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终结“对华接触”?过去24小时,遏制动作一个接一个!

2023-06-09 10:33:2713:32 17万
声音简介

讲述听得懂的热点,表达看得见的情绪,各位听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喜马拉雅独家订制的节目补壹刀,我是刀客团的鸽子叨。26日,白宫“亚太政策最高官员”坎贝尔的一句中美“被广泛称为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引爆国际舆论。同一天,拜登要求美国情报部门展开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美欧举行首次高层中国对话,中美贸易代表通话......同步曝出来的这些新闻到底释放了什么信息?尤其坎贝尔的官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坎贝尔为持续近50年的对华接触政策画上了句号。坎贝尔的话是在26日斯坦福大学一场视频研讨会上说的。按理来讲,一场智库会议,不是发布美国如此重大外交政策定性的严肃场合。但话一出来,还是被众多国际媒体迅速放上头条。因为坎贝尔的身份很特殊,他有一个称号,叫 “亚洲沙皇”。

说说坎贝尔这个人吧,今年64岁,在克林顿和奥巴马时期,他都是亚太事务核心幕僚,并被认为是奥巴马政府“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总设计师。进入拜登政府后,坎贝尔获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政策协调员。彭博社说,他是目前“白宫亚洲政策最高官员”。

除了“终结”接触时代,坎贝尔26日还点明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走向:“主要模式将是竞争。”毫不意外,他将原因归咎于“中国的政策”。坎贝尔一一列举中印边境冲突、对澳“经济行动”以及所谓“战狼外交”,以此证明中国正朝着“强权或硬实力”转变,称这“预示着中国决心扮演更强硬的角色”。

如何对华竞争?关键是盟友,尤其亚洲盟友。坎贝尔说,盟友将在美国抗衡中国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美国已试图建立美日澳印“四方机制”合作的重要性,并正寻求今秋举办四方领导人面对面峰会,聚焦“在基建领域应对中国挑战”。抹黑污蔑中国,煽动盟友抗中,这些方面,坎贝尔的话没有任何新意。但它的重大“亮点”在于:这是美方首次官宣对华接触政策“已死”。

1972年尼克松访华至今近半个世纪,美国国内要求结束对华接触的声音从未断过,但一直没上升到重大决策层面。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助理国务卿谢淑丽回忆说,1990年代,美国“对华接触”确实险些走到尽头。当时,美中因为“银河号”和炸馆等事件剑拔弩张。美国国会和国防部一些对华鹰派,趁机炒作对抗中国。美国政府对华主要政策考量,也开始转向如何应对与中国可能的军事冲突。但紧接着就发生了2001年“9·11”事件。出于反恐国际合作等需要,美方对华“大国竞争”计划暂缓,对华接触政策延续下来。

而在其他时刻,“结束对华接触”一直处于边缘位置。最近几年,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失败的争论愈发激烈。媒体、学界甚至一些政客不断发表言论,核心都指向“对华接触政策该结束了”。但美国官方呢,对此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这就是坎贝尔这次“重磅定性”引发关注的背景:接触政策结束,相当于美国官方承认了“对华接触失败”。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建交40多年,从尼克松访华算起更是恢复“接触”快50年了,这本应是一个庆祝和汲取有益经验的时刻。但美国政策精英们却选择“重置”,再次走上对华错误路线。

不仅释放对华政策转变“重大信号”,美方也在采取实际行动。同在26日,总统拜登发表声明,要求美国情报机构“加倍努力”,收集和分析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信息,并在90天后向他报告,新冠病毒来自动物源还是实验室事故。

声明一开头就点名中国,声称美方检查人员“在最初几个月里没能前往中国实地”,说这妨碍了溯源调查。彭博社等不少媒体都将拜登这个指令,与坎贝尔的“直率表态”联系起来:这些都是中美关系更加趋紧的“最新迹象”。

一家法媒表示“意外”,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诸多对华政策措施中,在新冠溯源问题上被认为“相对低调”。现在他为什么突然拾起这个话题?一种分析认为,拜登想学特朗普政府,把病毒溯源问题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政策工具。基建投资方案遇阻,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在巴以等外交问题上遭受批评......拜登政府虽然民调数据尚可,但近段时间也面临诸多内外难题,他需要在他的工具箱中加这么一个工具。再说了,指定情报部门去做,也被认为必然导致政治化操作。按理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问题,情报部门能调查出来个啥?现在美国情报部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政治化,很多时候调查问题不是根据是非曲直,而是考虑政党氛围做结论,为此“啥都敢干”。

除了发起病毒溯源调查,26日,美欧首次高层中国对话也在“验证”坎贝尔拉盟友与中国竞争的对华政策定性。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萨尼诺和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当天在布鲁塞尔会谈。会后联合声明中说,美欧与中国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包括合作、竞争和制度性对手等要素。

但从两人对话内容看,处处都在鼓噪与中国“对抗”。除了所谓对外经济胁迫,对涉疆、涉藏、涉港、涉台以及南海等问题,他们都表达了“共同关切”。双方承诺,要在对华问题上“进一步密切合作”。

其实呢,我想说的是,有关坎贝尔表态的报道,大都提到“接触时代结束”和“依靠盟友对华竞争”两大要点。另有一句更值得玩味的话,被忽略了。

在强调美中关系主导格局将是竞争时,坎贝尔还说:“冷战中的一些元素曾促使我们加速创新以更好地完成任务。而现在,我们同样希望这么做。”这句“冷战暗示”,意味着中美要回到1972年接触前的状态?美国极端反华派一定有这样的期待。但大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这种盘算必然受挫。

1972年时,美苏争霸主导国际格局。而现在呢?世界不再两分为被意识形态主导的对抗集团。相反,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相互竞争,同时又越来越被共同利益绑定。

正因如此,一位美国问题学者提出:坎贝尔有关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告终的宣示,更多是一种噱头,根本没有执行下去的条件。当前不太可能出现如当年美苏冷战“铁幕演说”那样的东西。美方现在挑起的对华战线拉得太长,这将是一场长期博弈。这种态势,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某个讲话突然改变。关键要看,美国政府能做什么?

在本月上旬参加华尔街日报的一场活动时,正是坎贝尔本人“自曝”:拜登政府对华路线是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杂拼,“类似于东拼西凑。”

而拜登政府的诉求,跟冷战和特朗普时期又都不一样。冷战时期,美国为了追求战略和安全目标,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经济利益。特朗普时期,美国为了经济利益,可以牺牲同盟体系以及一些所谓的“战略目标”。拜登政府呢?既要经济利益又要安全利益。

问题是,如果美国想跟中国像冷战时一样博弈,就需在拉拢盟友方面下更大力气,那意味着要给盟友更多好处。但同时拜登政府又把经济利益看得很重,在利益出让方面会比较有限,跟冷战时根本无法相比。那盟友就不可能真正死心塌地跟着它走。

或许正是出于对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杂乱”的担忧,坎贝尔希望搞出一个系统性的对华政策。但现实决定这位“亚洲沙皇”及其背后的中国政策团队,未必能弄出来。

其实,26日,与坎贝尔表态和拜登声明同样引人关注的一件大事,是中美贸易谈判代表通话。双方对外公告中,都出现了“坦诚”“继续保持沟通”的相关表述。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虽然美方围绕经贸问题对华挑衅和施压短时间内不会降格,但跟特朗普政府相比,双方对外公开表态的调子几乎一致,表明双方都有谈的意愿。

已经98岁高龄的基辛格,上周又就中美关系发声了。在(去掉多说的这个二字)接受瑞士一家媒体采访时,他警告不要挑起与中国的对抗,“这将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冲突”。他还认为,现任总统拜登及其政府明白,这场对抗不符合美中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利益。

1970年代初,正是这位老人施展战略智慧,帮助美国开启对华接触政策。半个世纪后,当坎贝尔宣布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终结,不知他和背后的白宫中国政策团队是否真的理解这份忠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r9sxlib27bsz8vk2sxxq

还是我的菠萝手机好

老子来了了

中国人咋够能活,不要侮辱我们

纵贯线历史

白灯执政有段时间了,从其所作所为看,基本上是个投机分子!他实质上也是用政治换经济利益。他与川普不同之处是没那么直白,看上去是带着小弟们捍卫政治价值,实际上是我喊口号你行动,隔岸观火,从中渔利。对美国的长期信用祸害更大。

西陵少年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能不能别有那么多的杂音?

我在山水之间

中美关系降温对中国利大于弊,原因各位自己去想。

猜你喜欢
美国的创新:美国创新体制及其对华战略研究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美科技合作与中美关系。重点介绍中美科技合作机制在中美双...

by:金石海纳电子书

印度对华战争

这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印度对华战争》,作者是英裔澳大利亚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他是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权威专家。撰写过大量有关中印边境战争的报道。在1959年...

by:幽兰讲经史

印度对华战争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是澳大利亚人,一九二六年出生于伦敦。曾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读书。一九五五年进入《泰晤士报》当外交记者,后派往该报华盛顿办事处工作。...

by:灯下黑俱乐部

印度对华战争

中印边界争端是二十世纪中叶国际关系史上富于戏剧性的一段。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亚洲的两个伟大的新共和国,尽管政治性质不同,似乎已经走上和睦合作的道路,但后...

by:ZOUYH

鲍威尔对华回忆录

鲍威尔系旧中国著名西方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主编,本书是有关他自己在华25年生活的回忆录。

by:阳光行星

非正式特工

一场青春热血的冒险,一次科幻与武侠的碰撞。一层层悬疑面纱的揭露。幕后的真相……你还满意吗?我的原创小说《复生泉》,希望友友们喜欢

by:_上舟_

勇闯后室(正式版)

这是普通的一天,我正在走路,突然砰的一声,我掉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我打算逃出这里。节目主题:恐怖适合谁听:9周岁更新频率:一天更新一篇主播介绍:我是大虎王,出生...

by:听友45416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