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习惯的方向

2022-09-20 16:22:3509:12 90
所属专辑:家庭教育
声音简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三省吾身•微习惯”的学习群。

第一课《习惯的方向》


   为人父母的共同心愿就是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表达的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做人和做事的核心好习惯,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让他受益终生。


   所以说: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这里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老奶奶,大老远从外地来看孙子,吃饭时奶奶刚夹了一块排骨,居然就被六七岁的孙子打了一巴掌…


  怎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小孙子从小享受特殊待遇:最好的东西他先吃,比较少的就他一个人吃。猪肉大涨价,带软骨的就排骨更贵了。据说对孩子长身体有好处。于是这排骨就成了孩子单独的美食,谁都不能吃。


  孩子也像小狗一样护食,拿到自己碗边,一块一块吃大快朵颐的,父母们也心满意足的样子,感觉孩子吃了这几块排骨就会健康茁壮成长了。


  刚来的奶奶不知道情况,夹了一块,没准还是给孙子夹的,就被护食的孙子打了一巴掌…


  如果是我们这样被孙子打了一巴掌会是什么感受呢?


  小孙子生下来肯定不会这样的!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大家可能都经历过或看过这样的场景:幼儿一不小心在桌子边碰到头了,大哭起来。大人们为了安慰幼儿,于是拍打桌子,骂桌子孩子在地上摔了一跤,就用脚去踩地板,这样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就不哭了。


  下次爷爷不小心带孙子磕到了哪里了,于是奶奶就假装打爷爷,或者拿着孙子的手打爷爷,一开始小手软软的“打”的还挺舒服似的。等到有一天小孙子力气大了,打的脸上又麻又痛时了,再批评孙子时,怎么这样打爷爷。对不起!来不及了,已经养成习惯了。


  当孩子习惯于一个小吃独食就学会了自私,当别人拿他的东西时,就会去打人。所以就出现打奶奶一巴掌的那一幕场景。




  曾有一则报道:一个初中生考试成绩排名总是班上第二名,千年老二。他怎么努力想办法也超不过第一名,慢慢的就心怀怨恨。后来有一天他居然用刀把第一名捅死了,还是十几刀,多大的仇恨啊!


  后来警察问为什么这样:他说


他抢了我的第一名呀,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多么令人触目惊心啊!


  我们看到培养孩子正确的做人的习惯多重要啊!


  分享的习惯是关爱他人的起点。那要从何时培养呢,就从婴儿吃辅食开始。一般情形都是父母尝一口,再一点一点喂孩子。


  那我们加一个动作就好了。喂孩子一口,再自己做样子吃一点点。爸爸如果在身边,也喂爸爸一小口。看久了孩子就习惯了,会感觉吃东西分享是自然而然的事。他怎么会吃独食呢,在外面有了好吃的,一定会记得给父母留一份的。


  (我岳母常常自豪的回忆,他的大儿子小时候 ,家里偶尔给他五分钱买一个面包,他会拿回来和两个妹妹分享,还会给父母留一口。)


   所以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小孔融会让梨给哥哥,前提应该是哥哥先让给了弟弟吧。


   如果学西方人讲公平、讲博弈论,哥哥弟弟吃一个梨子的话,必须哥哥切,弟弟来选。兄弟情义在哪里呢?


   中国人讲情怀,讲担当,哥哥就把梨让给弟弟吃了。


   我们想象一下两个场景:一边是哥哥恨不得找吧尺子来测量一下,生怕切歪了…


  一边是弟弟拿到梨时对哥哥说:哥哥你先吃。哥哥再推给弟弟说:你先吃…最后就会出现哥哥弟弟一人一小口分着的吃梨的场景,嘴里是酸甜可口的梨子,心里是暖暖的兄弟情义。


   现在居然还有人说:孔融让梨时其实内心是纠结的。


   还有的人说是哪个梨子的里面坏了。


   我想其实是这样说的人内心坏了吧!


   孩子远比我们单纯有爱。否则《道德经》里老子怎么会几次憧憬回归婴儿的生命境界呢?


   当父母给了孩子无条件的充盈的爱时,孩子回馈的也自然是纯真的爱了。


   好习惯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是做人的信念!


   所以养成孩子的好习惯,父母先要明确培养方向,是自私的还是友爱的,是有担当的还是怨天尤人的,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了!千万不要怀着自以为是满满的爱,而把孩子带向了错误的人生方向。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说的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更希望您贡献出宝贵经验和智慧,让我们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谢谢您!再见!


凡尘典典

感恩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好的习惯将我们导向阳光的康庄大道;坏的习惯将我们导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回复@凡尘典典
表情0/300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