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2012年的9月份,蚱蜢第一次起飞。这次其实没装多少燃料,就是起飞悬停测试。飞起来1.8米,持续了3秒就落地了。SpaceX的测试从来都是步步为营。一个新火箭,从来都是从最基础的功能做起的。11月份,蚱蜢跳起来7米,持续了8秒。你就看,火箭屁股猛喷出一团火焰,火箭微微的上升了没多高,然后就落了地。
12月份,蚱蜢火箭飞起来40米,持续了29秒,起码这个过程,蚱蜢火箭的可控的,可以维持自己的姿势。2013年3月份,蚱蜢飞到80米高,4月份飞到250米高度,而且有了抗风的能力。后来嘛,越跳越高。到了8月份,蚱蜢飞起来,斜着飞上去,高度250米,横移了100米,然后在横着挪回来,然后垂直降落。
最后一次蚱蜢试飞,飞到了744米的高度。蚱蜢火箭的使命算是完成了,SpaceX基本掌握了火箭垂直起降的控制规律。

ming_zo

抢 沙 发

回复@ming_zo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永远的椎名林檎

我总感觉吴老师每次录节目自己就录嗨起来了 净整些俏皮话 “你要啥自行车啊” 太逗了 喜欢吴老师的风格

Kevin___Chen

为什么不考虑在地面做一个“三轴云台”来辅助火箭回收呢?就像我们小学初中的时候都玩过手指立扫把一样,手指的前后左右移动来维持扫把的平衡。火箭缓慢降落云台上之后,就靠云台的平衡算法来动态调整长长的火箭的平衡。这样就可以不用安装那四个支撑架了,减下来的重量又可以多带很多燃料了!

PlasmaX等离子体 回复 @Kevin___Chen

你把自动辅助装置想的太简单了。首先,预测火箭轨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想要真正的预测是很困难的。 其次,大型机械的移动是非常困难的,很难控制,你说的动态平衡以现有技术水平几乎不可能实现。 还有你说的用手动态控制,在质量很轻的扫把上很容易施展,但放大到火箭的级别,一旦碰撞,对火箭和云台本身是会造成很大损害的。

简简单单的鸣 回复 @Kevin___Chen

其实你对比一下蓝色起源的火箭回收与马斯克的视频,就会发现马斯克的火箭不是缓慢下落,而是能有多快就多快,反推力刚够刹车,如同发射倒放,中间没有悬停,因为在空中多停留一秒,就要消耗更多的燃料。所以如果地面回收机构无法做到在极短时间内启动、制动、停止在正确位置,那它就没有意义了。显然想要一套大型设备达到这种效果是非常难的,不如自带撑脚。

Kevin___Chen 回复 @Kevin___Chen

这也不一定需要精准降落在着陆点呀!只需要地面的云台快速移动,主动对接火箭,辅助着落。

veevi0

请问,为什么不把火箭的制造、组装厂安排在火箭发射场附近呢?

尘沙_w0 回复 @veevi0

要是炸了,你负责呀,一个零部件炸了没多少损失。要像你这一个零部件炸整个火箭都得炸,发射场也得跟着炸

林_科罗廖夫 回复 @我被雪晴索要身份证

这倒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分工。

我被雪晴索要身份证 回复 @veevi0

你考虑过上班的人的家庭吗?孩子不用管了,父母不用养了?

张奕杨Physical

沙发

张奕杨Physical 回复 @张奕杨Physical

留给我和吴老师

张奕杨Physical 回复 @张奕杨Physical

抢走了,谢谢

张奕杨Physical 回复 @张奕杨Physical

留给我和吴老师

fishfly203

吴老师就是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