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版本校订说明

2021-05-17 15:02:3714:16 73
声音简介

        国学热兴起,成人研习、幼儿背诵《道德经》非常普遍,选择版本是第一步,世界研究翻译道德经亦需义理更为完整的版本。道德经版本历代分歧较大,即使王弼、河上公通用本也存在不少难通之处。宋代晁说之再版时,感叹“其文字则多误谬,殆有不可读者”(《王弼道德经注》57页)。帛书道德经出土以来,虽补正了王弼本的几处疑点,但分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大。早于帛书近100年的楚简《老子》残篇出土,更增分歧。楚简《老子》三残篇共只有2千字,断断续续,推崇者则奉为《老子》原本,甚至发挥出《老子道德经》文本发展史。如此,老子精深博大的思想将荡然无存,其思想价值因考古而遭受危机。在古代经典中,道德经版本分歧之大世所罕见,也是今天研习的最大困惑。版本分歧已经严重影响老子思想的理解和学习。

        道德经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价值不可低估。王弼本基本完整,义理一贯,再参校西汉帛书本、西汉简本、西汉严遵、东汉河上公、唐傅奕、宋苏辙、范应元、元吴澄、明释德清等古本,同时遵循老子的思想宗旨,可以恢复老子道德经真实原本。地下出土即使时代更早,不足损害老子道德经思想义理的完整性。近代疑古之风炽盛,使很多古代经典被错断为后人伪造,国学大家亦不能免,出土文献让证伪者无地自容。有证《尉缭子》是伪书,结果出土了战国时代的《尉缭子》。严遵《老子指归》极为尊贵,朱熹斥为伪书,致使国典不收,道经部分失传,帛书出土证明严本是真本。民国、近代宿儒等证明《老子》晚出于秦末汉初,甚至怀疑王弼多篡改文句,所谓铁证已不攻自破。出土帛书老子道德经并非精校善本,属二流传承师所传,诸多妙理隐没,虽可作参考,但以此否定王弼文本恐遭后人复笑之。没有王弼校订古代道德经版本并作注阐发奥义,老子思想将不会被后世如此重视,帛书楚简《老子》将无法卒读。以考古的不完全资料否定王弼道德经传世版本地位是新出现的疑古风,亦不可长。珍惜古代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轻易否定极不慎重,对文化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本次校订道德经以王弼本为底本,参靠帛书、河上公、傅奕、范应元、吴澄等古本,同时参考唐玄宗、苏辙、释德清、姚鼐、奚侗、马其昶、钱钟书、张默生、任继愈、吴诚真道长、杨树达、萧天石、陈鼓应、傅佩荣诸公注释。义理是第一位的,离开义理则文本不可解,断句、文法都会出现明显的错误。为使义理通达,校订者增加重要义理说明和简注,与前人注释差别较大。“孰敢”本是反问句,“孰敢”不做“谁敢”解,而是“岂敢”之意,注释家普遍理解为老子要杀“坏人”,真是冤枉老子。“繟然”之“繟”显老子用字精妙,不作“宽缓”解,是指一根无形的绳子。“道法自然”单独成句,不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连,误读则生五大之疑。老子用字精研,或有省字省句,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实为“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之省,义理清晰,不知省字,则生穿凿附会。老子文句有为叶韵而倒装,如“或嘘或吹”,实为“或吹或嘘”。老子是逻辑学的始祖,“名”之一字,是指对道的认知系统,具有严密逻辑性,故后世出现名家/逻辑学家,运用概念分离的高级思维,发现奥秘,建立认知系统。今人把“名”作为简单的称名,使第一章不知所云,老子建立道的认知系统的功绩消失于无形,并割断了与名家的联系。第63、64章老子呵斥从易处细处修行的讨巧方法,被误解为赞同此中修法,与经义正好相反。道德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章与章之间,段与段之间,概念之间都是内心证悟的精微描述。圣人有常心而无凡心,“圣人无常心”不如“圣人常无心”符合逻辑,帛书本义胜,此是帛书贡献之一。六祖慧能对“常”有二种相反的论述,是对机说法,能够激发对老子“常”的教法的领会。今世学者校订道德经版本,删减、移动文句过多(多达二十余处,使通行文本含有的深刻义理丢失),过分依赖帛书和考古成果,与王弼通行本差距较大,难免造成义理模糊,使老子道德经原本严密的逻辑性消失。

        面对版本困惑,学人不揣冒昧,重新修订此新版,以解当下之需。近代国学大师对道德经多有研究和校注,成绩斐然。本次校定新版,以尽量少改动王弼文本为原则,第23与24章交换章序使前后义理贯通。文句无删除,无章外移动。所校订共83处,每处都有出处理由,句读改变7处,章内移动位置2句,经义有较大变化,10处有义理变化,文意稍有变化19处,余均为虚字、一般文字增改,与义理无碍,文气更胜。其中“成其私”建议改为“成其真”,因语义对后学者有误导。“其鬼不神”依庄子改为“其鬼不祟”,恢复原意,避免望文生义。新版以分段解读和分章合解为二大基石,分段解读有助于揭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思想脉络,同时精心标点断句亦更显义理承转。分章解读是汉初经师的传统,帛书老子没有分章,同时期的汉简本则已经分章,与王弼本基本一致,文序完全相同,可见分章是汉初或秦以前已经形成。分章解读的优点是能够深入经典的每一个义理章节,缺点是章节之间割断了本来存在的义理流,致使错会经义。所以这次采用分章合解法,如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不仅贯穿本章,而且贯穿到第28章;第50章的“出生入死”和“无死地”一直贯穿到第55章,一旦割裂,则经义不明。道德经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章节之间深度关联(如39章、40章),范应元、释德清都已关注。第一章是老子的宇宙模型和玄态认识论,其他80章均是第一章的阐发,玄同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本人才疏学浅,错漏在所难免,冀大家斧正,为盼。希或有补一字一句之解,亦深感欣慰。

       老子无疑是一位心流大师,证悟境界不可思议。老子是一位远古修道士,大宗师,修证境界与禅宗极为相契,很多经义必须依据中观般若学和禅宗思想来阐释,会有忽然开豁之感,因此注释中出现般若学和禅宗修证的对比。庄子是最重要的解经师和阐述者,列子思想有几处直接阐释老子经文,极有价值。道德经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邃的道思想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基础,让文化精英和学人的思想深邃化精密化,对宇宙和心意识的存在性产生深刻的思考,带来丰富的思想成果。道家思想是道思维和道逻辑,催生了中华医学,并对科学研究有启迪。儒释道都离不开道的叙说,否则中国文化将支离破碎,不可复兴。老子线性态(徼)、玄态(妙)和超玄态(玄之又玄)的观察法是量子力学叠加态的最早论述,揭示了确定态和非确定态(随机态)的叠加是事物的本质(质真若渝),边际(徼)在认识过程中被认识和超越是认识的必由之路。老子的术语与今天的术语差距很大,但把二者进行对比,却发现内涵惊人的一致。玄同无处不在,玄同思想是老子基于观察宇宙、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出的最伟大的结论,对人类文明的和谐性有不可思议的贡献。

申明:本道德经精校版和义理解读以王弼、河上公传世本为依据,认为帛书老子丢失重要的老子思想,如第一章“同谓之玄”句,第25章“周行而不殆”句,第37章“无为而无不为”句,第38章“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句。“同谓之玄”是老子玄同思想的清晰表达,玄同思想是道德经的磐石。第25章“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是体用关系,“独立而不改”是体,“周行而不殆”是用。“无为而无不为”与“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阐述动静不二的重要思想,“周行而不殆”绝非是“后补”的,这种思想的原创性是无法割裂的。但学术界和道德经爱好者喜爱帛书老子者为数不少,研究成果不菲,以为帛书老子才是原本,思想境界超越王弼、河上公本,学人虽不苟同,但非常尊重这样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可以相得益彰,互相阐发,深入道德经的内在思想,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共同的目标。

 

道一

2020年 5月于杭州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道德经》版本一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老子

by:虚空依柔

道德经朗读之傅佩荣讲《道德经》版本

道德经诸多版本和解读,最受益于傅佩荣老师2019年讲解的版本,即傅佩荣讲《道德经》|解读老子思想。傅老师综合历史诸多版本,逐章诵读讲解,因为没有单独的诵读版本...

by:参观星球

道德经(楼观台版本.粤语)

《古老子道德经》又称《楼观台本古老子道德经》。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终南山北麓。古老子道德经别称《楼观台本古老子道德经》。碑碣时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十月十...

by:萨马兰德

《道德经》诵读中华书局版本

听经典,提升专注力和学习力

by:古老的宇宙

道德经最好版本|精简易懂 白话文

道德经最好版本精简译文/白话文好理解,快速总结洗涤一遍

by:小王同学疗愈提升频道

声音主播

173438

简介:道一,1982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浙江大学进修多年,设计师,热爱科学、逻辑思维,研习国学经典数十年,惊叹道德经和庄经的深奥智慧,长期修习禅定,深感科学逻辑思维和道思维-道逻辑的一致性,对生命逻辑闭环(复命曰常)有较深的体会。科学与文化、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二大对立是人类思维的最大困惑,在道思维-道逻辑中不复存在。华夏文明学的倡导者,热爱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