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本期内容:

1.  为什么说大唐王朝是中国的巅峰时期?

2. 骈文有什么特点,王勃的骈文好在哪里?

3.为什么说李白-杜甫-王维-岑参分别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雄?他们之间谁是谁的爱豆?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说了唐玄宗早期的四位著名宰相,这一集我们继续聊开元盛世。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说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朝代,论经济,唐朝比不上宋朝,据说人家大宋王朝的GDP一度占据了世界经济的百分之七八十,而唐朝最盛的开元时期,GDP也只不过占了世界的58%;论国土面积,元和清都比唐朝大;论人口,别说清朝,就是隋炀帝时代,也有4600多万人口,大唐一直到了开元盛世的中期才恢复到那个人口数量;论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大明王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走到了东非,唐王朝可从来没有那么大规模的远航,也没到过那么远的地域。


这些王朝里,大唐王朝是中华帝国的顶峰时刻,是气象万千的盛世。甚至不仅仅中国人,就连外国人都对大唐心神向往。据说有一次,日本的哲学家池田大作和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对话时,池田大作问汤恩比,如果可以回到过去的话,你最想回到哪里?汤恩比说,我最想回到中国唐朝开元时代的长安城。


那么,盛唐和其他朝代的盛世究竟有什么区别,让熟知历史的外国人都心神向往?

                          一


答案不复杂,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得特别帅,家里还有矿的好学生,总比一个书呆子要更吸引人,虽然书呆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更好。同样道理,一个霸道而又温文尔雅,富贵而又多才多艺,帅气而又温柔稳重的男人站在一个女人面前,你也不会去问女人为啥会喜欢这个男人,因为那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1300多年前的盛唐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它不仅仅在经济、军事、科技这些硬指标上全面领先当时的世界,而且在思想和文化上,也是精、气、神三者具足。反映在老百姓的面貌上,那就是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一个个自豪感和使命感十足。我这里还是要用前两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做例子,那里面有一个小人物,当别人问他名字时,此人挺胸抬头,豪情万丈地说,“长安,焦遂”,就这么四个字,这位叫做焦遂的老爷子就把一个生活在盛唐长安老百姓的豪情、开放和荣耀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这种气质最终反映在一种艺术形式之上,那就是唐诗。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唐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宫体诗,经过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发展,到隋唐之际,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实际上,在我们前面说过的汉赋和下面将要说到的唐诗中间,还有一座桥梁,那就是起于东汉,发展在南北朝的骈文,也叫四六文,或者四六骈文。


所谓骈,在《说文》里有解释,“骈,驾二马也”,也就是两马并列,反映到文章上,就是对仗,也叫对偶,句子两两相对。


历史上,骈文成就最高的典范,也在唐朝,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的千古名句很多,比如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有诸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样的句子,这就是典型的四六骈文,两句都是前面四个字,后面六个字,无论是音律,还是内容,都两两对仗,充满了美感。


另外,王勃的这一句还和老庄道家的“生是流落他乡,死即回归故里”的思想暗中契合,也就是这不仅仅是一句感慨,还是充满了哲学味道的感慨,在《滕王阁序》里,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比如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放在任何时代,那都是震碎一地眼镜的牛掰句子,相当地难得,这也就难怪它被评为千古骈文第一了。


王勃这个人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被大家认为是神童,据说他写文章常常是先喝得酩酊大醉,然后上床睡觉,睡醒了,起来就写,写完之后一字不改。大家就都说,草稿在人家王勃de 肚子里呢,这就叫“腹稿”,这事儿也被堂而皇之记载在《新唐书》里,原话是“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我们说,一个人有才华,往往也就有知识分子的臭毛病。啥毛病?高傲,经常得罪人,后来因为私自杀了一个官奴,惹上了官司,也没人给他求情,结果是自己获罪不说,还连累老爹被贬到越南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不过他运气还不错,赶上了皇帝发布大赦,被放了之后,失魂落魄的他,在去越南看他爹的路上,写下了这篇《滕王阁序》。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上面的经历,那他绝对写不出这篇千古名作,这就好像是南唐后主李煜,如果不是当了俘虏,也写不出“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诗句,所谓家国不幸诗人幸,就是这个道理了。


 

94-1 《滕王阁序》佳句(李本深 书法)


骈文里大量讲究对偶的这个特点,后来催生了另一个玩意,那就是在民间异常活跃的对联,或者说春联。很早之前,我们老祖宗就有在家门口挂两块桃木辟邪的说法,叫做桃符,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更是要挂,除除晦气,带来好运。由于骈文和唐诗大量使用对偶的句子,到了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的时候,后蜀的君主孟昶就特别擅长对对子,有一年的除夕,他突发奇想,想得瑟一下,就在自己家门口的那两块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边一句。实话实说,人家确实有资本得瑟,这两句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相当地牛掰,马上就风靡开来,渐渐地形成了后世的春联。孟大皇帝的这一句,也成了最早,也是古时候最流行的春联。现在当然变了,都是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直接向老天爷祈福要钱要荣华富贵的。

                       二


言归正传,我们说在骈文兴起的同时,诗歌也开始兴盛起来,早期的宫体诗,不外乎写喝酒唱歌的聚会场面,或者描写男欢女爱那点儿事。到了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手里,才逐渐地向曹操曹丕父子当年提倡的建安风骨靠近,比如说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下子就跳出了宫廷范围,在天地之间感慨友情和亲情,格局自然就比吃好喝好这样的推杯换盏大了很多。


等到了陈子昂出场,一首《登幽州台歌》不仅震惊了当时的诗坛,还间接呼唤出了盛唐诗歌的气象万千,全文只有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酣畅淋漓,而又孤独苍凉的声音,自从曹操父子死后,中华大地上已经四百多年都没听到了,所以,陈子昂这个人,被一些人尊称为“诗祖”,唐诗的老祖宗。


在他之后,大唐进入了开元盛世,唐诗也跟着开创了所谓的“盛唐气象”,这四个字是林庚教授对唐诗的文学特征做的一个总结,就好像我们说魏晋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文学叫做“建安风骨”一样,所谓气象,就是风雨雷电,白云苍狗,变化万千,却总是大气磅礴。林教授认为,这就是唐诗的精神,也是大唐的时代精神,我个人是完全认可林教授的这个评价的。


盛唐诗人的代表人物有四个,分别是李白、杜甫、王维和岑参。


李白的名字和那个唠唠叨叨的唐僧一样,只要是中国人,就听说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家伙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离长安城几千公里。当时那地方叫碎叶城,也就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当然,也在大唐的管辖范围之内,李白的出生证明上盖的还是中国政府的大印。


根据现有的史料,他五岁的时候,随着父母回到了四川,最后死在安徽,所以,不管吉尔吉斯斯坦怎么高调以李白为噱头开发旅游项目,这哥们都是一个中国人。关于他的诗作,这里我就不重复了,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是个中国人就知道。


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唐诗里面包含了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是讲究规矩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要按照规定的形式写出来的,因为纪律严明,所以又称格律诗。从中晚唐开始,古体诗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让位给近体诗,或者说格律诗,比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典型的七言律诗。


李白活着的时候,正好处于古体诗向近体诗演变的时代,这哥们的性格就是怎么自在怎么来,反映到作品上基本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他的大作以古体诗居多,什么长短,字数,韵律都随心所欲,即便是看起来像格律诗,实际也不是。比如说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4句20个字,你要是说这是五言绝句,那你就错了,它并不符合格律诗五言绝句的格式,只能算作是古体绝句。


不过这些呢,丝毫不妨碍两件事: 第一,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最有想象力,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没有之一,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受了极高的荣誉;第二,“举头望明月”这首不符合格律的诗被印在联合国1999年发行的邮票上,歪果仁承认它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虽然我不这么看。


                    三


对我来说,我更欣赏比李白小了十几岁的杜甫,他在格律方面,就严谨得多,最著名的《登高》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七言律诗排名第一,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神来之笔,无法超越。


和李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想象力发挥到极限不一样的是,杜甫除了注重格律,更是用诗词来记录大唐的历史,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的历史。比较出名的有《兵车行》《丽人行》等等,当然还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杜甫的诗一般称为“诗史”,以诗歌记录历史。


这里顺便说一句,“朱门酒肉臭”的这个“臭”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读chòu,意思是有钱人家里的酒肉吃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而大街上却有冻死的穷苦人。另一种解释是像我这样读xiù,整个句子是富贵人家的酒肉香气扑鼻的意思,用来衬托穷人的不幸。基于我个人对诗词的理解,我认为应该读xiù ,是香气扑鼻的意思,不过你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来读,语文老师如果说你错了,你可以和他辩论辩论。


在杜甫老爷子的诗句里,不仅有批判,也有赞美,比如《忆昔》,就为我们描写了开元盛世时大唐的经济情况,作为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亲身经历者,老杜对于盛唐的描述,应该是相当真实可信。诗的第一句就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就是想当年啊,俺家那个小镇子,都有一万户的农民伯伯,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面都装满了颗粒饱满的大白米。他还说,“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四句说的是出远门根本都不用看黄历,因为路上根本就没有强盗和窃贼,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运送精美货物的商人,田野间男耕女织,各安其所。


简单地讲,杜甫的《忆昔》描述了一幅经济富足,天下无贼,快递小哥四处奔忙的繁荣景象,他的描述在正史里面也得到了佐证,比如《资治通鉴》里说“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大家都很有钱了,没有人愿意做抢劫这样的高危职业了。在另一本唐代史书《通典》里,有更详细的描述,当时一斗米才20文,所有官道上都有数量庞大的各种店铺,远行几千里,都不需要备粮食和武器。


书上还说,当时的店铺都有一种叫做驿驴的东西,就是毛驴,放在驿站里,供旅客租用。比如说你在山东给你媳妇儿租了一头驴,她可以骑到河南娘家去,原话是,“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人家唐朝的时候,已经有了“驴的”。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需要社会的诚信体系和物流体系极度发达,才能做得到,仅仅就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大唐经济的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见面是非常神奇的,一次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春秋末期孔子和老子的见面,另一次就是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的见面。那一年李白43岁,早已名满天下,杜甫32岁,是诗坛上的新星,同时也是李白的粉丝。和他们见面的,还有高适,也就是后来写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边塞诗人高适。


据史书上记载,这仨家伙在一起也没干啥正经事,就是打猎喝酒。从杜甫的角度看,那就是基情满满,有他的诗为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晚上一起睡觉,白天手拉着手出门,这个画面是不能脑补的,有点儿吓人。分手之后,杜甫还给李白写了很多诗作,基本就是,白啊,春天来了,我想你,秋天来了,我还想你,冬天下雪了,我更想你。一边想,一边赞美对方,什么“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或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样看起来无比高大上的句子,其实是用来描述李白喝酒雄姿的。


不过李白却不太够意思,只给杜甫写过三首诗,在我看来,还都是敷衍之作,其中原因我也不知道。但李白也有自己的偶像,应该是事实,那就是写出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杜甫比李白小11岁,李白也比孟浩然小11岁,虽然李白不太搭理杜甫,但至少也回赠过杜甫诗词,可是李大才子猛拍孟浩然的马屁,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但孟浩然老夫子愣是一个字也没给李白写过,所以比较起来,杜甫还不算太委屈。


用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话说,李白和杜甫的见面,相当于太阳和月亮坐在一个桌子上喝酒聊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摆上香案,当空祭拜的。为啥?因为从文学的艺术形式上来说,虽然宋词才是中国古代的最高成就,但如果算上官方认可度,那唐诗就要排名第一了。科举考试要考诗作,你听说有考填词的吗?宋代柳永的词填得好,皇帝御笔亲批四个大字,“且去填词”,那玩意儿,官方看不上,这个我们讲到宋词再说。


李白和杜甫就相当于唐诗这个世界里的太阳和月亮,现在太阳和月亮手拉手出门逛大街了,你不赶紧拜几拜,还等啥?我们如果再深究一下,飘逸不群的“诗仙”李白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道家,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恰恰代表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闻一多先生的话都不过分。


                                四


那么,传统中国文化号称儒释道,有没有代表光头大和尚们的诗人呢?当然有,那就是号称诗佛的王维。


王维,号摩诘居士,这个名字来自佛教里面的《维摩诘经》。这个佛教徒诗人和李白同岁,但这两个家伙虽然有很多交集,彼此之间却是不感冒的,据说王维还一度禁止李白去他家串门,原因有各种说法,也许是文人相轻,也许是政治因素,甚至还有人说和女人有关,这事儿已经不可考证,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欣赏王维的诗作,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或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句子。


实际上,王维最令后世文人称道的应该是他的五言诗,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还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其中很多名句,不用佛家的语言,但是和佛家禅理相通,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随缘认命的禅机,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一种寂静无为,无生无死的不朽境界,实在是深得佛教精髓,甚至还有道家“方生方死”的意味,很是难得。


后来同样是佛教徒的苏轼,对王维有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称他为诗佛也算恰当。


除了代表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诗圣、诗仙和诗佛,盛唐时期,还有一位诗人也值得一提,那就是边塞诗人的领军人物岑参,号称“诗雄”。


岑参比杜甫小了6岁,从公元749年开始,此人用了8年时间辗转在安西四镇,也就是西域边塞李白老家附近。先后跟随过大唐两位能征惯战的将军高仙芝和封常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所以,他军旅生活的诗句,写的是无比真实,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乎白描一样,把塞北忽降大雪的情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他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还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都生动地描写了边关将士的艰苦生活。


当然,也有对胜利的描写,“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总结一句话就是,岑参的边塞诗雄浑、豪放还带着一点点悲壮,而这也恰恰是盛唐边关的时代特征。前面提到的那位和李白杜甫一起游玩过的诗人高适,在他著名的《燕歌行》里写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非常直白,俺们大唐的男子汉就是渴望在边关建功立业。


                               五


那么,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说实话,比今天大,虽然在面积上略小于元朝和清朝,大概是1240万平方公里,但它控制的范围并不逊色,北到西伯利亚,西到今天的伊朗,南面延伸到今天越南的中部地区,东边更是早就把朝鲜半岛并入了帝国。守卫如此大疆域的,是总数大约在五十万到七十万之间的常规军,这个数字对于今天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没有办法实现,因为养不起。


 

94-2 唐朝疆域与领土范围(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拥有70多个藩属国和300多个朝贡国,这里面最殷勤的就是日本,从公元630年,一直到公元894年,日本一共向大唐派遣了5000人左右的遣唐使,全面向中华学习各种技术和文明,学习范围就两个字,一切,所有大唐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比如说刺身,就是今天的生鱼片,本来是中国美食,称为“脍”,它和另一种称为“炙”的美食烤肉在中国古代特别流行,合起来叫“脍炙人口”,就是贼好吃的意思。日本人在唐朝把这两种东西学过去之后,发扬光大,成了日本美食,反倒是中国没有形成生鱼片文化,原因是中国大多数鱼都是河鱼,也就是淡水鱼,寄生虫特别多,宋代之后慢慢就放弃了,反正俺们这儿好吃的有的是。


日本吃的大多数是海里面的咸水鱼,虫子少,味道也更好,就这么发展出了日本刺身文化。顺便说一句,配合生鱼片的日本酱油也是中国的发明,是日本的觉心禅师把这东西的制作技术从中国带回了日本。


再比如说日本今天著名的榻榻米,实际上就是中国汉唐一直使用的叠席,后来在日本标准化了,一块榻榻米就是1.62平方米,也称为一叠,一直到今天,日本的典型房间面积还是用多少叠来计算的。同样,中国在晚唐五代之后也逐渐放弃了席地而坐的叠席,改用了桌子、椅子还有胡床,而日本却把榻榻米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还有和服,那本来是三国时期,孙权这小子统治的吴国人日常服装,日本人学了之后,又按照唐朝服饰进行了改进,就形成了今天的和服。一直到今天,大多数日本和服店还称为吴服店。

其他比如大唐的茶艺演变为日本茶道;大唐的相扑到了日本连名字都不改,还叫相扑;大唐的簪花演变为日本插花,大唐的诗词变成日本俳句等等。


不过有一件事我们必须承认,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领悟能力也强,比如说开元盛世时期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同学,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这哥们20岁来到中国,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晁衡,学习了几年汉语之后,居然给他考中了进士,开始像模像样地在唐朝做官,官位最后达到了惊人的从二品,潞州大都督,开国公,混得比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还要滋润。


你要知道,著名的“诗圣”大人杜甫,最高的官职只是一个从六品的员外郎,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级市市长,“诗仙”李白更惨,一辈子都没做过官,他的翰林待诏,和当年武则天手下的北门学士一样,无职无权,只是在皇帝面前写个诗而已。


唐朝诗人里官职最高的是写出了“锄禾日当午”的李绅,死后被追认为从一品的太尉,和杨玉环的爹一个待遇,而晁衡一个日本人,居然混到了从二品,确实是了不起。


据史书记载,这位阿倍同学自从来到中国,就没有再回过日本,最后以72岁的高龄老死在中国。那么,是他不想回去,不思念家乡的小芳么?并不是,实际上,他在公元753年,55岁的时候,曾经想家想得厉害,试图回去看看,那么,为啥最后没回去呢?我们下集再聊。

回复@作业他祖宗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冬渐暖

最爱的一集,没有之一

海轮就没有邮轮好

这一段总觉得真好!我们为什么对唐朝有特别的情感。“答案不复杂,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得特别帅,家里还有矿的好学生,总比一个书呆子要更吸引人,虽然书呆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更好。同样道理,一个霸道而又温文尔雅,富贵而又多才多艺,帅气而又温柔稳重的男人站在一个女人面前,你也不会去问女人为啥会喜欢这个男人,因为那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1300多年前的盛唐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oldjim

历史这么讲多好,有趣有意义

钢叉新号

这集不就没怎么讲历史么,讲的都是文化。其实各个方面都可以拓展开来讲讲,我们贼愿意听。白粉支持你

佩奇baby1

民族自豪感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