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论修养•自省上(第一篇 德行类)

2021-05-31 21:42:4713:05 251
所属专辑:带你读《论语》
声音简介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
  章旨
  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析论
  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四)
  章旨
  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析论
  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恳?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自勉。
(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
 章旨
  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  
  析论
  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吝诫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吝,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淹没不见。王阳明先生教诲学生,亦切戒骄傲。譬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
  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周公说“不骄不吝,时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悭吝,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寤儆》篇)即是此意。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恃才骄吝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
(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
  章旨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析论
  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人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恳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说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
  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
  拿本章和《论语》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传的人。
(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一七)
  章旨
  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  
  析论
  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失而不悔改,这叫作真正的过失)(《卫灵公》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而》篇)。
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达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效法;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反省改正的借镜。)(《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可使人反省学习。
  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觉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进去。所以假借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的道路。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自省

接下来的365天,我会持续分享内省课程,是日精进里分化出来的,由于课程很重要,所以区别对待!也希望大家都能通过我的分享而飞速成长!

by:赵佩ruoshui131486

廿四节气

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气。

by:常安_be

自省群读背

这个想法,其实已经很久了。之前,曾经想从诗歌入手。写了一段时间,没有继续。后来学《黄帝内经》时,又想背《黄帝内经》。学中医呢,又想背那些歌决。想背的东西真是不少...

by:航帆乐读

辩论修养

课程概述思辩能力是关乎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素质,许多人应对工作管理、生活规划、交流表达、团队协作、社会竞争的过程中,总会有想不明白、说不清楚、怯于沟通的能力局限,...

by:元亨利贞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