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期:跟唐僧学做人,跟沙僧学做事

2023-04-30 09:30:5412:00 3721
声音简介


《西游记》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清代学者张书绅这样回答: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 

《西游记》是一部“奇妙的书”,奇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妙在为人处世的道理。

 

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

 

唐僧与沙僧作为书中的主要人物,身上更是透露着人性的光辉。




跟唐僧学做人

 

1、保持低调,不露圭角

 

唐僧一行路经观音禅院时,受到寺中金池长老的盛情款待。

 

长老听闻唐僧是从天朝上国而来,必然怀有重宝,便想开开眼界。

 

但唐僧为人低调,从不炫耀,只好答道:

“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可在一旁的孙悟空却不依不饶,一直怂恿唐僧拿出袈裟。

 

唐僧见状,连忙摇头说道:

“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对于唐僧的劝诫,悟空不以为然,最后果然引出了乱子。

 

《运命论》有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过分的招摇,最终都成了无聊的炫耀。


越吹嘘的人,越自卑;越炫耀的人,越无能。

 

优秀而不耀眼,低调而又清醒,这才是真的智者。




2、坚守原则,动必缘义

 

师徒一行来到金兜山,唐僧因为经不起八戒的怂恿,便误入独角兕大王的洞府。

 

八戒在里面发现了三件十分华丽的背心,顿时起意要穿起带走。

 

唐僧却拒绝道:


“不可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


倘或有人知觉,赶上我们,到了当官,断然是一个窃盗之罪。出家人不要这等爱小。”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这等亏心之事,唐僧是坚决抗拒的。

 

但八戒和沙僧却忍不住穿上了,结果恰好中了青牛精设的陷阱,成了人家的阶下囚。

 

《活法》里说:

 “坚守原则,就是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着的良心,竭尽所能让我们自己的人生问心无愧。”

 

打破原则,越过底线,是对灵魂的出卖。

 

而坚守每一条原则,不是为标新立异,而是对良知的一份敬畏。

 

不要因一时的得失,而突破自己的底线;不要因一时的妥协,而丧失自己的风骨。

 

你可以改变你的看法,但须坚守你的良知,因为这是对我们生而为人最好的证明。

 

唐僧固守自己的原则,虽然有时显得有些固执,但这却是他不可动摇的佛性。


3、严于律己,按行自抑

 

在取经路上,比妖魔鬼怪更可怕的是内心的欲望。

 

而对于欲望,唐僧选择了克己。

 

他心念太宗“宁要故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叮嘱,面对乌鸡国王的重谢,他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面对极尽温柔之能事的蝎子精,他“衣不解带,身未沾床”。

 

唐僧之所以是唐僧,不在于他读了多少经书,而取决于他走过的那些路。

 

在钱色的诱惑下,唐僧岿然不动,也正是这份自律成就了他的高度。

 

高尔基曾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低级的欲望靠放纵,高级的欲望靠自律。

 

自律,不只是一种对于欲望的自我控制,更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人生态度。

 

其实,回过头你会发现,所有的闲适淡然,无忧无虑,都是人生给予自律的奖赏。

 

4、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在《西游记》中,唐僧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

“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短短一句话,却已把自己的来龙去脉说清了。

 

唐僧佛法高深,悟性极高,唐太宗都来请他开“水陆大会”。他本可以在大唐安享荣华,但却主动接受了前路艰险的取经任务。

 

万人空巷,西出长安,从此,他风餐露宿,星月为伴。

 

其实,论能力,唐僧远不及悟空、八戒、沙僧,但是他却比他们任何人都坚定。

 

唐僧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面对那前所未知的磨难,他“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直到功德圆满为止。

 

作家兰迪曾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就能够承受任何一种生活。”

 

人生的智慧在于选择,人生的伟大在于坚持。

 

人生无常,风雨如常,在这飘摇的逆旅中,唯有坚持才是出路。

 

你有低头坚定的脚步,才会有抬头可见的远方。




跟沙僧学做事

 

1、心思细腻,注重细节

 

相信许多人对于沙僧的印象,都停留在一个“憨憨的粗人”上。实则不然,沙僧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在唐僧被六耳猕猴打晕时, 八戒只顾在一旁咒骂悟空。沙僧却镇定说道:

“你且休发怒,我们扶师父到人家化些热茶汤,将先化的饭热热,调理师父,再去寻他。”

 

还有在师徒四人取得无字之经时,也是沙僧通过翻看,最先发现书中“并无半点字迹”。


如此看来,沙僧可谓心细如发。

 

《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那些愿意在细节上下功夫,把小事也能做精做细的人,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人。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细节,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

 

其中关键,便在于你对细节的态度。


2、善于辞令,讲究分寸

 

要说《西游记》中,谁最了解唐僧,那自然是沙僧。

 

在比丘国中,唐僧闻听鹅笼中小儿是给国王做药引子的,非常难过。


沙僧看得出唐僧的悲伤,于是宽慰道:

“师父且莫伤悲,等明早倒换关文,觌面与国王讲过。


如若不从,看他是怎么模样的一个国丈。或恐那国丈是个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设此法,未可知也。”

 

如此一来,既宽慰了唐僧,也引得悟空对妖精产生了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盘丝洞一难,唐僧为彰显自身价值,坚持自己去化斋。


悟空、八戒都不解其意,一意争着去化斋,于是三人僵持不下,惹得唐僧颇为气恼。

 

这时沙僧的一席话及时化解了僵持的气氛,他笑着说道:

“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将斋来,他也不吃。” 


悟空、八戒依言让唐僧独自前去化斋,这才平了师父的怒气。

 

《增广贤文》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你的言语有时会是良药,有时亦是毒药。

 

这取决于你的“言值”如何,所谓“言值”,其实便是说话的分寸。

 

“言值”高的人,让人心旷神怡,“言值”低的人,让人如坠冰窟。


3、安守本分,尽职尽责

 

沙僧是一个本分之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途经乌鸡国时,悟空取来丹药医治乌鸡国国王,吩咐沙僧取些水来给他。

 

沙僧一听,“急忙往后面井上,有个方便吊桶,即将半钵盂水递于行者”。

 

不推脱,不偷懒,他总是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

 

既然取经成了自己的本职,那他便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在“四圣试禅心”一回,唐僧要沙僧留下来招赘,沙僧坚决表示:“宁死也要往西天去

,决不干欺心之事。”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本分,这也是沙僧最为人称道的一点。

 

《朱子家训》说: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有些人总会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而忘了自己的本分,实际上,本分不是约束,而是你我的归处。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把握得失间的深浅,守好是非间的分寸,做人凭良心,做事尽本分。

 

如此,足矣。




4、权知轻重,大局为先

 

沙僧是一个非常知轻重、顾大局的人,每当团队内部出现分裂,他总是站出来维系整个团队。

 

在路过火云洞时,唐僧被红孩儿抓了去。一时间,八戒提出要散伙,就连悟空也想散伙,反而沙僧劝大家不要散伙。

 

他说道:

“我等因前生有罪,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


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

 

沙僧话虽不过,却句句都能说到点子上,没有这等觉悟,恐怕这真经就取不成了。

 

古人说:“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

 

轻重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担当。你拎不清轻重,就过不好人生。

 

重为轻根,越知轻重的人,越能把握人生的根本,进而获得更大的生活空间。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诗:“别有世间曾未见,一行一步一花新。”

 

人生有许多未知与未见,每一次选择,每一步前进,都有着全新的感受,而这正是一种修行。

 

人生的智慧就是在一饮一啄,一颦一笑之中,不断修炼自我。

 

做人当学唐三藏,做事当学沙和尚,愿你能读懂这二人的为人处事之道,从此生活顺遂,通达无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购时尚HAPPY

《西游记》是一部“奇妙的书”,奇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妙在为人处世的道理。 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

购时尚HAPPY

做人当学唐三藏,做事当学沙和尚,愿你能读懂这二人的为人处事之道,从此生活顺遂,通达无忧。

猜你喜欢
48期

48期的宝子们,毕业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有声之路。

by:L雷蕾L

615期

喜马拉雅招募营

by:栀z花开

往期

如果你今天睡前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你就不能入睡

by:长颈鹿的路

81期精英9期作业

加油完成作业塑造多重自己,一切努理都值得被托付,努力登上人生巅峰加油!

by:木有波罗

攀登65期营期练习

每日10分钟小练习小树苗可以变成苍天大树小草也可以变成瞭望大草原。

by:小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