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你走我不送你

2024-02-08 14:29:2207:20 3.9万
声音简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地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其妙处在于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素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


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得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惟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地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


“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




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


这种情形,中外皆然。


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


原来这位演员是在做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


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


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


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


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


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压压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


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


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




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


这时候门已在蠕动。


送行的人大部分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


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


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


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


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


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听,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听,小宝剑两把……


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羊开开

还是严坤,的语速,好听

1330893fdln

请问天如玉蔡消毒柜日推杨方旭小

默默的羽毛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腾恩

你老读这么快干吗呢,比速度吗?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梁实秋散文

一直喜欢散文,尤其是梁实秋的散文,婆婆妈妈的,细碎但是温暖,梁老关于吃的描写特别吸引人,总忍不住想去尝尝,可惜的是世事变迁,好多都已经找不到了,不过,有些可以根...

by:北方冰凉凉

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新月书店。

by:声命之舞

梁实秋散文精选集 梁实秋 著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男,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

by:有声的深海

韩菁清与梁实秋

44年前梁实秋和韩菁清的倾城之恋,轰动了整个华人圈。而今两位当事人都去世了,他们的忘年恋也渐渐被世人遗忘。而今提炼出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供有兴趣了解他们和...

by:梁子雅舍

梁实秋作品集

新入手一套梁实秋先生的旧书,尝试学习一下,主要用于个人成长和气息训练以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感恩喜马拉雅FM这个平台和很多素未谋面的古圣先贤、大家、老师们让我学到...

by:堂姐频道

梁实秋作品集

梁实秋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学翻译家学者文艺批评家,其内容多描写柴米油盐或诉说闲情逸致,探讨世间百态,聚焦人生悲喜,典雅诙谐的文字充满了洒脱与智慧

by:大风飘乎

梁实秋 散文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

by:貓咪媽媽频道

梁实秋雅舍谈吃

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梁实秋先生把自己吃了八十多年的经历、体会和感受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在吃的过程中,除了要明白:“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

by:听书读书共分享

雅舍谈吃-梁实秋

《雅舍谈吃》收录了梁实秋先生关于吃食的散文,精致非常,读来令人口吃生津。全书分为雅舍谈吃和余香绕梁两个部分,从北京到江南,从台湾到西雅图,梁实秋用“纵横...

by:枕边文史馆

雅舍菁华—梁实秋

梁实秋用他的生命垒起的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译成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选译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译...

by:玩半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