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谦虚与虚伪

2023-09-30 22:10:0007:58 4.9万
声音简介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


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


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


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


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


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


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


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


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


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


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着名的例子。


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


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


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回到“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话,历代引用不辍,一直到今天,还经常挂在人们嘴上。可见此话道出了一个真理,经过将近三千年的检验,益见其真实可靠。


根据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满(自满)只有一种:真。假自满者,未之有也。


吹牛皮,说大话,那不是自满,而是骗人。谦(谦虚)却有两种,一真一假。假谦虚的例子,真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故作谦虚状者,比比皆是。


中国人的“菲酌”、“拙作”之类的词,张嘴即出。什么“指正”、“斧正”、“哂正”之类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谦辞,谁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谁也必须这样写。


这种谦辞已经深入骨髓,不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这种虚伪的谦虚不会使任何人受益。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谦虚,做学问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


事实上,不管你搞哪一门学问,绝不会有搞得完全彻底一点问题也不留的。


人即使能活上1000年,也是办不到的。因此,在做学问上谦虚,不但表示这个人有道德,也表示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的。


在当今中国的学坛上,自视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虚怀若谷者,则少有。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写过几篇论文,出过几册专著,就傲气凌人。这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学术前途的发展。




我自己怎样呢?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讲,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或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


人们都承认,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


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极大的矛盾:我觉得真正行的人也如凤毛麟角。


我总觉得,好多学人不够勤奋,天天虚度光阴。我经常处在这种心理矛盾中。


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头脑是清楚的。


我只劝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对我赞誉的话,特别是那些顶高得惊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美妙人生1989

很好的文章 循环播放 值得学习

百文书集

这文章写得没意思。和初中生考试写作文一样,又臭又长,翻来覆去。 要不是名人,这篇都不会被我们听到,的确是拙作

一只大口袋

天歌这篇读的节奏缓了 是不是因为有太多人提出之前语速太快了?可是我好喜欢之前的语速啊

听友238215733

文采一般

听友193461372

像个怪胎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季羡林谈国学》季羡林/著

国学是什么?传统文化的价值何在?让我们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指引,探寻国学真谛。

by:暖_树_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

by:山东大成

《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著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本书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

by:笔名白小白

《季羡林作品集精选》|季羡林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精选了著名学者、作家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散文作品,从写人(《赋得永久的悔》)写物(《海棠花》)写景(《清塘荷韵》),到抒怀(《人生》《八十述怀》)...

by:彭城观月

《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作品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

by:彭城观月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

by:艺文妈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

by:claire_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