自己开始的楚国历代君王都有重视中原文化的传统,希望楚国不再被中原各路诸侯视为蛮夷,史书上将楚庄王此举称为“以夏化夷”。
楚庄王深知,只有融入了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霸主地位。楚庄王这里选择“问鼎”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件。因为,九鼎象征王权,这是华夏文化的观念。从夏朝到此时的东周,中原地区的君主们都认为谁拥有了九鼎,谁就拥有了合法的政权。而当年的楚君熊渠既然能喊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口号,就证明此前的历代楚王是不认同这份文化传承的。楚庄王此时问鼎之轻重大小,就是有迁鼎到楚国的打算,也就是在认同这份中原文明的传统,想极力地融入华夏文化体系。否则,凭借楚军的强大,楚庄王若想对周朝取而代之,他完全没必要跟王孙满提及九鼎之事。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小细节,“楚庄王”这个称谓就是已经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国君谥号体系,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楚庄王之前诸如“武”、“文”等楚君的谥号,应该就是出自楚庄王时期的重新拟定。这也是楚庄王极力融入华夏文化的一处重要表现。
所以,楚庄王问鼎中原,虽然在王孙满看来是非礼之举,但背后更深层的是楚国对中原文化的接受和尝试融入的期望。
那么,面对楚庄王这样的无礼之问,王孙满会给楚庄王什么答案呢?原文写道:


对曰:“在德不在鼎。”

王孙满的这句话承前省略了“大小轻重”四个字,他的意思是说:“鼎的大小轻重是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
“在德不在鼎”这五个字,真可谓是有一言九鼎的力量,也是这篇文章的纲领所在。在王孙满看来,唯有德者才配拥有九鼎。楚庄王问鼎之轻重大小,而王孙满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但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楚庄王,要得到天下,重视德政才是您应该考虑的根本。
不过,王孙满的言论不算新鲜,作为敌国的使者劝说有心霸业的君主重视“德”这一点,在我们之前讲过的《左传》文章中并不少见。比如,当年的楚国使者屈完就曾对齐桓公说过“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的谏言。屈完的言论肯定会被楚国的史书所记载,因此楚庄王在见到王孙满之前,应该就已经知道“德政”对于称霸的重要性。
从楚庄王日后的诸多表现来看,他堪称有德之君。比如,楚庄王后来因陈国内乱而出兵伐陈,杀了弑君自立的陈国大夫夏征舒,随即得到了陈国的领土,先是将陈国改为楚国的县,后来楚庄王又听从楚国大夫申叔时的建议,恢复了陈国。楚庄王的复陈之举,在当时赢得了众多的赞誉,诸侯皆朝于楚。
第二年,楚庄王带兵伐郑,历时三个月,最终攻破了郑国国都新郑。郑国此时的国君郑襄公以为郑国必亡于楚,肉袒牵羊迎接楚军进城,表示愿意归附楚国。楚庄王没有采纳群臣灭掉郑国的建议,而是直接退兵三十里,放了郑国一条生路,与郑国罢兵结盟。破郑而不亡郑,楚庄王不可谓不仁德。
更加能表现楚庄王仁德之心的事情,是在跟晋国的那场决定霸主地位的邲之战。经此一役,楚庄王一战称霸,楚国将领潘党建议将晋军的尸体堆积成一座小山来彰显楚军的胜利。楚庄王否决了这个不够仁义的建议,并对潘党讲述了一番“止戈为武”、“武有七德”的军事思想。
所以,以上种种对外的征伐表现,都能反映出楚庄王一直在奉行着“以德绥诸侯”的策略。不过,对于此时正式执政才五年的楚庄王来讲,他脑袋中的德政思想还只是刚刚萌芽。真正让楚庄王坚定地施行德政,其实正是从他遇见王孙满之后才开始的。王孙满所谓“在德不在鼎”的教诲,对楚庄王日后的执政思想影响颇深。
那么,楚庄王究竟从王孙满这里知道了哪些关于“德”和“鼎”之间的道理呢?咱们下回再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猜你喜欢
白话左传(左传白话版)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

by:知识新贵

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by:聆听者智

左传

心灵的回响,光阴的力量

by:微学堂

左传

原文诵读。《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非常高的著作。以《春秋》为纲,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春秋一代的大事。作者是左丘明。

by:李庐阳

左传

作者:左丘明作品集内容简介:《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

by:善意流传

左传

《左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是儒家经典中的一部,所记载的春秋时期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民本思想最为鲜明,今天我们的“以人为本”正是对民本思想极好的弘扬。朱自清说“《...

by:Hidden诚之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

by: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左传

即是史学的权威,又是文学的权威

by:简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